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洋 杜鵬 王雙龍
(吉林市農業科學院/吉林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吉林 吉林 132000)
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的飲食觀念逐漸向合理健康、綠色安全轉變,從“溫飽型”轉向“膳食平衡型”,人們更追求“吃得營養健康”。2020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明確指出食品安全黨政同責,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定位提到了新高度,所以需要“預防為主,全程防控”,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吉林市位于N42°31′~40°40′,E125°40′~127°56′,是吉林省第2大城市,轄4個市轄區(船營區、龍潭區、豐滿區、昌邑區)、1個縣(永吉縣)、4個縣級市(樺甸市、磐石市、蛟河市、舒蘭市),位于長白山脈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耕地面積395916hm2,自然資源豐富,區域優越性明顯,農林資源優越。202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68153hm2,糧食總產量455.45萬t,累計建成高標農田270533hm2,建成2hm2以上棚膜園區67個,其中6.67hm2以上棚膜園區4個,達到市級規模的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69家,其中6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創建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2個,以“袁隆平蛟河北方粳稻試驗示范基地”“舒蘭市北方優質水稻研發中心”為核心的現代農作物種植業迅猛發展[1],是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和“米糧倉”。因此,提升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義重大,有利于加快發展吉林市農業現代化、標準化、綠色生產化,深入踐行“三品一標”的發展要求,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要;有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吉林市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職責與職能。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之源,土壤質量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城市中工業的生產活動中會釋放出含有重金屬的粉塵,這些粉塵大量富集會導致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屬不能被生物降解,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點[2],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超標既會破壞土壤組織結構,還會減少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3],進而降低植物酶活性,影響農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最終影響農產品質量和數量[4],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據報道,我國每年因土壤重金屬污染而導致的糧食減產量超過1000萬t[5]。吉林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是石油化工原料的生產基地之一,因此工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垃圾,也會排放大量的廢氣和廢水,可經風力作用飄向種植區域,也可經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從而造成農田土壤的污染。郝倩玉等[6]在吉林市工業區采集土壤樣品進行檢測,結果表明,乙二醇廠的土壤中Cr含量高于吉林市背景值,吉化化肥廠、農藥廠、染料廠、吉林盛金工貿、大宇化工5處土壤中Zn含量超過吉林市背景值,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較高,需要引起重視。
吉林市的農業生產主要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農戶在種植時把增加經濟利益作為根本需求,因此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激素和保鮮劑等化學制品,其中不規范的施用農藥會影響農產品安全,導致農產品可食部分的農藥殘留超過國家標準,長期直接或間接食用此類食物會增加農藥在人體內的含量,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王俊增[7]于2018年對吉林市內大型連鎖超市所售的芽菜類、白菜類、薯芋類、蔥蒜類、豆類、茄果類、綠葉類蔬菜進行農藥殘留檢測,檢測結果表明,8類蔬菜80份樣品中檢測出12份樣品農藥殘留超出國家標準中最大殘留限量,超標率為15%,綠葉類蔬菜中農藥檢出率最高,為74.13%,其中有機磷類農藥,如辛硫磷、馬拉硫磷的超標率分別為0.442%和2.649%;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如滅多威超標率為2.87%;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如聯苯菊酯超標率為0.442%。王曼[8]2017—2019年在吉林地區建立3個監測點,分別是船營區、昌邑區和豐滿區,在各個監測點的農貿市場、商店(超市、便利店、專營店)隨機采集556份蔬菜樣品,檢測結果表明,農藥殘留檢出率為47.62%,沒有樣品農藥殘留量超標。王輝龍[9]2020年使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檢測了吉林省內6種常見食用菌中農藥殘留,檢測出3種食用菌農藥殘留超出標準,分別是榛蘑的超標率為14.29%,木耳的超標率為12.12%,香菇的超標率為2.56%。張德花[10]分析了吉林省2021—2022年對農產品姜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不合格項涉及農藥為噻蟲胺、噻蟲嗪、吡蟲啉,2021年合格率為91.49%,2022年合格率為74.25%,下降了17.24%。孟繁磊等[11]2021年在吉林省主要蔬菜種植區采集到8種蔬菜共211份,檢測結果表明,農殘檢出率為41.58%,超標率為5.19%,檢出率最高和超標率最高的農藥分別是啶蟲脒和氧樂果,其中韭菜是農藥殘留檢出率和超標率最高的蔬菜,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我國已經制定并發布的農藥殘留國家標準超過5000項、農業行業標準超過5000項,建立了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體系[12],但是仍會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監督機構之間缺少協同機制,吉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分級管理模式,農產品從開始種植到最后變成食物的整個流通環節存在著不同的監管部門,監管部門之間的責任與職權分工不清。平行機構的監管范圍相互交叉,沒有完整的問責機制,一旦出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各監管部門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沒有明確的監管責任人,相關責任很難全部落實到位。監管力量薄弱,監管人手不足,發現問題渠道單一。吉林市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具有私人化的特點,人員流動性大,專職監管人員配備少,職權出現交叉,各部門監管人員缺乏溝通協調,極易造成監管主體缺失,只能通過監督抽查和群眾舉報的方式進行調查,不能全方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監管。
