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丁前林 張高潔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河南 濟源 459000)
1.1 種植模式。2022 年,濟源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4 370 畝,主要分布在克井、梨林、五龍口3 鎮。種植模式有6 種,分別為4∶4、5∶4、4∶2、6∶4、6∶3、5∶2(大豆∶玉米),其中4∶4 模式種植2 065 畝,5∶4 模式種植1 433 畝,4∶2 模式種植300 畝,6∶4 模式種植295 畝,6∶3 模式種植150 畝,5∶2 模式種植127 畝。
1.2 品種及播量。大豆選用耐陰、抗倒伏品種及當地主栽品種,主要有鄭1307、周豆25、周豆23 等,播量4 000 ~8 000 株/畝;玉米選用株型緊湊、耐密植品種,主要有裕豐303、農大1602、新科505、東單1331、聯創839 等,播量3 000 ~4 000 株/畝。
1.3 機械播種。播種時間集中在6 月12 日~6 月27 日,78.5%為大豆、玉米同時播種,21.5%為先種玉米后種大豆。播種機械有3 種,75%為原有播種機,18%為自行改裝機械,7%為一體化種肥同播機。肥料均采用種肥異位同播的方式一次性施入,玉米畝施緩釋肥或控釋肥30 ~50 kg,大豆畝施低氮復合肥10 ~15 kg。
1.4 化控防倒。水肥條件好、生長偏旺、種植密度大的地塊,在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采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兌水后葉面噴施,或在初花期和結莢期用98%胺鮮酯可濕性粉劑兌水葉面噴施,控制大豆旺長,防止倒伏。
1.5 雜草防治。采用芽前封閉除草、芽后定向除草結合的方式防除雜草。封閉除草采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50%嗪草酮可濕性粉劑、50%乙草胺乳油等單獨或復配后兌水地面噴施;封閉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塊結合芽后定向除草,大豆田用10%精喹禾靈乳油、25%氟磺胺草醚水劑、24%烯草酮乳油兌水定向噴霧;玉米田用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劑、4%煙嘧磺隆懸浮劑、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兌水定向噴霧。
1.6 病蟲害防治。根據田間病害發生情況,采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井岡霉素水劑、72%農用硫酸鏈霉素等兌水噴霧1 ~2次防治病害。根據田間蟲害發生情況,采用12%甲維·蟲螨腈、4%高氯·甲維鹽微乳劑、1.8%阿維菌素乳油等兌水噴霧1 ~2 次防治蟲害。
1.7 機械收獲。收獲時間集中在10 月10 日~10 月25 日,根據田間成熟狀況,一是采用本地生產上常用的大豆收獲機和玉米收獲機一前一后同時收獲大豆和玉米。二是先用窄型玉米機收獲玉米,待大豆成熟后再用大豆收割機收獲大豆。
2.1 產量表現。濟源市大豆玉米不同復合種植模式產量表現參差不齊。大豆產量為50 ~150 kg/畝,其中6∶4 模式下產量最低,為50 kg/畝,4∶2 模式產量最高,為150 kg/ 畝;玉米產量為400 ~500 kg/ 畝,其中4∶2、6∶4、5∶4 模式產量較低,均為400kg/畝,5∶4 模式產量最高,為500 kg/畝(見表1)。

表1 濟源不同復合種植模式產量 成本 收益表現
2.2 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包含土地成本、人工費用、種子、化肥、農藥、灌溉、機械等費用。各模式生產成本為1 715 ~1 810 元/畝,其中6∶4 模式成本最低,為1 715 元/畝,5∶2 模式成本最高,為1 810 元/畝。
2.3 收益表現。按照大豆市場價7.2 元/kg,玉米市場價2.8 元/kg 計算,6 種復合種植模式中收益為正的有4 個,分別為4∶4、5∶4、4∶2、6∶3,其中4∶2 模式收益最高,為451 元/畝;收益為負的有2 個,分別為6∶4、5∶2,其中6∶4 模式收益最低,為-235 元/畝,主要原因是大豆種植密度小,產量過低。
3.1 播種質量差。整地粗放,秸稈粉碎程度低,還田后容易形成秸稈團,架空種子,導致出苗率低,田間缺苗斷壟現象嚴重;缺少大豆玉米一體化播種機械,異機播種田間操作難度大,難以滿足行距、株距、播量的要求;株距過大,大豆玉米行間距不規范,導致種植密度不足,產量偏低。
3.2 雜草防治難。大豆、玉米對除草劑存在選擇性差異,除草劑使用過程中易漂移產生藥害;缺少專用定向除草機械,雙系統分帶噴霧除草機械價格高,農戶購置意愿不強;芽前封閉除草效果不穩定,農戶持觀望態度,人工定向噴藥除草效率低且成本高。
3.3 大豆管理難度大。復合種植模式下大豆為了爭奪陽光,地上營養器官往往徒長旺長、枝葉繁茂,花莢較少,影響傳粉授粉,造成少莢癟莢現象;病蟲害發生率高,點蜂緣蝽、斜紋夜蛾等危害嚴重,影響正常結實,單株粒數少,甚至出現“癥青”現象,田間管理難度大,大豆產量低,品質下降。
3.4 農戶缺乏種植熱情。由于多年的種植習慣,農戶適應了相對簡單、機械化程度高的大豆、玉米單作模式,對復合種植模式存在消極畏難情緒,不愿冒險嘗試,缺乏種植熱情;部分參與種植的農戶由于技術不到位、田間管理復雜、收益未達預期等原因,對復合種植模式失去信心,推廣難度大。
4.1 加強試驗研究。繼續做好試驗示范,圍繞種植模式、品種篩選、種植密度、水肥運籌、田間管理等關鍵技術環節,探索適合本地生產實際的模式方案;做好關鍵生育期苗情、墑情、病蟲草害情況調查、產量測定等工作,及時開展試驗效果評價,為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濟源落地生根奠定基礎。
4.2 強化專業技術集成。促進種植種子、栽培、土肥、植保、農機等專業融合,合力開展品種模式選擇、田間栽培技術、科學施肥、病蟲草害防治、全程機械配合等關鍵技術集成,形成一批適合濟源,產量穩定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為農戶大面積種植提供系統全面且穩定有力的技術支撐。
4.3 加大培訓指導力度。組織專家研究制定詳明且適合本地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方案,廣泛傳播發放;通過舉辦培訓班、技術觀摩、電視廣播、發放明白紙等有效形式,大力宣傳普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關鍵技術,緩解農戶畏難情緒;組織農技人員走進田間地頭,面對面交流,了解農戶生產難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4.4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對病蟲害、高溫、干旱、洪澇等農業災害的監測預警,及時通過微信群、電視媒體等渠道發布預警信息,督促農戶提早做好防范準備;成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防災減災領導小組,對成員進行專業培訓,確保災害發生后能因苗制宜指導農戶施救,精準精細開展防災減損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