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藝術地呈現中華武術的經典瞬間,他曾到嵩山少林寺考察創作四十余次,最長一次達四十多天,近距離采訪拍攝少林寺武僧群體。
他的《中國功夫》組照一經亮相便引發了攝影界的極大關注,并榮膺當年中國攝影最高獎項。
如今,他又將鏡頭對準了家鄉的雜技文化,他希望能夠將“吳橋雜技”以別樣的影像姿態呈現給觀者,讓雜技文化如功夫文化一樣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奪目的光彩。
他就是第十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藝術攝影類)獲得者李鐵強。
李鐵強攝影藝術簡介
自由攝影人、獨立策展人、人文紀實攝影家。李鐵強攝影藝術館創始人。
出版攝影作品集
《太陽曬黑的地方》《大地的異鄉者》《世相》《童年》《朝鮮所見》《少林·僧》《彝來彝往》《魅語》
《少林·同戒》《少林·禪七》《少林·三壇大戒》《彝山彝水》《少林·功夫》等。
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中國人像攝影十杰”“中國攝影金路獎”
做客北京電視臺《光影新視界》欄目及其官網講述《中國功夫》的創作理念及背后的故事。攝影作品《中國功夫》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選用,其中一幅作品用做教材封面、三幅作品用做教材內文,并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永久收藏。系列攝影作品《不是T臺 勝似T臺》榮獲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銅質收藏獎”,組照攝影作品《中國功夫》入展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系列攝影作品《中國功夫》榮獲第25屆河北省攝影藝術展覽“金質收藏獎”,并被河北省檔案館、雅昌藝術館、中國攝影家協會培訓中心永久收藏。專題攝影作品《信》入選第22屆河北省攝影藝術展覽,專題攝影作品《孟買貧民窟》榮獲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DIPE國際攝影聯盟主席大獎”;個展《中國功夫》榮獲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系列攝影作品《中國功夫》《T臺》被雅昌藝術館收藏;攝影作品《夕照大漠》被中國攝影家協會培訓中心永久收藏。攝影作品集《太陽曬黑的地方》《大地的異鄉者》《朝鮮所見》分別榮獲第16屆、20屆、22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畫冊獎”,并被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雅昌藝術館、影上書房、人像攝影雜志社等單位收藏。攝影作品集《世相》榮獲第九屆大理國際影會“DIPE國際攝影節主席聯盟獎”,并被河北省圖書館、雅昌藝術館、影上書房等單位收藏。
多個專題作品和文章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家》《中國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數碼攝影》《人像攝影》《攝影世界》《上海攝影》《海峽攝影》《旅游與攝影》《攝影與攝像》《數碼世界》《新時代攝影》《九州攝影》等專業報刊及新華網、光明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發表登載。《中國功夫》《青花瓷》《T臺秀》《Ballet時空》等系列作品被特想光影集團選為公司新技術新材質圖片輸出樣本宣傳展示并銷售,在實現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實現公益價值和商業價值。
2013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萬名攝影志愿者全國先進個人”
2014年被滄州市共青團、文明辦授予“優秀青年標兵”“道德模范”
2015年被河北省文明辦授予“河北省優秀志愿者”
2016年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燕趙文化之星”
2017、2018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人大代表”
2019年被滄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滄州市勞動模范”
2020年被滄州市人大常委會評為“滄州市優秀人大代表”
202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20年度疫情防控愛心捐贈先進個人”
曾被中央文明辦、河北省文明辦、滄州市文明辦授予“中國好人”“河北好人”“滄州好人”榮譽稱號。
現任愛心公益組織——“河北億德愛之家聯合會”會長。
滄州市第十屆政協委員、滄州市第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
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系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十屆藝術攝影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任丘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祝賀您的《中國功夫》系列組照在攝影界大放異彩,然而為何您在獲得了中國攝影金像獎之后將創作方向進行了調整,把拍攝鏡頭對準了家鄉的“吳橋雜技”?
