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疊音附和詞”在漢語的會話和日語的會話中都比較常見。本文利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和“名大會話語料庫”,檢索出其中的“疊音附和詞”,考察各自的語用功能,并進一步探究兩者的異同點。通過考察可以發現:漢語中的“疊音附和詞”通常表現出說話人強烈的接受或認可的心情,表達一種積極的態度;而日語中的“疊音附和詞”不僅有增強語氣的作用,有時也表達傲慢、敷衍和不耐煩。通過本文的考察結果,希望能夠加深學習者對漢日“疊音附和詞”的更深層次的認識,進一步理解漢日語言表達的差異。
【關鍵詞】疊音附和詞;漢日對比;語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7-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42
一、引言
“附和”是指聽話者對對方的話表示點頭配合,表現出對發話者的關心和理解,表示自己積極參與會話,因此“附和”對于和諧暢快的會話來說是不可缺少的。(筆者譯)[1]137漢語的“是”“對”,日語的“はい”“そう”等都可以歸屬為“附和詞”,并且在會話中可以重疊使用,比如漢語的“是是是”“對對對”,日語的「はいはい」「そうそう」等,我們稱其為“疊音附和詞”,它們在會話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以本文化的準則和社會規范作為評價別人的標準,這種遷移有時會造成言語行為的失敗,導致理解失誤,使對方感到失望、憤怒。漢日語“疊音附和詞”有時也會因語用遷移而產生消極的交際效果。[2]64
二、先行研究
在先行研究中,小宮(1986)這樣描述,“附和有促進談話的進行、給予說話人說話欲望的功能。”[3]黑崎(1987)在方言談話中從年齡層、男女分別的角度,明確了附和語言與使用頻率、時機、和對方發話的句末表現的關系。[4]松田(1988)解釋說:“附和是在某一方開始說話之前像余韻一樣持續下去的東西。”[5]堀口(1997)從聽眾的角度討論了附和的頻率和功能。[6]楊晶通過日本人之間的對話、中國人之間的對話以及日本人和中國日語學習者的日語對話這三種模式,從形態、頻率及時機上對隨聲附和進行了比較。其結果是,中國學習者日語的“附和”使用受到母語的影響,尤其是形式方面。[7]丁崇明認為,詞語的重疊并不一定會產生失禮的語用效果,也有通過量的增加來強調某種意義的作用。詞語的重疊產生失禮的語用效果,與語言本身在交流中的意義有關[8]66-68。李艷分析了“對”“對對”“對對對”“是”“是是是”“好”“好好好”等詞的語用功能,并發現“對對對”具有贊成、增加共鳴的功能,回答者多表示對發話人行為的同意。“好好好”除了贊賞之外,有時還有阻止他人說話的功能。“是是是”具有讓步功能,表示承認發話者的想法[9]120-121。王露通過分析大量的口語材料,從語義功能、句法功能、語用功能三個角度比較了中日附和類談話標志的個性和共性。[10]11-24雖然各學者對附和的“功能作用”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在“聽說話人說話或者想了解某事的信息”這一功能上基本一致。
目前有關“疊音附和詞”的研究很少,相關的漢日語對比考察也很少。本研究分析中日各自“疊音附和詞”的語用功能,也具體詮釋一下語用遷移的過程。語用遷移是指在跨文化交際時,人們經常把自己所在社會的規范作為評判他人行為的標準,因此會造成言語行為的失敗,導致理解失誤,產生意想不到的消極后果。本文利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11]和“名大會話語料庫”(NUCC)[12],選擇漢語母語者和日語母語者的會話進行探究。CCL語料庫由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開發,有部分口語語料庫、影視作品語料庫、網絡語料庫、書面語語料庫。“名大會話語料庫”是作為“利用計算機語料庫進行以編撰日語學習詞典為目的的詞語搭配研究”(2001—2003年,研究代表大曾美惠子)的一環制作的,是包含129會話,合計約100小時的日語母語者的閑談文字化的語料庫。
三、漢語“疊音附和詞”及其語用功能
本部分主要以漢語中的“對對”“是是”“好好”以及由其所延伸出的“對對對”“是是是”等疊音附和詞為中心,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網絡版)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然后分別挑選幾組對話進行分析。如下所示:
(1)“不能只讓天地為證,我要做你們的證婚人,免得將來有人提異議!”
“對對對!” ——瓊瑤《水云間》
這里的“對對對”表示對對方提出的意見的共鳴和稱贊,通過反復使用“對”,附和的感情表現變得更強。有肯定對方的話、強有力的向對方傳達自己心情的效果。
(2)外公說:“誰是老八路?我是老紅軍。”
漢子說:“是是是,老紅軍。”
——嚴歌苓《穗子物語》
(3)“廢話,我學的就是這個!我告訴你,想跟我做生意你就實誠點兒,要不然滾蛋!”
