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的創新策略與實踐路徑。分析了新媒體給校園文化傳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闡述了從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受眾互動等多方面進行創新的具體方法,并結合實際案例展示這些策略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提升校園文化傳播質量和影響力提供有益參考。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其傳播方式也在新媒體環境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新媒體以其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為校園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如能夠更快速地傳遞校園信息、增強師生參與度等。然而,同時也帶來了諸如信息過載、虛假信息傳播等挑戰。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校園文化傳播策略并有效實踐,成了當前教育領域和文化傳播領域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1 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
1.1 機遇
1.1.1 增強互動性
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互動功能,師生、校友可以通過評論、點贊、轉發等方式參與到校園文化傳播中來。這種互動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還能讓學校及時了解受眾的反饋和需求。例如,校園文化相關的話題討論在網絡平臺上展開,能夠集思廣益,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1.1.2 個性化傳播
借助大數據和算法推薦技術,新媒體能夠根據用戶的興趣、行為等信息實現個性化推送。學校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群體、校友群體的特點,推送符合他們興趣的校園文化內容,提高信息傳播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1.2 挑戰
1.2.1 虛假信息的沖擊
網絡的開放性使得虛假信息容易滋生和傳播。在校園文化傳播中,虛假的校園歷史解讀、歪曲的活動報道等可能會誤導師生和校友,破壞校園文化的純正性和權威性。而且,虛假信息一旦傳播開來,糾正的成本較高。
1.2.2 網絡安全問題
新媒體平臺涉及大量的用戶數據,包括師生的個人信息等。在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可能面臨數據泄露、網絡攻擊等安全威脅,這不僅會損害師生的利益,也會影響校園文化傳播的正常秩序。
2 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主體的創新
2.1 多元化傳播主體的構建
2.1.1 師生共同參與
鼓勵師生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主體,而不僅僅是受眾。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學術研究成果等通過新媒體平臺分享,成為校園文化中知識傳播的重要力量。學生則可以發揮其創意和活力,通過制作校園短視頻、撰寫文化故事等方式展現校園生活和文化。例如,有的學校開展學生自媒體創作大賽,讓學生圍繞校園文化主題進行創作,優秀作品在學校官方平臺展示,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傳播內容。
2.1.2 校友融入
校友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傳播者。學校可以建立校友新媒體傳播網絡,邀請校友分享他們在學校的成長經歷、職場經驗等,通過校友的視角展現校園文化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同時,校友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學校文化。例如,知名校友在社交平臺上宣傳母校活動,能夠提高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2 傳播主體素養的提升
2.2.1 媒介素養培訓
針對師生和校友等傳播主體,開展媒介素養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包括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技巧、信息的甄別與篩選、網絡禮儀等。提高傳播主體對新媒體的駕馭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校園文化。例如,教會教師如何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教學內容分享,指導學生如何制作高質量的校園文化短視頻,避免因媒介使用不當造成不良影響[1]。
2.2.2 文化內涵理解
加深傳播主體對校園文化內涵的理解,只有深刻領會校園文化的精髓,才能準確、有效地進行傳播。學校可以組織校園文化研討會、講座等活動,邀請專家解讀校園文化,讓傳播主體在參與過程中深入了解學校的歷史、價值觀等,從而在傳播中更好地體現校園文化特色。
3 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創新
3.1 內容形式的多樣化
3.1.1 故事化呈現
將校園文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能夠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挖掘校園歷史故事、師生感人故事、校友成功故事等。比如,講述學校創始人艱苦奮斗創辦學校的歷程,或者講述學生團隊在學科競賽中克服困難奪冠的故事。這些故事通過新媒體平臺以文字、音頻劇或短視頻的形式發布,更容易讓受眾接受和記憶。
3.1.2 可視化創作
利用新媒體的可視化特點,制作高質量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內容。例如,制作校園文化宣傳片,展示校園的美麗風景、豐富的學術活動和多彩的社團生活。還可以將抽象的校園文化理念通過動畫的形式形象化,如將學校的校訓通過動畫人物的演繹來闡釋其內涵,讓受眾更直觀地理解。
