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傳統電視臺開始推陳出新,制作出越來越多順應時代發展的高質量電視節目。其中,電視文藝類節目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深受觀眾的喜愛。主持人作為電視文藝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節目中的主持風格對于節目的品質與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為例,旨在深入分析其主持風格,揭示其獨特的魅力和成功之處,從而探討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對于電視文藝類節目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風格;撒貝寧
【中圖分類號】H17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6-009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播音發聲教學”成果(編號:2023231623)。
近幾年來,電視文藝類節目呈現增長的趨勢,且節目內容大多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新奇的視角講好中國故事為主,有些電視節目為了增強節目效果,還運用了數字技術來構建視覺奇觀,現實與虛擬結合受到了許多觀眾朋友們的喜愛。而同時,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對一個節目的效果和品質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名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也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主持風格。央視主持人撒貝寧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憑借自身的語言表達優勢和機智敏捷的性格特征,成功在一眾主持人中脫穎而出,主持了《經典詠流傳》《開講啦》《典籍里的中國》等優質的文藝類節目。因此,本文旨在探究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并以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為例進行分析。首先,本文將對電視文藝類節目的定義和特點進行論述。其次,重點研究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的主持風格,包括其在節目中的表現形式、語言風格以及互動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最后,本文將指出如今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存在的問題以及策略,以此為今后要從事電視文藝類節目工作的主持人提供借鑒。
一、電視文藝類節目的定義和特點
(一)電視文藝類節目的定義
電視文藝類節目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節目類型,以其獨特的藝術方式和內涵在觀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共鳴。但是,對于電視文藝類節目的確切定義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和多樣性。在我國傳統提法中,電視文藝類節目一直和新聞類、社教類節目一起,被視為電視熒屏的“三大支柱”。電視文藝的概念內涵較為寬泛,包括電視上的所有文學藝術的節目樣式,如電視文學、電視戲劇、電視藝術片、電視綜藝等各類電視文藝類節目;有時也會特指電視綜藝節目,如電視晚會,電視音樂節目,電視游戲節目。因此,本文從以下幾點來來了解文藝類節目。
首先,電視文藝類節目是一種通過電視媒介傳播的,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節目形式。它與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相比,更注重藝術性和創新性,通過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手段,將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與電視媒介相結合,呈現給觀眾一種富有藝術氛圍和審美價值的視聽體驗。其次,電視文藝類節目具有一定的主題和內涵。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電視文藝類節目注重從生活、人文、思想等方面挖掘深度和內涵,通過探討社會現象、抒發情感、傳遞人文關懷等方式,引導觀眾思考和感受。電視文藝類節目不僅追求表演的精湛和效果的激動人心,更追求在藝術形式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再次,電視文藝類節目具有一定的受眾群體。由于其特殊的藝術形式和內涵,電視文藝類節目在受眾群體上與其他類型的節目存在一定的差異。電視文藝類節目更注重對觀眾進行精準定位,通過選擇特定的受眾群體進行針對性的傳播,進一步提升了觀眾對節目的共鳴度和認同感。
(二)電視文藝類節目的特點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電視文藝類節目的需求越來越高,使得其節目內容也發生了轉變。作為電視娛樂領域中的一種重要形式,電視文藝類節目最初以娛樂性質為主,娛樂性已成為大家對于文化類節目的固有印象。近幾年,隨著我國民族文化意識的逐漸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節目中的體現。于是,各大電視臺紛紛推陳出新,在文藝類節目內容中融入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飲食文化、民族文化等,使觀眾們在輕松娛樂的氛圍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此時的電視文藝類節目不僅具有娛樂性,還起到了社會教育的作用。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其特點。
