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朱智勇歐陽禛廖茂文鄧堯羅佳劉傳光譚永明
(1.郴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郴州 423000;2.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40)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北麓、羅霄山脈西側,位于E112°13′~114°14′,N24°53′~26°50′。區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壤主要為紅壤。氣候特點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在1494~1704h,10℃以上氣溫的持續天數在220~240d,無霜期一般都在295d以上,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降雨量為1452mm,其中3—7月為雨季。該地區土地肥沃,周年光溫條件好,是我國優質烤煙主要產區之一,也是湖南重要的水稻產區[1-3]。“煙—稻”輪作模式在郴州市推廣已有超過50年歷史。烤煙經濟效益高,已成為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財政及農民收入的主要產業體系。“煙-稻”輪作模式可有效防治煙草花葉病、炭疽病、枯萎病等主要病害,既能為煙農提高經濟效益又能保證煙農口糧,已成為郴州烤煙產區烤煙種植地100%采用的耕作模式。但是“煙-稻”耕作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煙后稻產量和效益較低,導致種植戶煙后種稻積極性降低的問題。本文針對郴州市煙后稻發展概況、存在問題及因應策略作簡單概述。
郴州市種植烤煙已有近60年的歷史。自1970年代初開始逐漸成為郴州市農業支柱產業之一。近幾年,郴州烤煙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7萬hm2左右,煙葉收購量約5萬t,烤煙種植戶超過2萬戶,煙葉生產規模居湖南省首位[4]。目前全市11個縣(市、區)中有8個縣(市、區)種植烤煙,各縣(市、區)下轄93個種煙大鎮(鄉),近700個種煙專業村。其中,桂陽縣為全國知名的煙草大縣,年種植烤煙面積超過1.33萬hm2,年產煙葉超過2.5萬t。郴州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皆適于優質煙葉生產,所產煙葉色澤鮮亮金黃、香氣濃郁、勁頭適中、余味舒適、燃燒性好,在省內外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美譽。目前,郴州煙葉已遠銷湖南、廣東、湖北等1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多家大型煙廠。烤煙是郴州的主要經濟作物,也是郴州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煙農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長期以來,郴州市各級政府對煙葉生產高度重視,全市煙草行業稅收占市級財政收入比重較高,市政府把煙葉生產作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予以重點扶持和發展。
水稻是郴州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郴州亦是湖南重要的水稻產區。據湖南統計局統計,2020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31.85萬hm2,全市稻谷總產量為187.28萬t[5]。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實行水稻高稈改矮稈,至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水稻品種全面矮稈化。20世紀80年代初,郴州開始大力推廣雙季雜交稻,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市實現雙季雜交稻全覆蓋。長期以來郴州市由于地少人多,糧食生產以解決本地口糧為主,對水稻品種的選擇“重產量,輕品質”。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優質稻品種尤其是優質香稻品種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6]。