“是是是……那楊小姐你看。”
——石康《奮斗》
例(2)和例(3)的“是是是”具有讓步功能,表示承認發言者的意見、批評。從地位的高低來看,“是是是”一般被地位低的應答者采用,表示對說話者的禮貌和服從。
(4)華文:大哥,我聽說你昨天耍了一套“還我漂漂拳”,十分驚人哪,可不可以幫我們的相貌打得漂亮一點啊?
華武:是啊是啊!
——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
例(4)的“是啊是啊”和例(2)例(3)的“是是是”所表現的語用功能不同。“是啊是啊”是對華文的發問表示肯定的回答,此處沒有讓步的功能。
(5)林仙兒臉一絲表情也沒有,道:“你是什么人?我不認得你!”
這少年大笑道:“你不認得我?你真的不認得我?你難道忘了那天的事……好好好,我辛辛苦苦替你送了幾十封信,你現在卻不認得我了。”
——古龍《小李飛刀》
這里的“好好好”不是承認的意思,而是有一種“阻止別人的語言行動,說明自己的語言”的功能。除此之外,還表達了對對方無可奈何和憤怒的心情。
(6)劉軍英忙將同班戰友鮑敏秦拉到跟前對老人說:“奶奶,我們走后,她就是您的孫女,會像我們一樣侍候您老的。”李乃祥端詳著小鮑連連點頭,欣喜地說:“好,好,我有第八個孫女了。”
—— 《人民日報》1993年12月
這里的“好,好”語氣緩和,是祖母對后輩的孝敬表現出了高興并做出相應的積極響應。由此可見,漢語“疊音附和詞”的語用功能并沒有表達自大、傲慢,反而表現了極力贊成和對對方的親切。“疊音附和詞”比單獨的附和表達了更多的語言意義。例如,為了盡快配合說話者的語言,甚至還有“唯命是從”的心理表現。并且,“對對對”“好好好”不拘泥于角色間的關系,下對上,上對下都能使用。“是是是”在角色上可以是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使用,具有讓步功能。
四、日語“疊音附和詞”及其語用功能
和漢語一樣,日語中也有像這樣的“疊音附和詞”。堀口純子(1997)就日語的“疊音附和詞”曾這樣描述:有的聽眾會有這樣的反應“已經知道那件事了”“對那件事不怎么感興趣”。特別是根據時機和語調的不同,也有阻擋對方說話流程的結果。確實,“疊音附和詞”有時會給人一種輕浮的感覺,給人的印象會變差。例如下面這組對話。
(7)先生:この仕事がお好きですか?
學生:はいはい、この仕事は大変ですけど、遣り甲斐がありますので、好きてす。
這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回答,如果翻譯成中文看起來沒有問題。不過,有的日本專家對日語學習者的「はいはい」感到不滿,「かつて教えた學生の中に、すぐ『はいはい』と二度返事をする人がいた。また、あれこれ教えていると、まるでそんなことは知っているといわんばかりに『そうそう』とあいづちを打つ學生もいた。まるでことらを小馬鹿にしたような印象を受けたり、謙遜な態度に欠けるように思って、あまり愉快な気持ちではなかった。」[13]142這表明日語中的“疊音附和詞”在某些情況下會起到負面作用,給人的感覺是自大、傲慢。其實,上面的中國日語學習者回答「はいはい」是受漢語“是是是”“對對對”的影響而導致的遷移,這種語用遷移會給日本人帶來不快和誤解,而這正與中日“疊音附和詞”的語用功能差異有關。漢語的“好好好”“是是是”在某些場合可以表達殷勤的態度,而在日語中卻有輕浮敷衍的意思。但是,朋友或者關系親近的人之間會出現不同的語用功能。
以下將從“名大會話語料庫”中提取關系親近的人之間的會話材料來分析“疊音附和詞”的語用功能。
1.參加者の関係:英會話教室の友人
(8)F023:ここの中の本屋さんが70パー引きだった。
F107:そうそう。70パー引き。
在上面的對話中,「そうそう」是對對方的積極附和,并不是自大、傲慢的意思,而是積極推進對話進行。回答者用「そうそう」附和,贊成剛才發言者所說的“書店打了7折”。由此,對話才順利進行。
2.參加者の関係:大學時代の部活の友人
(9)M018:持ってくれますか。
F128:はいはいはい、ごめんね。
在這種情況下,「はいはいはい」會拉近會話雙方距離。回答者聽完發話人說的話后,立即通過這樣的附和表明自己在聽,并贊同對方的觀點,使會話能夠順利進行。
3.參加者の関係:F048とF021は大學院の同級生。F127は二人の先輩
(10)F048:茶そばですか。
F021:うん、うちもお茶作ってる。
F127:あっ、そっか、そっか、そっか。食べてる寫真があってさ。
在這段對話中,前輩對后輩使用了“疊音附和詞”。由此,可以增強贊成或肯定的語氣,回答者用這種疊加的方式表達對剛才發話人的強烈認同,比單獨使用時顯得更禮貌。
4.參加者の関係:母と娘
(11)F006(母):ちょっとスイッチ入れるの早すぎんじゃない。
F004(娘):いいのいいの。もう始まってるから。
5.參加者の関係:祖母と孫
(12) F020(祖母):うん、おひ、おひなさんなら、あのいくつかあるから取っていいよ、おひなさんや子どもの。
F025(孫):うんうん、かわいいかわいい。