第一,電視文藝類節目注重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文藝類節目更加追求藝術表現和審美享受。撒貝寧作為央視主持人,他所主持的文藝類節目總是以精致的畫面和精心設計的舞臺布置呈現,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第二,電視文藝類節目注重品質和內涵。在文藝類節目中,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是至關重要的。撒貝寧主持的節目常常深入探討文化、人文、歷史等重要議題,比如在《開講啦》節目里,通過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來到現場給觀眾們講述他們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故事,將深入的研究和專業的知識傳遞給觀眾,使得觀眾在娛樂的同時也能夠受益匪淺。第三,文藝類電視節目注重情感溝通和共鳴。文藝類節目往往以溫情、感人的故事為主線,以情感的共鳴來打動觀眾。撒貝寧在主持過程中經常與嘉賓或觀眾展開真誠的交流,通過其高超的表達能力和真誠的情感,與觀眾建立起緊密的情感紐帶。第四,電視文藝類節目注重思想性和價值引導。作為文藝創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文藝類節目通過內容的思辨性和價值的傳遞,引導觀眾思考并產生共鳴。撒貝寧在主持過程中,常常以深入剖析的方式呈現出各種文藝作品的內涵,引導觀眾對文藝作品的深入思考。
綜上所述,電視文藝類節目具有藝術性、內涵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等多重特點。央視主持人撒貝寧作為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的優秀代表,他在主持文藝類節目中的出色表現,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文化的盛宴,同時也展示了電視文藝類節目的魅力和影響力。
二、撒貝寧的主持風格概述
主持人是節目中的核心要素,是節目內容中的重要承擔者,是官方話語的直接表達者。在此意義上對主持人的風格進行研究,對節目的制作、官方話語的表達,以及對節目傳播效果的影響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從1999年加入央視以來,撒貝寧主持了《今日說法》 《出彩中國人》 《典籍里的中國》 《開講啦》等備受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撒貝寧是個靈活多變的人,他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對節目和主持人,以及觀眾和嘉賓之間的關系都有很好的處理。近幾年,撒貝寧主持的重點是電視文化類節目,像《故事里的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這樣的欄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為事先精心策劃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作為主持人的撒貝寧在節目中的精彩表現。以下將對撒貝寧的主持風格進行分析。
(一)風格青春活潑,充滿幽默
1999年,撒貝寧主持法制類電視新聞專題欄目《今日說法》從而走進了觀眾的視野,當時他的主持風格是客觀冷靜、嚴肅公正的。2011年,他開始主持央視娛樂節目《我們有一套》,在該節目中展現了文藝類電視節目中該有的幽默風趣、瀟灑飄逸的主持風格。他常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平易近人的舉止與觀眾互動,使得節目氣氛輕松歡快。他不同于其他傳統節目主持人,而是把自己視如普通人一般,讓大家看到更接地氣兒、更真實的撒貝寧,從而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此外,他的幽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給觀眾帶來思考和啟發。通過他獨特的主持方式,撒貝寧成功地將觀眾帶入節目的話題中,讓觀眾不僅能夠在娛樂中得到滿足,還能夠獲得知識和思考的啟示。
《開講啦》是一檔面向年輕人的電視文化節目,它從一本正經的教育中走出,走上了一條與年輕人平等溝通的道路,這一點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并獲得了很好的反響。對于一檔面向青少年的節目來說,如何選擇青少年喜歡的語言,以平等的態度與他們進行溝通,是節目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主持人的專業水平。撒貝寧則以其獨特的個性和獨特的主持風格,以其詼諧的語言贏得了年輕觀眾的青睞。在這個節目里,撒貝寧的講話都是比較通俗的,他那充滿活力的講話方式,在聽眾與嘉賓之間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梁。比如在一期節目中,撒貝寧在皮洛遺跡里看到了一把斧頭,他問了一句:“我們能不能摸一摸?”當嘉賓說出這把斧頭是3D打印出來的時候,他還調侃了一句:“你早說啊”,然后快步走到了斧頭前,惹得臺下的嘉賓和年輕的觀眾哈哈大笑。在服裝上,撒貝寧主持《開講啦》節目時,有些服裝會將衣袖卷起來,這樣就不會太過拘謹了,這樣的小細節,也能更好地體現出主持人的語言特點和主持風格。在表情和動作上,和《今日說法》的一本正經不同,《開講啦》里的撒貝寧要活潑得多,和嘉賓們的互動也要多得多。他甚至還會在從皮洛遺址得到3D打印出來的石器后,做出一副穿越的樣子,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將它們握在手里,然后放在手里把玩,整個人看起來充滿了青春活力;很好地符合了該欄目對年輕人的定位特點,給整個欄目帶來了一種輕松的氛圍。
