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虹,劉金明,張娟(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腦外手術作為處理各類腦疾病常用方案,其療效備受臨床認可,但腦中樞解剖結構復雜,且血管、神經豐富,手術要求較高,術者需仔細、謹慎操作,以減少神經血管損傷,因而手術時間相對較長[1]。手術期間組織暴露、液體輸注等,會導致機體熱量散失,使患者體溫下降,從而引發低體溫[2]。相關研究[3]表明,外科手術圍術期低體溫發生率高達50%-70%,而低體溫會影響機體組織代謝能力,降低組織器官缺氧耐受力,影響患者術后康復。中醫將低體溫歸于“陽氣不足”“寒證”等范疇,認為病機在于體表不固、外感寒邪,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體溫降低[4]。艾灸作為中醫常用康復保健療法,其利用艾燃燒的熱力刺激特定穴位,可發揮溫陽補虛、活血通脈、散寒等作用,且可調節臟腑功能[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足部穴位艾灸療法干預腦外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擇期行腦外手術的患者8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例)與觀察組(44例)。納入標準:具備腦外手術指征;年齡≥18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Ⅱ級;意識清晰;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合并肝臟、肺部等惡性腫瘤;合并臟器器質性改變;合并精神疾患;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足底皮膚破潰、紅腫;過敏體質;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干預,依據《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6]采取保暖措施,術前加強患者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相關內容,介紹手術醫師團隊、簡單手術流程等,并積極展開心理疏導,排解其緊張、恐懼等情緒;手術開始前,提前將手術室溫度調節為23℃,引導患者選擇合理體位,術中做好非手術區域保暖措施,用棉被蓋好肢體,并提前加溫輸注液體;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參數變化,加強創面觀察、飲食宣教、康復訓練等。
1.2.2 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常規干預,予以改良足部穴位艾灸療法干預,手術開始前,取患者雙足涌泉穴、太溪穴,先對穴位行100-200頻次按摩,然后使用75%酒精對穴位區域皮膚進行消毒,消毒結束后貼上艾灸貼,術中間隔15min、30min、60min、120min各觀察1次艾灸部位皮膚情況,若手術時長>4h,則需更換新的艾灸貼。
1.3 觀察指標 ①體溫:記錄兩組術前、術中30min、術中60min及術畢體溫。②圍手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術中30min時足末梢皮膚溫度、術中寒顫消退時間、術中寒冷感覺消失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復蘇時間。③低體溫、寒顫:記錄兩組術中低體溫(體溫<35℃)、寒顫(0級:未發生;Ⅰ級:外周血管收縮,或有立毛肌表現;Ⅱ級:可見肌肉有輕微活動表現;Ⅲ級:可見肌肉有中度活動表現;Ⅳ級:可見肌肉有強烈活動表現)發生情況。④手術部位感染: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7],評估并記錄兩組淺表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等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體溫對比 兩組術中30min、術中60min、術畢時體溫較術前降低,但觀察組術中30min、術中60min、術畢時體溫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溫對比(,℃)

表2 兩組體溫對比(,℃)
?
2.2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中30min時足末梢皮膚溫度較對照組高,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低,術中寒顫消退時間、術中寒冷感覺消失時間、術后復蘇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表3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
2.3 兩組低體溫與寒顫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中低體溫、寒顫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低體溫與寒顫發生情況對比[n(%)]
2.4 兩組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部位感染發生1例(2.27%);對照組手術部位感染發生8例(18.18%);組間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6,P=0.035)。
低體溫作為腦外手術常見并發癥之一,其多因手術室溫度低、術中組織暴露、麻醉藥物應用等因素引起,容易影響血小板、凝血因子功能,導致機體凝血物質活性降低,增加出血風險[8]。同時低體溫還可能會降低肺血管缺氧反應性,引起組織缺血缺氧損傷,從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9]。因此,需積極尋求腦外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干預方案,以避免患者體溫過低,促使其術后盡早康復。
目前,外科手術期間多采取手術環境預熱、體表保溫等措施,以預防低體溫發生,但手術室環境溫度過高可能會促使致病菌生長,增加感染風險,且體表保溫復溫效果較慢,應用存有局限。低體溫屬中醫“陽氣不足”“寒證”等范疇,中醫認為體溫與氣溫煦有關,體表不固,陽氣虧虛,致使氣溫煦作用減弱,加之外感寒邪,從而引發畏寒肢冷、陰陽失調等寒性病理改變[10]。隨著中醫保健療法的發展,艾灸療法得到臨床廣泛應用。艾灸是從針灸基礎上發展而來,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點燃的艾材對局部穴位與皮膚產生良性刺激,可促使經絡傳導,起到溫通經脈、活血等作用[11]。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草燃燒形成的熱輻射可促使血液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且可增強組織代謝能力,提高吞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加紅細胞數量,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中30min、術中60min、術畢時體溫較對照組高,圍術期相關指標較對照組優,且術中低體溫與寒顫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說明改良足部穴位艾灸療法干預腦外手術患者可減少術中低體溫與寒顫發生,利于患者盡快康復。分析原因在于:中醫理論認為,腎為陽氣之本,腎氣不固致使血不循經、肢體畏寒,而涌泉穴、太溪穴屬腎經,灸治可壯腎陽、祛陰寒,且艾貼可刺激經絡傳導,起到營陰陽、行氣血等作用,從而發揮促溫通效應,激發氣血運行,維持患者體溫[13]。同時,患者體溫升高可減少對外周血管、凝血因子等影響,利于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從而促使患者早期蘇醒,減少術中出血量。研究[14]表明,低體溫會影響機體組織血流灌注與氧供,降低T細胞功能,削弱免疫系統功能,且會加速氮流失,影響傷口愈合,從而增加感染風險。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說明改良足部穴位艾灸療法干預腦外手術患者可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發生。分析原因在于:采用改良足部穴位艾灸療法干預后,患者保持恒定體溫,可減輕對生理功能、組織代謝的影響,且可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從而有助于減少感染發生。
綜上所述,改良足部穴位艾灸療法干預腦外手術患者可減少術中低體溫與寒顫發生,促使患者早期蘇醒,且可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