李鐵強:吳橋距離我的家鄉可以說是近在咫尺,我對吳橋雜技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雜技與中國功夫的起源幾乎同步,都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屬于群眾性、民間性的悠久文化活動,而且,雜技與功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雜技亦是功夫,需要技藝、技巧、體力,等等,功夫則衍生了一些雜技項目,不少雜技的經典動作正是來源于功夫。我認為,雜技與功夫一樣,都能體現出中華人民吃苦耐勞、不斷創新、勇于超越的偉大精神,也都各有側重地反映出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精深要義,值得深入挖掘、記錄和推廣。
對于《吳橋雜技》這個系列,您有什么期待?
李鐵強:于我而言,有了創作功夫的多年積累的經驗,我有信心能將家鄉的雜技文化用別樣的影像呈現給觀者,讓雜技文化如功夫文化一樣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奪目的光彩!據說馬爾克斯是目前唯一一位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又有新作聞名世界的作家,其他獲獎者均銷聲匿跡,創作已達到了天花板高度,無法超越自己。我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后,很從容、很淡定,從未躊躇滿志。一方面繼續深耕《少林功夫》專題,一方面開始創作《吳橋雜技》,目的就是開啟自己與自己的較量,看看能否像馬爾克斯一樣,獲得專業最高獎之后還能有新的突破?
“吳橋雜技”在我們每個人的想象里,都是臺上驚險奇艷的一面,您是如何想到把雜技背后的故事作為切入點進行藝術創作的?您主要想傳遞什么樣的文化觀、價值觀?
李鐵強:如今是自媒體時代,是短視頻時代,人們對于臺上驚險奇艷的瞬間早已司空見慣。可是臺前幕后的訓練場景,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是陌生的,所以我把鏡頭對準街頭巷尾、村間地頭、雜技團及雜技學校的訓練場景,用影像表達“尚武好義,百折不撓”的吳橋雜技文化精神內核。立足河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聚焦河北優秀文化,以藝繪文,把攝影藝術與優秀文化更好融合,以攝影表達文化,以影像承載文化,更多角度、更廣范圍詮釋中華文化的溫度、筋骨、大德,為推動更多中華文化形象為世界所認知貢獻攝影的力量。
每個人對攝影都有不同的看法,能談一談您對攝影的理解嗎?
李鐵強:在我看來,攝影就是要拍出熟悉事物的不可思議面,不可思議事物的熟悉面,攝影作為一種觀察和倫理學,一定要在觀察、架構、細節上下足功夫,才能拍出不一樣的作品。作為一個攝影人,我的鏡頭時時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新的地方,發現新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不斷地尋找靈感,嘗試新的拍攝技巧和方法,不斷突破自己的攝影邊界,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國農村是世界上最具多樣性、豐富性和文化底蘊的地方,把鄉村故事講好,才能真正助推鄉村振興。您是河北省任丘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請結合任丘鄉村的實際情況,談談如何借助影像效應助力鄉村振興。
李鐵強:我認為,借助影像效應助力鄉村振興,需要充分發揮影像在宣傳推廣、旅游開發、農產品銷售,特別是文化傳承上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鄉村,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要通過鏡頭視角反映出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特色產業、傳統文化、民俗風情、歷史遺跡、特色農產品、特色美食等,制作成宣傳片、紀錄片、專題片、廣告片、短視頻等,在電視、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上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鄉村,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充分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體驗鄉村生活,促進鄉村的全方位發展,特別是要通過鏡頭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的文化和風俗,促進中國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影像藝術正以其獨特的感染力、沖擊力向全世界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您認為攝影人在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應該體現什么樣的作為、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李鐵強:藝術創作與傳播要扎根本土、做好傳承、推進創新,要根植生活、關切現實,也要面向世界展現中國、傳播中國文化,使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化文明發展成果有更遠的傳播、更廣的影響、更多元的價值。為強國建設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條件。為推動更多中華文化形象為世界所認知貢獻攝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