(二)注重細節表達,提問步步深入
撒貝寧在主持過程中注重細節和人情味的表達。他善于觀察和洞察人物內心,通過細致入微的詢問和關注,將觀眾引入節目中去。他不僅僅是一位主持人,更是一個真正關心他人、善于與人連接的人。他與嘉賓的交流始終緊密而熱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關注細節和人情味的表達讓觀眾感受到他真誠的態度,從而更加喜歡他的節目。
我們知道,在訪談節目的訪談過程中,主持人問問題類型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到訪談的效果及受訪者的自我表達水平。《故事里的中國》第三季中,撒貝寧和韓玉生老師的對話堪稱跟嘉賓對話的典范。這期節目的初衷,就是要透過采訪常香玉老師的親朋好友,來呈現常香玉老師的生動形象。一開始,撒貝寧就說道:“你好,韓老,我很高興能見到劉兄弟。”這讓他和韓玉生之間的關系更近了一步,也讓他覺得自己等了很長時間,可以讓談話進行得更順利一些。然后,撒貝寧又問了一句韓玉生“劉大哥”的身份,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子,之后他又問了幾個問題,把話題引到了常香玉的身上。從《花木蘭》劇本的寫起,一直到常香玉老師帶著他們參加慈善活動的這個話題慢慢展開,步步深入,由淺入深,讓觀眾對常香玉老師的故事有了一個更完整的認識。
(三)知識儲備豐富,展現專業素養
撒貝寧在主持節目時展現出高度的專業素養。他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節目內容的深入理解使得他能夠從專業角度對待每一個話題。無論是參與討論文化藝術的節目還是主持文化人物專訪,撒貝寧總是能夠準確把握節目的核心要點,并以清晰明了的語言進行闡述。他的專業素養不僅展示了他的學識積累,更使得他在觀眾中樹立起權威形象。這一點從《經典詠流傳》中可以看出來。在《經典詠流傳》中撒貝寧對一些辭藻華麗、引人入勝的大量詩詞、成語的引用,來打開詩詞世界的美麗畫卷,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經典詠流傳》每一期的開場白,都是撒貝寧用一首古詩來闡述這一期的話題。尤其是到了第四季,整個季度的主題都是“致敬英雄”,撒貝寧將英雄氣概、真情、志向等十個方面,用古詩來概括和評價英雄們,展現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如“真情英雄”的節目開場白:“無情未必真豪杰”,英雄的身上閃耀著人性的熠熠光輝。他們有“若遇早梅開,一枝應寄來”的高尚友情;有“不思量,自難忘”的真摯愛情;有“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的不舍鄉情;有“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痛楚悲情;有“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的拳拳親情;更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滿腔豪情。英雄的真情,總會化作人間甘霖,“東風灑雨露,春日在天涯”。
在這個開場白里,撒貝寧將八首古詩組合在一起,將英雄的真情實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將他作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主持人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撒貝寧在《經典詠流傳》一書中所使用的語音語篇,也同樣發人深思,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比如在與康震的對話中,曾多次引導康震談論詩歌的歷史背景,并深入挖掘詩歌的文化內涵,從中提取出古代人所具備的思想品質,以作為觀眾的參考;運用富于哲理意味的語言符號文本,將古代人所具有的精神氣質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使受眾建立起一種正面的人生態度。
(四)圓場能力滿分,反應快速敏捷
撒貝寧說曾經在采訪中說過:“我天生就是個打圓場的人?!眻A滑、老謀深算這幾個詞聽起來很老成,但對于撒貝寧來說,他好像天生就是這方面的高手。在《中國青年說》節目錄制現場,一名觀眾向勵志演講家陳州詢問他現在每場演講能賺多少錢。撒貝寧在一旁感覺到了陳州的不舒服,“這樣的問題是人之常情,但他肯定會覺得不好意思”。于是撒貝寧連忙轉移了話題。
撒貝寧還是一個高情商的解圍高手。在《開講啦》節目中,世界頂級眼科專家王寧利院長在舞臺上表示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畫家,結果卻成了一名眼科醫生。緊接著,撒貝寧給出了這樣的一個解釋:“我就在想畫家在做什么,畫家無非是把這個世界畫到畫布上,但是哪一個畫家能夠把這個世界所有的顏色都畫出來呢?沒有。但您不一樣,如果您用您的藝術真的讓一個人從黑暗中走出來,當他睜開眼睛看見這個真實的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最美的畫面都是你最棒的作品。”話音剛落,全場就響起了一片掌聲。撒貝寧總是能在主持節目時反應迅速,積極救場,從而保證節目能夠順利地錄制,也讓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做語言的藝術。
三、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主持人風格太過單一化