郴州“煙-稻”輪作方式推廣已有近50年歷史,至2020年全市烤煙種植地100%采用煙稻輪作種植方式,煙后稻面積達2.67萬hm2,煙后稻總產量超過18.59萬t[5]。“煙-稻”輪作制既能滿足當地居民糧食需求,又能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已成為郴州市煙區耕作模式不二的選擇。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郴州煙后稻種植品種以“汕優46”“威優46”等生育期長的高產型雜交稻為主。但是由于品種生育期長,秧齡期過長,嚴重影響本田期營養生長,特別是生產后期易受寒露風危害,影響后期的灌漿結實而減產,產量非常不穩定。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推廣“汕優77”“金優207”等中熟組合,產量較高且穩產,大大促進了郴州煙后稻的發展。2005年后,隨著“五優308”“天優華占”等熟期早、優質高產雜交稻組合的推廣,這些組合逐漸成為郴州煙后稻種植的當家品種。近年來,隨著水稻品種優質化,“野香優莉絲”“玉針香”“南晶香占”等優質香稻的在郴州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煙后稻生產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煙后稻的頭茬是烤煙,由于煙葉生產是一項收益較高的產業,歷來受到地方政府部門及煙農的高度重視。但是烤煙生產周期長,每季烤煙需在12月播種,第2年3月底—4月初移栽,6月中、下旬開始采摘烘烤,至7月中、下旬才烘烤完畢,生產季節跨度超過7個月。為保證煙葉有好的收益,在茬口安排方面首先要滿足烤煙生產的季節需求。煙葉收獲后,煙地須經過煙稈還田漚熟過程才能種植煙后稻,致使煙后稻的生產季節非常緊,使得煙后稻生長期縮短,較大程度地影響了煙后稻的產量。煙葉生產與烘烤過程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煙農收獲煙葉后體力上已非常疲憊,常常對煙后稻的播種、移栽不及時,導致水稻成熟期推遲,后期易受寒露風影響導致減產。同時,由于種植水稻效益較低,許多煙農在收獲烤煙后,對下一茬的水稻種植已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導致煙后稻生產管理粗放,產量水平下降。
我國煙草實行國家專賣政策,煙葉生產歸煙草局下屬煙草公司經營管理,水稻生產由農業農村局管理,2個部門隸屬不同系統,相互了解甚少,信息交流不夠,造成“煙-稻”生產技術不配套不完善。
2.2.1 品種選擇不合理
煙草局重點關注煙葉生產,為保證煙葉產量與品質,在生產上盡可能滿足煙葉種植期,忽視了后季水稻的生產季節需求,導致煙后稻生長的光溫條件不足,因此對品種生育期的選擇上要求生育期不能太長。然而,煙農由于注重品種產量,在品種選擇上易受水稻種子銷售部門的宣傳影響,往往會選擇產量高但生育期長的品種,忽視煙后稻移栽較遲,后期光溫條件不足,品種生育期不能太長的問題,大大增加了煙后稻生產的風險。煙農在品種選擇上由于重高產、輕優質,導致煙后稻往往高產卻不高效。
2.2.2 煙稈還田漚熟不充分,水稻燒苗現象較普遍
煙稈還田是煙后稻栽培的重要技術措施,對提高稻田有機質和肥力水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煙稈充分漚熟需要7~10d,如果漚熟時間不夠,煙稈未漚爛,會導致水稻移栽后返青延遲甚至燒苗,嚴重影響水稻產量。部分煙農在烤煙采收完后,未及時犁地、灌水浸泡漚熟煙稈,而是插秧前才匆忙犁耙整地,使得煙稈未能充分漚熟,導致燒苗嚴重或秧苗返青延遲,從而嚴重影響煙后稻產量。
2.2.3 大田管理粗放
烤煙經濟效益顯著高于煙后稻,因此煙農往往只關注烤煙的高產與優質,種糧積極性低,普遍只是把種植煙后稻作為來年減少煙草病蟲害的一種技術措施,而對煙后稻的高產創建不夠重視。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往往肥水管理粗放,病、蟲、草害防治不及時,嚴重影響水稻產量水平。
要協調煙草部門與農業部門對煙草生產和煙后稻生產的銜接問題。煙草管理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惠農政策,從煙后稻生產到產后流通的各個環節給予農資支援、惠農貸款等支持。農業管理部門可以對農民提供技術培訓、田頭實地技術指導、農機社會化服務、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服務,推動郴州煙后稻發展。落實水稻種植保險政策。由于水稻生產受氣候、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郴州煙后稻后期受寒露風影響比較明顯。因此,制定煙后稻農業保險實施方案,建立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降低農民種糧風險,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為全市煙后稻的平穩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落實中央政府頒布的惠農政策,地方財政按一定的補貼標準對種糧農戶直接給予補貼,確保種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促進煙后稻生產的穩定發展。
