戴琳,郭珍(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胎兒血管前置作為胎兒罕見疾病,其指胎膜血管跨過宮頸內口位于胎兒先露部前方,該病病因尚未明確,多認為與絨毛發育異常有關[1]。據報道,胎兒血管前置發生率僅0.01%-0.08%,但其臨床體征與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較為相似,臨床容易出現誤診情況[2-3]。而隨著妊娠周期的增加,孕產婦宮頸口擴大、胎兒先露,可能會壓迫前置血管,導致胎兒窘迫,或陰道分娩時血管破裂等,威脅母嬰安全[4-5]。因此,早期準確診斷胎兒血管前置,對保障母嬰安全尤為重要。超聲作為產前各類疾病篩查的重要手段,其通過探查胎盤血流情況,可判斷血管前置情況[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產前超聲檢查對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審編號:20171215),選取江西省婦幼保健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疑似胎兒血管前置的62例孕婦為觀察對象。62例孕婦年齡22-38歲,平均(29.46±2.71)歲;檢查孕周15-38周,平均(26.47±3.15)周;其中初產婦34例,經產婦28例。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經Ogita法、超聲、羊膜鏡等檢查提示疑似胎兒血管前置;單胎妊娠;年齡≥18歲;中晚孕期(13-40周)超聲檢查資料完整;在我院產檢并建卡;認知功能、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有剖宮產意愿,且無剖宮產禁忌證;孕婦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參加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妊娠期相關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壓、甲亢等;伴有間斷性陰道出血表現,需行保胎治療者;嚴重臟器功能異常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血液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孕婦均于孕中晚期接受產前超聲檢查,檢查選用美國GE E8超聲診斷儀,配備2-5MHz頻率探頭;檢查時指導孕婦行仰臥位,暴露腹部皮膚,然后在其腹部皮膚涂抹耦合劑,利用超聲探頭常規探查胎兒系統發育情況,主要為腹壁、頭顱等,觀察無異常后,多切面獲取子宮臍帶情況,測定羊水指數,并仔細從胎兒脊柱縱向實施檢查,直至檢查其頸部區域,獲取胎兒頸部血流信息,觀察是否存在血流異常、頸部壓迫等情況,最后觀察胎盤內部回聲、形態、分葉數量等情況,并明確宮頸內口是否存在血管分支等,重點觀察臍帶走向及其與胎盤插入位置等,切換血流顯像模式分析血流頻譜;若腹部超聲檢查圖像不佳,經孕婦同意后,可進一步行陰道超聲檢查(探頭頻率5-7.5MHz)。隨訪至產婦妊娠結束,了解其妊娠結局情況,將胎兒娩出后病理結果作為參照依據,分析產前超聲檢查診斷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診斷效能,且分析圖像特征、妊娠結局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Kappa>0.75表明一致性極好,0.4-0.75表明一致性較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檢驗水準α=0.05。
2.1 病理檢查結果 62例疑似胎兒血管前置孕婦均行剖宮產分娩,經病理檢查結果得知,有41例確診胎兒血管前置,占66.13%。
2.2 產前超聲檢查診斷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價值分析 參照病理檢查結果,產前超聲檢查診斷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靈敏度為95.12%(39/41)、特異度為85.71%(18/21)、準確度分別為91.94%(57/62);且產前超聲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有極好的一致性(Kappa=0.818),見表1。