在全媒體時代,人才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唯有獨樹一幟、恰到好處的風格,才能夠讓主持人脫穎而出,尤其是文藝類節目主持人更要對這一點給予足夠的重視。目前,部分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主持個性太過單一,僅把準確清晰地傳達節目內容作為唯一標準,語言樣態缺少變化,與觀眾缺少互動,從而引發不了觀眾的情緒。比如,2021年黑龍江衛視推出的一檔明星讀信閱讀推廣節目《見字如面》,該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時代場景、人物故事。但是在第五季中,每期節目的開場白主持人的語言樣態都基本一致,并沒有明顯的變化。這樣的主持風格容易導致節目主持人和受眾之間基于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產生的“距離感”,久而久之也容易引起觀眾的厭倦心理。
(二)主持人形象與節目風格不符
目前,我國文藝類節目中有些主持人的形象與節目風格相去甚遠,容易造成觀眾不買賬的局面。主持人因為對自身沒有找準定位,或是過分強調個性化脫離了欄目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節目的效果。比如湖南衛視在2020年推出的一檔互動知識分享節目《叮咚上線!老師好》中,因主持人杜海濤長期主持娛樂性綜藝節目,使得觀眾對他的綜藝形象印象一時間無法改變,因此杜海濤在節目中的主持效果難以達到觀眾的預期。不僅如此,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的表情動作、眼神手勢等也尤為重要。身為一檔文藝類節目的主持人,杜海濤在節目中的表情、站姿過于隨意,語言表達不夠準確,不但不貼合受眾們的審美標準,而且自身形象跟節目的風格也格格不入。
(三)主持人專業素質不夠豐富
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質主要指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和素養。與一般電視節目不同,大部分文藝類節目有屬于自己的專業領域。以央視節目為例,如音樂綜藝類節目《回聲嘹亮》要求主持人必須掌握基本的音樂素養和經典文藝作品;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要求主持人必須了解每一位嘉賓背后的故事;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要求主持人必須具備了解大量古代詩詞的能力。而目前有的文藝類主持人擺不正自己與節目、與聽眾的關系,不去做好錄制前的準備工作,在臺上容易出現語言表達不準確,內容傳達不到位的問題,或纏綿于自我欣賞的小情調、小趣味,或熱衷于自我表現、喧賓奪主,令受眾不耐煩乃至反感,這些做法都是極不明智的。
總之,無論哪種類型的文藝節目,主持人都是文藝作品與受眾之間的橋梁紐帶。對于文藝作品,主持人是有品位的鑒賞者和真誠的愛好者;對于受眾,主持人是熱心的介紹者,是平等交流的朋友。增加一些觀眾感興趣的內容,不斷提升主持人的文化素養,是改變主持風格的重中之重。
四、結語
在探究文藝類電視節目主持風格時,我們不難發現,主持人的風格對于節目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針對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的例子來進行研究,也能夠為人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撒貝寧作為一位優秀的主持人,他的主持風格獨具魅力,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他在電視文藝類節目中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因此,一位優秀的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應當以撒貝寧為榜樣,要具備與不同類型節目相匹配的風格,以打破固有印象,提供多樣性的觀賞體驗。在當今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多元化的信息傳播主體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也使信息傳播的語言形式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多樣性。在此情況下,重新塑造電視節目的語言風格,對于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文化類節目主持人而言,有著特殊而重大的意義。綜上所述,未來電視文藝類節目主持人主持風格還需要不斷創新,改變傳統的主持模式、理念和思路,并努力提高專業技能、積累文化素養,為觀眾提供高水平的節目內容。只有掌握了這些關鍵要素,主持人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為觀眾呈現更加精彩的電視文藝類節目作品。
參考文獻:
[1]馮偉.淺論撒貝寧的主持風格[J].新聞研究導刊,
2017,8(21):8+42.
[2]陳聰,倪慶康.淺析撒貝寧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風格[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06):170-172.
[3]葉靜靜.電視文藝類節目中如何彰顯中國文化[J].文化產業,2022,(25):37-39.
[4]張靜,李靜.融媒體時代節目主持人語言風格的塑造[J].現代視聽,2022,(12):82-84.
作者簡介:
何可欣,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2022級播音主持藝術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