吉林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依托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和國家發改委及原農業部質檢體系2個國家級項目組建,建筑面積1800m2。2018年2月順利通過吉林省“雙認證”考核: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證書(CATL)和檢驗機構資質證書(CMA),具備有機磷類、有機氯類、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66個農殘參數的檢測能力。但市場上出現了更多高效、低殘留的新農藥,受到農民青睞,測定這些新農藥方面吉林市農檢中心存在不足和短板。檢測技術不能與時俱進,檢測技術更新慢,檢測方法創新少。農產品檢測技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但中心的檢測技術與方法仍采用的傳統方法,如NY/T 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的測定》、GB/T 20769-2008《水果和蔬菜中450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和GB/T 23200.8-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水果和蔬菜中500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仍停留在初次認證的水平,無法準確量化施用新農藥后對農產品自身質量的影響,不能與現代農業生產相適應。檢測人員缺乏專業知識,人才培養制度不完善。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前提,中心現有檢測人員10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僅1人,中級技術職稱4人,整體理論知識不夠充足,檢測過程中難免遇到試驗數據異常或儀器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檢測人員往往不能獨立解決,降低工作效率。
良好的種植環境,是把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和源頭,因此要重視對產地環境的保護、監測和修復。國家環保部門要求企事業單位做到“達標排放”,加大了對“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執法力度。二十大后吉林市將工業環保的主要方向轉為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應將人工智能、信息化治污植入到已構筑的多產業循環鏈接的工業生態模式中[13],由于吉林市化工業占據較高比重,需要加快研發治理工業污染的防治技術,建立“源頭控制為主、過程控制為輔”的聯動機制。工業排放應由達標排放轉變到全過程綠色排放,嚴格控制農田區工業污染因子的排放,提升環境介質污染物的監測能力,推廣水、氣、土等多要素、多領域協同治理技術,加強行業、部門之間協作,高效解決“工業三廢”等污染問題。
農業生產者是農產品種植時的關鍵環節之一,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首要因素,吉林市內農業生產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為了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安全,不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政府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部門應投入更多資源以期改變農戶的生產管理方法,應加強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引導,提高安全生產意識。以合作社為單位,對農戶進行集體培訓,改變傳統種植的固有思維。各區、縣農業主管部門要定期派出科技人員下鄉進行科普講座,選擇安全性較高的農藥和化肥,選擇科學、環保、先進的種植技術,讓農戶主觀意識到并不是一味地使用化肥、農藥、激素、保鮮劑等化學制品就可以提高產量,確保提高農戶經濟收入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危害。針對生產企業和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區域性帶頭作用。相關部門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和發放農產品質量安全手冊等方式提高農戶的質量安全意識,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嚴格自律,規范生產經營行為,避免種植過程中濫用農藥等行為,以此保障吉林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明確吉林市政府各個監管部門的責任,建立橫向監管協調機制,形成統一負責、統一領導的機構,形成完善的問責機制。明確監管主體,避免“多龍治水”的現象,避免多人有責,無人負責的局面,減少監管范圍的交叉,好的“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監管組織體系,可以提高監管效率。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培訓,提高監管人員的素質,處理問題要公平公正、廉潔執法,絕不可失職瀆職,相關部門加快制定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地方政府法律法規,作為監管依據,可提高監管效率。通過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處罰金額,減少一些企業或個人游走在法律邊緣鉆空子的投機現象,最大限度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利用社會監管手段,設立舉報電話和信箱,建立市、縣、鄉(鎮)聯動協同監管平臺,力爭把吉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到新高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產物,需要與時俱進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輔佐加以實現。檢測人員應結合吉林市農業種植特征改進相應的檢測技術與方法,定期參加知識培訓和技能實訓,既可以儲備先進的檢測知識,又可以提升農殘檢測的實踐能力。建立檢測人員培養制度,做到到崗即能檢測,積極引進人才,重視上崗前培訓,加強設備維護和樣品管理,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可靠性。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是一項關乎吉林市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民生工程,對吉林市農業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受到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4]。在當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應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農業生產者安全生產的引導,嚴格控制農田區外源污染物,以加大資金投入和提升檢驗檢測能力為首要任務,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從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