3.2.1 選擇適宜品種
選擇生育期適宜的水稻品種是郴州煙后稻取得高產、優質的重要前提條件。郴州煙區的海拔一般為200~400m,日平均溫度23℃臨界期為9月15日前后,為確保煙后稻正常抽穗楊花,免受寒露風危害,煙后稻的揚花期必須安排在9月15日之前。因此,選擇品種時以全生育期不超過120d的中熟品種為宜,生育期太遲不利后期抽穗楊花與灌漿結實。具體品種可選高產優質品種“五優308”“天優華占”,或優質香稻“南晶香占”“玉針香”等品種。郴州地區多為稻瘟病重發區,在選擇品種時須選擇稻瘟病抗性較好的水稻品種,減少稻瘟病危害。
3.2.2 做好煙稈還田工作,充分漚熟還田煙稈
煙稈還田對煙后稻生產有著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減少病蟲害發生的作用,因此煙后稻普遍以煙稈還田的方式處理煙稈與煙樁。然而,煙稈漚熟不充分對煙后稻生長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輕者延遲返青,重者燒苗,導致減產。為確保還田煙稈充分漚熟,煙農須在煙葉采收完后及時灌水犁耙整地,泡水7~10d,充分漚熟煙稈、煙樁。同時,犁耙整地時可對犁耙田農機安裝可粉碎煙稈、煙樁的專用裝置,在犁耙田的過程中將煙稈、煙樁打碎,可大大縮短煙稈漚熟時間,有利于煙后稻的生長與發育,確保水稻高產。
3.2.3 合理安排播種期
選擇適宜播種期,使水稻抽穗揚花期免受寒露風危害,是煙后稻高產的關鍵技術要點之一。郴州煙區煙后稻最早播期須根據煙葉采收結束期倒推30d為限,一般不應早于6月10日,最遲播期為當地安全齊穗期倒推品種播種至齊穗天數,一般不遲于6月30日。具體品種的適宜播種期要根據水稻品種生育期長短適當調節。
3.2.4 培育壯秧,合理密植
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以濃度為0.3%的強氯精水溶液浸種8h,洗凈再清水浸種2~4h,三起三落催芽法催芽24h,80%以上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秧田播種量以225~300kg·km-2為宜,播后用泥漿覆蓋畦面,將種子均勻塌入泥漿中。可用10%施可凈可濕性粉劑拌種,以減輕鼠雀危害,又可防治蟲害。秧苗1葉1心期秧地施尿素150kg·km-2,同時秧地用吡蚜酮150g·km-2或稻虱凈600g·km-2兌水225kg·km-2噴霧防治稻飛虱、黑尾葉蟬等蟲害,同時防止大田黑條矮縮病的發生。隨后每隔7d噴1次同樣濃度的吡蚜酮或稻虱凈,插秧前1~2d再施1次作為送嫁藥。插秧前3~4d秧地施尿素90kg·km-2作送嫁肥。秧田水分管理采取淺水勤灌,立苗后灌薄水以利生根,至2葉1心期長期灌淺水覆蓋畦面,以利秧苗分蘗,也可防止秧地板結不利于移栽時拔秧。
秧苗5葉1心時是移栽的最佳時期。移栽時適當密植,確保達到1.5萬穴·km-2,基本苗不少于4.5萬株·km-2。
3.2.5 科學管理大田肥水
目前,郴州煙后稻栽培100%實施煙稈全量翻壓還田,土壤中前茬養分留存較多,因此煙后稻不需施基肥。移栽后3~7d施第1次分蘗肥,以施用尿素90kg·hm-2、氯化鉀150kg·hm-2為宜。移栽后14~16d施第2次分蘗肥,以施復合肥(N-P2O5-K2O配比15-15-15)150kg·hm-2為宜。禾苗群體達目標穗數苗后曬田控苗,曬至田面開裂、葉色由深綠轉黃綠時復水,復水后撒施復合肥75kg·hm-2加氯化鉀120kg·hm-2作施穗肥。大田水分管理原則是秧苗移栽后寸水返青、淺水分蘗;孕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至成熟期宜干濕交替;收割前7d斷水[6]。
3.2.6 統防統治病、蟲、草害
煙后稻病蟲害防治宜采用“綜合防治,以防為主”的植保方針[7,8]。做好各生育時期稻瘟病病情觀測,密切關注病害發生情況,及時防控。稻瘟病防治,以75%三環唑900~1200g·hm-2兌水225kg·hm-2噴施。煙后稻全生育期還需做好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曲病、紋枯病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稻飛虱的防治,可選用25%吡蚜酮可用濕性粉劑300g·hm-2兌水750kg·hm-2噴施。對于二化螟、大螟、稻縱卷葉螟等螟蟲,可用45%樂斯本乳油1500mL·hm-2兌水750kg·hm-2噴施。稻曲病發生于水稻的穗部,在水稻抽穗揚花期感病,在灌漿期開始發病,病菌多為害穗上部分谷粒。水稻發生稻曲病后,已無法防治,稻曲病的防治核心在于“防”。所以防治稻曲病的第1次施藥適期應在水稻破口前5~7d,第2次施藥當選在破口期。藥劑可選擇75%戊唑·嘧菌酯可濕性粉劑225g·km-2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50g·km-2兌水750kg·hm-2噴施。對紋枯病的防治,可用30%苯醚甲·丙環乳油450mL·hm-2兌水750kg·hm-2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