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大背景下,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壯大新型農業主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挖掘內需消費潛力、增強鄉村治理活力的重要舉措。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新征程上,持續大規模、高質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大事要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重大意義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14億人口吃飯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實事、最大的政治任務。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是命根子,是基礎,是前提,是關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僅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好耕地,還要千方百計把有限的18億畝耕地建設好,徹底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確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支撐。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題中應有之義,考量農業現代化的兩個重要指標是規模化、綠色化。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既解決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和土地碎片化問題,又有利于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經營,可持續提升農業生產規模效益。另外,建設高標準農田還有利于實現水、肥、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抓手。家庭聯產承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大國小農”是一個基本國情,也是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現實。解決好小農戶分散經營問題,需要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增強小農戶抗災減災能力,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讓其更多地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主要問題
建設資金籌措難。按照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改造提升項目”畝均投資不低于3 000元的標準,扣除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各級財政配套資金,缺口資金為每畝1 500元左右,承擔200萬畝的建設任務,意味著資金缺口為30億元左右。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資金,主要靠縣一級政府發行專項債或銀行貸款進行融資,還款來源多為新增耕地指標和新增糧食產能指標,但是當下兩類指標變現困難,加上投入還款主體與受益主體有錯位,導致地方政府壓力較大。
建設標準落地難。相對于田塊整治、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農田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等地力提升工程耗資大、見效慢,加上缺乏一套全過程的地力評價機制和地力提升機制,導致一些項目建設時片面注重工程形象,對提高耕地等級或提升土壤質量的內涵工程考慮較少,甚至部分工程設施使用年限遠達不到設計標準,工程綜合效能大打折扣。
綜合效能發揮難。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方只負責建,造成“規、建、用、運、管”相互脫節,出現部分高標準農田建成后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項目設計中,一些設計單位單純追求“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成方連片設計,與單家獨戶的經營現狀不能有效銜接,征求意見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設計的成果與現狀實際不完全匹配,與農戶的需求不符。部分農戶不滿意、不配合,甚至個別人阻撓施工,導致有些規劃設計后期頻繁更改。
后期運營管護難。高標準農田主要使用者涉及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多方經營主體,由于缺乏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制度設計,使用主體不能全程參與其中,出現建的工程不好用、不能用的現象。目前,管護主體一般為村集體經濟組織,但是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能力不足,農戶普遍認為高標準農田是政府應該干的事,農戶應“免費使用”,導致對農田基礎設施不愛惜,造成一些設施損壞。
對策路徑
規劃引領優布局。根據耕地現有面積、基礎設施現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按照“項目跟著規劃來,規劃跟著戰略來”的原則,科學謀劃區域布局,明確建設內容和標準。加快建立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實現農田建設成果“一張圖”、農田建設統計“一張表”以及農田建設監測評價“一張網”。
創新渠道籌資金。發揮財政投入撬動引領作用,建立政府投資與金融信貸聯動機制,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出讓收益、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專項債券等資金,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探索建立高標準農田誰使用、誰受益、誰還貸的有償使用機制。
集成要素提效能。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積極探索“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推進模式,集成運用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配套措施,實現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環境生態化,切實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集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為一體的大糧田平臺,發揮綜合效能。
健全管護保長久。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強、責任明確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資金,明確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確保高標準農田管護事有人干、責有人負。探索設立高標準農田設施保險新品種,創新購買第三方服務、委托專業化機構等市場化方式,因地制宜推動高標準農田管護常態化、實效化。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