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極少人進入過午夜時分的拉薩布達拉宮——事實上,每天只有6個人能在那里過夜,6人中包括布達拉宮管理處3名工作人員、1名僧人和2名年輕的消防員。他們各司其職,但總體職責,可用1899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在此處頒布的一份通告來說明。那份通告多次提及了防火和防盜事項,要求各殿的香燈師從早晨開門起“坐守到天黑”,要“晝夜監視,時刻警惕”。
一
120多年后,肩負監視責任的這些人員,值夜時就睡在布達拉宮的制高點金頂和最大的一間殿堂。西大殿是五世達賴喇嘛的享堂。他們守著3個多世紀前清朝皇帝所賜“達賴喇嘛”的封號,在康熙皇帝贈送的幔帳旁邊,在乾隆皇帝御筆題詞的牌匾之下,在那776.2平方米的空曠殿堂里,鋪下墊子席地而臥。身邊不遠就是密集鑲嵌著各色珠寶的8座金質靈塔——歷史上8位達賴喇嘛的遺體存放之所。
38歲的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雷東說,每一名在布達拉宮工作的消防員,首先都要從了解它的文化開始,知道自己“用心守護”的是什么;然后,他們要花時間去熟悉布達拉宮內部的路線,直到知道從什么位置、經過哪條通道能夠最快到達哪個殿堂。
在西大殿里過夜,冬季尤為難熬。依山而建、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布達拉宮是沒有取暖設施的;并且,出于防火的考慮,閉宮以后,除了值班區域和僧舍區域外,所有房間都會斷電。夜間的布達拉宮殿堂里不存在長明燈,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明火。每天的最后一名游客離宮后,傍晚,會由另一支混編的隊伍首先履行“查庫”程序:其中,文物管理人員查看那些珍貴的文物是否安好;消防員則要將手伸到每一個香爐里,檢查香灰是否仍有余溫,確認酥油池的每一根燈芯都已熄滅,并被收入了燈芯桶里。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二
布達拉宮主體由“紅宮”和“白宮”組成,“白宮”東門外是半山腰上的德央夏廣場,游客平時由此處排隊進殿。兩個消防班的人馬則長期住在廣場四周清朝留下的房舍里,他們屬于部署在殿外的“前置備勤”力量;后方則是山腳下的大隊駐地——布達拉宮附屬建筑“雪城”區域的一處院落。
山上山下,不同點位,目前共有47名消防員保護著布達拉宮。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7歲,最年輕的出生于2002年,藏族消防員和漢族消防員大致各占一半。
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沒有拍過一張真正的“全家福”。在這里駐守過多年的拉薩消防救援支隊辦公室主任優拉才讓解釋,從早到晚,隊員們總是分在不同的點位上巡邏,盡管都在布達拉宮,但無法真正聚齊。
雷東記得,他剛到這里工作時,一位上司列舉了隊里歷年所獲的眾多榮譽,其中包括罕見的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的“模范消防大隊”稱號。不過,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句教誨,“我們一只腳在榮譽的殿堂,一只腳在監獄的門口”。
布達拉宮最近一次失火發生在1984年6月17日。那天半夜,強巴佛殿內的一盞三角吊燈發生電線短路,引起了火災。拉薩出動了約3000人,因為當年消防能力不足,消防車也開不上去,人們在山上排成長龍,用水盆和水桶端水滅火。根據記錄,那場火是在1984年6月18日凌晨2點20分左右撲滅的。強巴佛殿塌了一部分,130多部經書燒成灰燼。當天,西藏自治區向布達拉宮派駐了歷史上第一個消防班。
那場火災的檔案就陳列在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入門處的醒目位置。39年,換了幾代消防員,這里沒再發生一次火情。今天的隊員必須加倍小心,以延長這個寶貴的紀錄。
三
關于布達拉宮,消防員們掌握的一些信息鮮為人知。他們不僅知道布達拉宮區域有55個消火栓,并且知道目前所有殿堂里的酥油池相加,總數是37個,香爐則是28個。
他們也比較清楚布達拉宮所處的紅山上有哪些雜草。冬季來臨時,這些人的一項任務就是除草,以“降低布達拉宮外圍的火災荷載”?!皵夭荨钡植豢伞俺?,否則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那是布達拉宮所要注意的另一種威脅。
針對地質、地下水位甚至周邊的天氣,不同的監測系統圍繞著布達拉宮,生成各種數據。根據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發布的消息,布達拉宮建立了雷電監測預警系統,當地有一個氣象站專為布達拉宮服務。雷電是布達拉宮頭頂的威脅。歷史上,這座宮殿多次因遭受雷擊而起火。雷雨天也是消防員們高度緊張和加大巡查力度的日子。
在布達拉宮做消防員,一種例行訓練是“沖山跑”。穿著全套戰斗服,背著水帶背包,從山腳的消防大隊出發,表現最好的消防員,用時3分40秒就能夠跑到德央夏廣場,5分27秒可以到達金頂。常年爬上爬下,他們的膝關節比常人更易造成積液和磨損。當然,這些舉措和訓練的效果只能在演習中檢驗。每一個人都祈禱,那些預置的滅火設施永遠都沒有用武之地。
布達拉宮無疑是一個保存了許多秘密的地方,而它近40年無火災的秘密,就在這些人身上。在不同的年代,人們為保護布達拉宮布設了重重防線,但用雷東的話來說,人始終是最重要的那一道防線。
(摘自《中國青年報》張國、耿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