因為女兒和母親、祖母和孫子之間關系很好,所以即使使用“疊音附和詞”也不會影響對話的氛圍。例(12)中的「いいのいいの」和例(12)中的「うんうん」都表示對對方積極的回應,除此之外,例(11)中的「いいのいいの」可以看出孩子對母親的話感到厭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即使是同樣的附和詞,根據關系的親疏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語用功能。如果角色關系是下對上的話,日語的“疊音附和詞”所表現的語用功能有時會顯得輕浮傲慢,如果是關系較親近的人,也會有積極回應的語用功能。
五、“疊音附和詞”的漢日對比
漢語中的“疊音附和詞”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使用,但可以根據說話人的態度表現出非常贊成或者敷衍的感情。“對對對”“是是是”“好好好”的語用效果有微妙的差別。“對對對”具有承認、增加共鳴的功能。回答者對發話者的發話行為多表示認可。“是是是”表示回答者對發話人的發話行為表示贊成、承認,還可以表示讓步。“好好好”如果是較慢的語氣,表示回答者贊成并承認發話者的語言行為,如果是語速較快則有快速結束發話者所說話題的語用功能,此時也有敷衍了事的語用效果。
日語中的“疊音附和詞”主要用于同齡人、父母關系之間,此時具有強調、積極推進對話進行的功能,用于下對上時會給人傲慢、敷衍的感覺。根據談話對象、發話人語氣及態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語用功能,如果無視語境的存在,往往會造成語用失敗。
總的來說,“疊音附和詞”根據使用的場合、關系的親疏、對話雙方的態度而有不同的語用效果。漢日“疊音附和詞”都有“親密”“積極”和“傲慢”“敷衍”的語用功能,何時“親密”,何時“傲慢”,這就是語用功能的差異。由于語用功能的不同,所以才會造成交際時的誤解。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誤解與語用失敗都是一種語用遷移現象。[2]70因此,考察兩者語用功能的異同顯得尤為重要。
六、結語
本文利用漢日語料庫,考察了漢語母語者和日語母語者所使用“疊音附和詞”的語用功能。一般認為日語的“疊音附和詞”所產生的語用功能表示傲慢和不耐煩,不過,根據具體的場面、親疏關系、會話雙方的態度、會話的信息等會顯示不同的語用功能。漢語的“附和詞”在反復后,語氣就顯得更和緩、更客氣。如果不反復,語氣有時會顯得生硬一些。日語的“附和詞”通過反復,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功能:表示不耐煩或者敷衍;表示一種殷勤應答。在言語交際中,無論漢語“疊音附和詞”還是日語“疊音附和詞”,不僅是表達字面意思,還可以顯現話語里所包含的情感信息。[2]65本文只是抽取漢日少數例句進行了分析,數據數量較少。另外,對話雙方的性別、年齡、對話時的狀況等因素沒有考慮進去,而且也沒有考察各種“疊音附和詞”的種類和意義。今后將盡可能收集更多的語料進行更詳細的考察。
參考文獻:
[1]張韶巖.中日跨文化交際實用教程[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137.
[2]楊文惠.“是是是、…”與“はいはい、…”的語用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2).
[3]小宮千鶴子.相づち使用の実態——出現傾向とその周辺[J].(日)語學教育研究論叢,1986,(3).
[4]黑崎良昭.談話進行上のあいづちの運用と機能——兵庫県滝野表現について[J].(日)國語學,1987,150集.
[5]松田陽子.対話の日本語教育學——あいづちに関連して[J].(日)日本語學,1988.
[6]堀口純子.日本語教育と會話分析[M].くろしお出版,1997.
[7]楊晶.中國人學習者の日本語のあいづち使用に見られる母語からの影響——形態、頻度、タイミングを中心に[J].(日)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1997,(13).
[8]丁崇明.論詞語疊連式不禮貌語言[J].語言文字應用,2001,(3):66-68.
[9]李艷.“對”類標記詞及其疊連用法的話語功能分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20-121.
[10]王露.漢日附和類話語標記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11-24.
[1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CCL語料庫檢索系統(網絡版)[DB].
[12]藤村逸子·大曽美恵子·大島ディヴィッド義和.2011「會話コーパスの構築によ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藤村逸子·滝沢直宏編『言語研究の技法:データの収集と分析』p.43-72.ひつじ書房.
[13]張韶巖.關于日漢語疊音附和詞的語用遷移與語用功能[A]//王秀文.日本語言與跨文化交際[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142.
作者簡介:
韓寶莉,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