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睿


摘要:為了探究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以及影響是否存在門檻效應,收集全國2012-2021年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在使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探討數字經濟對我國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的影響時,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使用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模型探討數字經濟對于我國農村產業融合是否具有門檻效應時,發現數字經濟發展以碳排放為門檻變量時具有顯著的門檻效應。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差異化發展數字經濟兩條政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產業融合;面板數據;門檻效應
農村產業融合、農村金融改革、農村土地政策等方面努力都在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變革和創新。與此同時,農村產業融合為農村經濟注入新動力,通過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提高農村地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為農民和農村社區帶來更多機會和福祉。這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合作,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力。
在參考有關數字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后,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考察數字經濟發展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否具有直接效應與門檻效應,以及得出相關的表達式,為政府在制定農村發展相關政策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
(一)數字經濟
首先,數字經濟在學術界的定義,數字經濟在學術界的定義是以數字信息化為基礎,張亮亮等(2018)認為數字經濟是將數字信息化作為核心生產要素,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現代信息網絡,為用戶提供數字化的產品或服務,數字經濟是技術、產業、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融合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
其次,數字經濟的核算方面,綜合之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數字經濟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核算標準,但是從總體上而言,主要用兩種方式來對數字經濟進行核算,第一種方式是從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增加值來對數字經濟進行核算。在國內,由于對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相對于國外較晚,目前現有的核算方法研究角度不同,導致核算結果的差異相對較大,在國內,最先對數字經濟進行測算的是康鐵祥(2008),他將數字經濟的總規模以數字產業部門產生的增加值與數字輔助活動部門增加值的總和來衡量。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建立數字經濟的指標體系對數字經濟的規模進行核算,采用騰訊研究院等權威機構公開發布的數字經濟指數,例如杜傳忠等(2021)在研究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的生產率的影響時使用了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5-2018年數字經濟指數。第三種是研究者以數字經濟的范圍界定為依據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來對數字經濟的規模進行核算,例如葛和平等(2021)在研究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時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角度構建指標體系,并用熵權法來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而得到數字經濟指數。
(二)農村產業融合
農村產業融合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從農村產業融合的方法入手,國內學者在研究農村產業融合時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胡玉鳳等(2019)通過研究農業、農產品加工制造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內部的供需關系,通過擴展兩部門的生產函數,構建出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產出函數,楊珧(2021)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出當地農旅融合度的指標體系。
第二種是關于農村產業融合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以此測算農村產業融合度,大多數研究通過過往理論構建相關指標體系并使用統計方法來測算農村產業融合度,宋廷山、郭思亮(2021)收集了2013-2018年山東省農業與農村旅游業融合的相關數據,并用收集的數據進行了指標體系構建,該指標體系共有四個一級指標,分別為鄉村旅游產業規模、鄉村旅游產業投入水平、鄉村旅游產業產出水平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潛力。
第三種是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的研究,對于正確的發展路徑,有不少學者認為其能夠促進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楊豫萍(2019)以廣西賀州羊頭鎮為例,認為發展農村產業融合度應當培育主導產業、推進業態融合和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培育特色品牌。
(三)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融合關系的研究
綜合現有文獻可以看出,雖然學術界對數字經濟的測算,以及農村產業的融合有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關于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影響關系的研究較少,相比于傳統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對于農村產業融合乃至城鄉協調發展產生的價值還未得到廣泛重視,即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度的影響機制缺乏直接證據。本文擬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來研究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度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從增加農村人口收入的角度,通過對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充分利用,使得各類生產資源得到快速高效地整合,從而促進農村地區人口就業,提高農村產業生產效率,進而增加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提高農村產業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促進農村各產業相互融合。從促進農村地區創業的角度,數字經濟發展使得一部分城市資本向農村地區轉移,增加了農村地區的創業機會,改變了農村地區單一的產業結構,為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奠定了基礎。從提高農村地區信息化程度與技術水平來看,數字經濟的發展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增強了農村地區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得農村地區在生產活動中能夠更容易地學習新興發展技術,加快了農村地區的產業技術革新能力,實現促進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的目的。綜合以上陳述,提出假設1。
假設1: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二)數字經濟、門檻效應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數字經濟處于發展初期,由于科技發展落后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等原因,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使得傳統產業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此時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第二階段,數字經濟處于發展中期,數字技術開始普及,傳統產業紛紛開始數字化轉型,從而降低了產業造成的污染,此時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促進作用相對減小。第三階段,數字經濟處于發展后期,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使得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度的促進幾乎達到上限,促進作用較第二階段進一步減小。由此,本文提出了假設2。
假設2:數字經濟發展在不同的污染排放程度下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門檻效應。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及指標體系構建
1. 核心解釋變量
數字經濟發展(Digit),為了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有一個綜合的多維度評價,本文根據趙濤等(2020)的研究思路。考慮到實際條件以及數據的可得性,建立表1數字經濟一級指標下的綜合指標體系,并運用熵權TOPSIS法對各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度。
2. 被解釋變量
農村產業融合度(Y)。為衡量各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本文借鑒了馬鳳才等的研究思路,同時考慮到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建立表1農村產業融合一級指標下的指標體系,利用熵權TOPSIS法對各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進行測度。
3. 控制變量
