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公布的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名鎮名單中,王哥莊街道成為青島市唯一入選鎮街。
近年來,王哥莊街道高度重視“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通過挖掘、整理、宣傳推廣,使“非遺”散發靚麗光彩。截至目前,王哥莊街道擁有各級“非遺”項目2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項、市級4項、區級16項。知名度較高的有螳螂拳、王哥莊大集、嶗山面塑、港東甜曬魚、黃山海蜇、嶗山剪紙等。
“非遺”的培育,首先在于深入挖掘。王哥莊街道通過村莊摸底、專家論證等方式,收集整理民間、民俗文化中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對符合條件的進行積極申報,建立非遺傳承人資源庫,同時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讓文化不失色、永流傳。
王哥莊街道常態組織“非遺”傳承活動,加大傳播普及力度。每年以“我們的節日”活動為契機,結合“文化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進行非遺項目活態展示,舉辦“非遺”培訓班、“非遺”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鄉村及“國韻初識”傳統文化體驗等活動,讓“非遺”成為群眾性文化活動中一項重要內容。組織嶗山剪紙、嶗山面塑等非遺傳承人參加各級文化交流展示活動及饅頭節、鄰居節、豐收節等各類節慶,推介“非遺”產品,讓大眾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打造《趕集》《山海小城王哥莊》等多個精品文藝創作,通過報紙、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拍攝螳螂拳、剪紙、面塑等專題片和短視頻,在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打造“非遺”保護成果展示墻,營造了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的濃厚氛圍,實現群眾文化群眾傳。
螳螂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9年,國家實施“非遺文化進校園”工程,寧真小學為試點之一。學校于2009年開啟螳螂拳進校園活動,聘請螳螂拳傳承人授課,全校普及,投入200多萬元打造武術館、購買武術服和武器、編寫課程,將螳螂拳列為特色項目,目前有1000多名學生受益,以武修德、以武健身在寧真蔚然成風。2022年,螳螂拳《花兒,你真棒》視頻登上新華網總網《四季的味道》欄目,并選入國家級課題結題,課程《少年螳螂拳》被評為青島市首批校園精品課程,寧真小學被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并成功入選青島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
王哥莊大集,經過多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幾代人共同的回憶,見證了嶗山的蓬勃發展,見證了百姓生活的蒸蒸日上。每逢農歷四九為集,王哥莊街道為留住這一“歷史文化符號”,打響“王哥莊百年大集”宣傳品牌,每年開展“趕年集 尋年味 辦年貨”宣傳活動,為大集引流增粉。年集客流量約10萬人次,平均每集日交易額3000萬元以上,最多可達5000萬元。可以說,大集不僅較好保持了原生態的傳統民俗風貌,延續了幾百年的民俗文化,成為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更為當地及周邊人們創業致富提供了“百姓舞臺”。在百年大集的基礎上,位于大集商業街區域“王哥莊百年大集”農貿市場2022年正式開業。2023年1月,“黃河大集”王哥莊站正式啟動,街道引進抖音官方服務商團隊,通過打造直播基地、直播帶貨、電商團購、品牌直銷、線下體驗店等多種形式,讓王哥莊大集的上萬個品類走向全國,讓全國人民一起“云上趕集”,讓王哥莊大集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王哥莊街道將“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將美食、大饅頭、嶗山茶等特色資源和產品融入旅游專線,打造大饅頭一條街,非遺體驗專線、制茶康養專線、百年大集民俗專線等,同時基于嶗山面塑推出了“饅饅一家人”IP,并開發了系列文創產品和微信表情包,申請了國家版權商標,展示“非遺”保護成果,營造了濃厚的“非遺”保護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