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輝(湖北省恩施市中心醫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隨著社會工業化發展,由車禍或高處墜落等意外事故導致的創傷患者逐年增多,創傷已成為我國第四大死亡原因[1]。而多發創傷是相同致傷因素作用,患者身體相繼或同時遭受兩個或多個解剖部位或臟器的損傷,并且其中有一處或多處可能危及生命[2]。嚴重多發性創傷病情危及生命,需盡快對患者進行高效、快速的臨床救治。有效且及時的緊急救治對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大意義[3]。但大部分醫院對創傷患者采用的急救模式為急診科判斷病情并簡單處理,請??茣\后再??铺幚淼膫鹘y急救模式,流程繁瑣,患者難以快速得到有效治療。傳統??凭戎文J酱嬖谥T多不合理之處,難以滿足臨床需求。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創傷急救中心,旨在為患者提供快速救治通道和高效一體化綜合救治,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本研究選用EICU作為創傷中心,探討其對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213例嚴重多發傷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根據入院時間及救治方式不同分為兩組:2021年5月-2022年5月為對照組,2022年6月-2023年6月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106例,使用傳統專科救治模式進行急救。觀察組患者107例,使用基于EICU為平臺創傷中心救治模式進行急救。對照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齡(43.73±12.87)歲;意外事故67例,高處墜落35例,其他原因4例;創傷嚴重程度評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平均分為(27.61±7.42)分。觀察組患者107例,男68例、女39例,平均年齡(44.18±12.96)歲;高處墜落24例,意外事故72例,其他原因11例;ISS平均分為(26.88±7.61)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多發性創傷[4]。②患者ISS評分為16分及以上。③患者受傷至接受救治時間不超過1h。④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外院轉入我院的患者。②入我院搶救前生命體征已消失或家屬放棄治療的患者。③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或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傳統??凭戎文J竭M行急救?;颊弑痪茸o車送入院后,急診科當值醫師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并采取相應措施??焖贋榛颊哌M行常規心電監護及開放靜脈通道,穩定患者生命體征,讓患者完成相關醫學檢查,邀請相關??漆t師進行會診,基于患者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轉科或手術。有手術指征者實施手術,術后送往相關專科進行后續治療;對于無手術指征的患者送往相關科室ICU病房監護治療。
觀察組:①以EICU為平臺建立創傷中心,組建多學科急救團隊:建立急救患者快速入院綠色通道,并在EICU中或就近建立完善相關急救醫療設施及醫療檢測儀器,使患者可以快速進入急救或檢測。建立急癥外科急救團隊,成員包括重癥醫學科、普外科、骨傷科、創傷科等相關領域科室醫務人員。所有醫師均統一接受嚴重創傷緊急救治的技能培訓,并通過考核;均具備專業救治技能,可單獨完成對患者的診療搶救流程及術后治療;可參與配合團隊協作,對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進行高效、全面的系統診治。②入院救治: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入院后立即進入創傷急救流程。當值急救人員立即判斷患者傷情,并多人分工合作,創傷對應科室進行應急處理,其他人員進行相應救治準備,包括心電監護、復蘇設備準備、建立開放靜脈通道等。同時對患者基于創傷高級生命支持基本程序進行搶救,并再次對患者病情現狀進行評估,按照患者當前情況為患者安排床旁超聲CT等相關檢查。若患者需要緊急輸血,在使用快速輸血通道的情況下,從提出申請到執行,時間不超過30min。對于損傷嚴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確定手術指征后,立即通知手術室及麻醉醫師做好相關手術準備,同時為患者完善相關術前準備,患者前期準備及等待手術時間不超過30min。術前準備工作完成后,患者直接從EICU進入手術室,術后根據患者情況繼續進入EICU病房或轉入其他??七M行后續治療。③救治后續:患者救治完成后,整理相關資料,包括創傷情況、急救過程等,錄入數據系統,用于之后總結改進。
1.3 觀察指標 入院-確定性治療啟動時間(患者入院至開始確定性治療時間)、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急癥救治時間(患者進入搶救室至出搶救室時間)、ICU住院時間(患者進入ICU至出ICU時間)、早期病死率、患者入院3周損傷程度及患者出院后3個月預后情況。①早期病死:患者入院24小時后仍存活記為搶救成功,入院后1小時內死亡記為早期病死。②損傷程度:使用ISS評分系統對患者入院前及入院后3周的創傷情況進行評估。ISS評分總分為1-75分,大于25分為嚴重損傷,16-25分為重度損傷,小于16分為輕度損傷[5]。③預后情況:使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對兩組患者出院3個月預后情況進行評估。GOS分為死亡、植物生存、重殘、中殘、良好五個等級?;謴驼I罴肮ぷ鳛榱己?,無法自理需專人長期照顧為重殘,有殘疾但能自主生活為中殘,長期維持植物生存狀態為植物生存。當患者評價為重殘、植物生存、死亡時,記為預后較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而計數資料則以例或百分率[n(%)]表示,并用χ2檢驗進行比較。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急癥救治時間、入院-確定性治療啟動時間、ICU住院時間情況 觀察組患者急癥救治時間長于對照組,ICU住院時間、入院-確定性治療啟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使用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使用時間比較()
?