本文控制了如下可能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變量。(1)農村人均產值(Cagdp),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人口的人均產值的增長會帶動農村人口的收入,進而對農村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采用各地區的農村人均GDP來衡量該變量。(2)農村財政支出(Cfd),在如今的經濟情況下,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所以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而言,農村財政支出也是影響其水平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要素。本文在這里采用農村財政支出占總財政支出之比來反映政府部門對于農村產業的扶持力度。(3)農村基礎設施(Cinfra),農村基礎設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環境,所以必然能夠影響到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本文在這里使用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來反映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
4. 門檻變量
污染排放量(Pol),根據假設2可以知道,數字經濟在不同的污染程度下存在著門檻效應,故在這里使用各地區的污染排放量為門檻變量,探究在不同污染程度下,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
(二)模型構建
1. 面板固定效應的基準回歸模型
研究數字經濟發展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本文使用面板固定效應的回歸模型,其回歸方程如公式1所示。
Yit=β0+β1Digitit+β2Cagdpit+β3Cfdit+β4Cinfrait+λi+ηt+εit(1)
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時期,λi表示地區固定效應,η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表示堆積誤差項。
2. 面板固定效應的門檻回歸模型
為研究數字經濟發展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門檻效應,本文使用面板固定效應的門檻回歸模型來進行研究,其模型如公式2所示。
Yit=β0+β1Digitit·1(polit≤γ)+β2Digitit·1(polit≤γ)+β3Cagdpit+β4Cfdit+β5Cinfrait+λi+ηt+εit(2)
在這里1(·)表示0~1判斷函數,即滿足括號內的判斷條件取值為1,不滿足則取值為0。其中γ為未知門檻值。
3. 數據來源
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與可獲取性,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省的統計年鑒,其中有個別數據未在年鑒中記錄,故使用插值的方法補齊數據。
四、實證分析
(一)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融合度測度結果以及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1. 數字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測度結果
從總體來看,數字經濟發展平均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其農村產業融合度的水平相對也會較高。其中有個別地區會有例外,考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這些地區主要是以城市發展為主,農村地區相對較少,故而農村產業融合程度也相對較低。
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數字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變異系數相對較大,說明各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有相對較大的差距,此外觀察門檻變量,即各地區的污染排放水平,可以看出各省的污染排放水平之間也有較大的差異。
3. 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直接影響分析
基于公式(1),在這里利用面板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對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直接影響做出探究,并使用OLS最小二乘法估計回歸系數。
無論是否考慮控制變量的因素,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均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著促進的作用,這個結果恰好支持了假設1。
(二)數字經濟對農村產業融合的門檻效應分析
1. 門檻效應檢驗
關于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門檻效應,本文使用了面板固定效應的門檻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根據公式(2)的回歸方程,再基于Hansen的研究思路。首先確定門檻模型的真實門檻數。在上述情況中,我們得出結論:以0.05的顯著性水平為標準,發現存在較為顯著的單一門檻和雙重門檻效應,而并未發現顯著的三重門檻效應。因此,可以得出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較為顯著的雙重門檻效應的結論。
2. 門檻回歸結果
當門檻變量低于第一門檻值(43.0550)時,系統估計值為正,表明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當門檻變量介于第一門檻值和第二門檻值(391.7100)之間,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的促進效果減弱;而門檻變量高于第二門檻值時,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減緩。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這種促進作用是階段性的雙重門檻效應式的促進,且當門檻變量小于第一門檻值時,這一促進作用最為明顯,支持了假設2。
3. 穩健性檢驗結果
為了驗證模型設定是否合理與研究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取了兩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第一,使用替換變量的做法,參考了Bartik的研究思路,使用滯后一期的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和數字經濟指數的乘積作為替換變量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將新變量記為IVDigit,檢驗結果如表2列(1)所示。第二,變換計量模型,使用動態面板分析的方法,將核心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新的核心解釋變量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在表2列(2)得以體現。從表2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兩種檢驗方法對于核心解釋變量系數的估計值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本文的模型設定合理,且研究結果穩健。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梳理現有的文獻,本文構建了數字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對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收集后,研究的核心焦點聚焦于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影響。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在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方面表現得十分顯著,而在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后,這一結論依然得以驗證。第二,結合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二重門檻效應,并且在污染排放量小于第一門檻值時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促進作用最明顯。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兩項關鍵建議。首先,鼓勵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提升。其次,主張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方針,有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這意味著需根據各地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的不同,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更好地滿足各地的實際需求。同時,要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數據安全問題,建立科學的風險控制體系,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的監管工作,為數字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保障。
參考文獻:
[1]張亮亮,劉小鳳,陳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現代管理科學,2018(05):88-90.
[2]康鐵祥.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研究[J].當代財經,2008(03):118-121.
[3]杜傳忠,張遠.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1(02):41-51.
[4]葛和平,吳福象.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機制與經驗證據[J].南京社會科學,2021(01):24-33.
[5]胡玉鳳,丁友強.農村產業融合背景下政府補貼對產業鏈增值的影響[J].財政研究,2019(11):91-101.
[6]楊珧,王川.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農旅融合度分析——以恩施貢水白柚產業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1):220-230.
[7]宋廷山,郭思亮.山東省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業融合測度分析[J].鄉村論叢,2021(01):102-111.
[8]楊豫萍.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以廣西賀州羊頭鎮為例[J].市場論壇,2019(06):1-4.
[9]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10]馬鳳才,冀銘希.河南省農村產業融合測度及對農民收入影響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21,33(07):145-150.
[11]Hansen B E.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Econometrica,2000, 68(3):575-603.
[12]Bartik T J.How do the effects of local growth on employment rates vary with initial labor market conditions?[R]. Upjoh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09.
[13]郭守亭,張旺虎,熊穎.數字經濟賦能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9(05):81-89.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