表1 產前超聲檢查與病理檢查診斷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比較(n)
2.3 產前超聲檢查診斷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圖像分析 (1)血管前置圖像特征:圖像顯示宮頸口上方有圓形切面血管,調整縱切面檢查顯示為條狀,均無回聲表現;宮頸內口下行圖像顯示有血流豐富、走行相對平直的血管,血管搏動頻率同胎心率。(2)不同分型圖像特征:①副胎盤:圖像顯示主胎盤處于子宮內后壁,宮頸內口圖像顯示有主胎盤相連副胎盤的血管;②雙葉胎盤:宮頸內口圖像顯示有連接胎盤兩葉的血管;③臍帶帆狀附著:胎盤表現為帆狀附著,處于臍帶根部的血管走行較為異常,胎盤邊緣血流較少;④臍帶邊緣附著:宮頸內口圖像顯示有胎盤邊緣的血管。
2.4 胎兒血管前置妊娠結局分析 全部產婦妊娠結局良好,且經確診的胎兒順利娩出,娩出方式為剖宮產術,無產期死亡情況。
相比正常血管位置,胎兒血管前置的血管主要在娩出通道,若其未早期檢出,孕婦選擇陰道分娩,產時前置血管可能會出現破裂情況,造成胎兒缺氧,影響妊娠結局[7]。同時,若胎膜自然破裂,胎兒大量失血可能會出現失血性休克,從而也可能會出現死亡情況[8]。因此,中晚期孕婦需做好產前相關檢查,以明確胎兒血管前置情況,合理選擇分娩方式,保障母嬰安全。
臨床觀察發現,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缺乏典型臨床體征,主要表現為無疼痛性陰道流血,與胎盤早剝、見紅等癥狀相似,因而無法準確判斷病情[9-10]。超聲檢查作為孕婦妊娠期重要檢查手段,其不僅可觀察胎兒發育情況,還可了解血管位置、血流信號等,利于檢出相關疾病[11-12]。單華英[13]等人的研究顯示,產檢超聲檢查診斷前置胎盤靈敏度、特異度較高,可指導分娩方式選擇。同時,葛曉莉[14]等人也發現,產檢超聲檢查可早期判斷胎盤早剝,改善母嬰結局。此外,超聲檢查還具有經濟、無創、可重復等優勢,利于孕婦妊娠期反復檢查,以明確疾病發生情況[15]。鑒于產前超聲檢查在其他相似癥狀疾病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將其應用于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診斷,結果顯示,依據病理檢查結果,產前超聲檢查診斷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靈敏度為95.12%(39/41)、特異度為85.71%(18/21)、準確度為91.94%(57/62),且其與病理檢查結果有極好的一致性,說明產前超聲檢查在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中的診斷價值較高,未來可作為胎兒血管前置的重要檢查手段之一。分析原因在于,產前超聲檢查通過觀察胎盤形態、分葉數量等,可明確胎盤是否存在異常,且可探及胎盤與臍帶是否為邊緣性插入,查看臍帶入口切面情況,從而判斷胎盤與臍帶連接情況,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16-17]。同時,產前超聲檢查可了解宮頸內口臍帶血管情況,且可觀察臍帶血管位置、走行等,從而判定胎兒是否存在血管前置情況,鑒別血管前置分型[18]。本研究觀察產前超聲檢查圖像發現,胎兒血管前置主要圖像特征為宮頸口上方有圓形切面血管,調整縱切面檢查顯示為條狀,均無回聲表現,且宮頸內口下行有走行平直的血管,血流信號較豐富,血管搏動與胎心率一致;而胎兒血管前置分型圖像特征主要為:副胎盤圖像顯示主胎盤處于子宮內后壁,宮頸內口有主胎盤連接副胎盤的血管;雙葉胎盤型宮頸內口有連接胎盤兩葉的血管;臍帶帆狀附著型表現為胎盤為帆狀附著,處于臍帶根部的血管走行較為異常,胎盤邊緣血流較少;而臍帶邊緣附著型則可見宮頸內口處存在胎盤邊緣血管,與杜艷華[19]的研究結果相近,考慮未來可將此特征作為胎兒血管前置的重要判斷依據。但產前超聲檢查受孕婦腹壁脂肪、檢查孕周等因素影響,且其超聲圖像與臍帶先露、臍帶脫垂等相似,也可能會出現誤診、漏診情況,未來仍需尋求其他有效診斷方式,與超聲聯合診斷,以期提高胎兒血管前置檢出率,保障母嬰安全。
綜上所述,產前超聲檢查在中晚期孕婦胎兒血管前置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