2.2 兩組患者早期病死率情況 觀察組患者早期病死率為3.74%(4/107),明顯低于對照組早期病死率9.43%(10/106),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75,P=0.025)。
2.3 兩組患者入院前及入院3周損傷程度情況 兩組入院前損傷情況接近,無統計學差異(P>0.05),入院3周后損傷較入院前減輕,對照組患者在入院3周后嚴重損傷占比高于觀察組,輕度損傷占比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損傷程度比較[n(%)]
2.4 兩組患者出院后3個月預后情況 觀察組患者預后較差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照組兩名患者死于多器官障礙綜合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出院后3個月預后情況比較[n(%)]
隨著社會發展,意外事故頻發,創傷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創傷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尤其是青壯年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因素[6]。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病情危重,盡早控制損傷,積極有效救治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殘疾率,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7]。傳統急救模式為急診科醫生接診后根據損傷部位依次請相關科室會診,救治效率較低,甚至出現不同科室相互推諉病情復雜患者的現象,難以滿足臨床需求。近年來,為了提升創傷綜合救治醫療能力,國家大力發展以創傷中心為核心的區域創傷救治體系的建設,在縣市城市成立創傷中心,建立急救網絡。已有研究[8]證實,采用創傷中心對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進行救治可有效縮短患者急救時間,提高治療效果?;诖?,本研究選用EICU為平臺建立創傷中心,探討其對于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效果。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急癥救治時間長于對照組,ICU住院時間、入院-確定性治療啟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EICU為平臺的創傷中心救治嚴重多發性創傷延長了患者急癥救治的時間,同時縮短了ICU住院時間及入院-確定性治療開始的時間。本研究方案中,于EICU中建立了急救相關醫療設施,就近設置了醫療檢測儀器,使患者可快速進入急救并進行相關檢測。且患者入院后直接進入EICU進行創傷急救流程,除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外,多數急救操作及相關檢測均在EICU中完成,因此急救時間較長,確定性治療開始得更早,提高了患者治療效果,縮短了患者ICU住院時間[9]。而傳統專科急救模式下,急診科醫生僅在急救室內對患者進行初步處理,確定病情后轉移至??撇》拷邮苤委煟瑢е录本葧r間相對較短。而為確定患者病情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急診室無法為患者提供快速檢查通道,需等待檢查結果確定病情后再將患者送往??七M行治療,延長了患者確定性治療開始的時間,延誤患者病情,導致對照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更長。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早期病死率、入院3周后損傷程度、出院3個月后預后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基于EICU為平臺的創傷中心救治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可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使損傷情況得以盡早控制,改善了患者預后。本研究方案中,建立了多學科相互協作的專業救治團隊,包括創傷相關領域科室人員,團隊所有人員均接受系統創傷救治培訓并通過考核,提高了創傷救治的能力,并通過高效的團隊協作對患者進行救治,降低了患者的早期病死率。在EICU創傷中心有完善的醫療急救設施,且就近建立了醫療檢測儀器,患者進入EICU后可立即進入創傷急救流程,就近安排床旁超聲、快速損傷部位CT掃描等檢測,減少漏誤診,可為患者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損傷程度,促進患者恢復[10]。為需要輸血的患者開放快速輸血通道,從提出申請到輸血執行,總時間不超過30min,縮短患者等待時間,對于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安排手術綠色通道,及早開始手術。通過以上多種方式,對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進行快速評估、搶救、完善相關檢測,使患者得到高效救治,盡快控制患者傷情,降低了患者的早期病死率,促進患者后續恢復,改善患者預后結局。
綜上所述,基于EICU為平臺建立創傷中心對患者進行多學科協助的救治模式可有效提升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救治效率,為患者盡快啟動確定性治療,提高急救效果,促進患者恢復,改善患者預后情況。但本研究方案仍有不足之處,如:僅對本地區的患者進行研究,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且未對患者進行入院前及出院后的干預,未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贓ICU為平臺建立創傷中心的建設仍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救治模式進行改善,有關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救治還需要長期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