3.1.3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體驗
引入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師生和校友提供全新的校園文化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建虛擬校園游覽場景,讓新生在入學前就能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校園環境。增強現實技術則可以應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如在校園歷史建筑旁通過手機掃描呈現出建筑的歷史變遷和相關故事,增強文化體驗的趣味性和沉浸感[2]。
3.2 內容主題的拓展
3.2.1 關注校園熱點話題
及時捕捉校園內的熱點話題,如校園改革措施、熱門學術講座、大型文體活動等,并圍繞這些話題制作相關內容。例如,在學校舉辦重要學術會議期間,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會議的精彩瞬間、專家觀點摘要等,吸引師生關注,同時也將學術文化氛圍傳播開來。
3.2.2 挖掘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結合點
將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相融合,拓展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廣度。比如,結合社會熱點的環保話題,開展校園環保文化節,并通過新媒體宣傳校園環保行動、環保科研成果等,展示校園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提高校園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3.2.3 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體現
重視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承與創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傳播內容。例如,在傳統節日期間,學校可以組織傳統文化活動,如中秋詩詞朗誦會、端午龍舟賽等,并通過新媒體展示活動的精彩畫面,同時解讀傳統文化內涵,讓師生在參與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3]。
4 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渠道的創新
4.1 整合校園新媒體平臺
4.1.1 打造一站式校園新媒體中心
將學校現有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整合,建立一個統一的校園新媒體中心。在這個中心內,實現信息的統一發布、管理和共享。例如,學校的新聞資訊可以同時在多個平臺發布,并且可以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排版和編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避免信息的重復和混亂。
4.1.2 實現平臺間的互聯互通
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不同新媒體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例如,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中可以嵌入微博話題討論鏈接或抖音視頻,引導用戶在不同平臺間互動。同時,用戶在一個平臺上的操作(如登錄、評論等)可以在其他相關平臺同步,方便用戶參與校園文化傳播,增強平臺的協同效應。
4.2 拓展校外新媒體傳播渠道
4.2.1 入駐綜合性社交平臺熱門板塊
學校可以積極入駐綜合性社交平臺的熱門板塊,如微博的教育話題榜、抖音的校園生活頻道等。在這些熱門板塊上發布高質量的校園文化內容,借助平臺的流量優勢提高曝光率。例如,學校的特色文化活動視頻在抖音校園生活頻道發布,有機會獲得更多用戶的點贊、評論和分享,從而吸引更多人關注校園文化。
4.2.2 利用專業領域新媒體平臺
根據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利用專業領域的新媒體平臺進行文化傳播。例如,對于以工科為主的學校,可以在一些知名的工科技術論壇、科技新媒體平臺上宣傳學校的科研成果、實驗室建設等校園文化內容,吸引同行業人士的關注,提升學校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力,同時也傳播了校園的學術文化。此外,還可與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大 V 合作,通過他們的推薦和分享,將校園文化內容精準推送給目標受眾。同時,積極參與跨校新媒體聯盟活動,拓展傳播邊界,共享優質資源。
5 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受眾互動的創新
5.1 建立雙向反饋機制
5.1.1 主動收集受眾意見
通過新媒體平臺設置意見反饋渠道,如在線問卷、評論區留言收集等方式,主動收集師生、校友等受眾對校園文化傳播內容和形式的意見。例如,在學校官方微博上發布校園文化活動相關內容后,在評論區引導用戶留言反饋,學校應安排專人整理和分析這些意見,以便及時調整傳播策略。
5.1.2 及時回應受眾需求
對于受眾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要及時給予回應。無論是關于校園文化活動的咨詢還是對傳播內容的質疑,都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公開、透明地回應。例如,當有校友對學校校史介紹中的某個細節提出疑問時,學校可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詳細的解釋說明,讓受眾感受到學校對他們意見的重視,增強受眾對校園文化傳播的認同感。
5.2 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
5.2.1 線上投票與線下活動結合
開展線上投票活動,如評選校園文化之星、最佳校園文化活動等,然后根據投票結果在線下舉辦相應的表彰大會或活動展示。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受眾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將線上的關注轉化為線下的實際行動,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
5.2.2 線上話題討論與線下研討會互動
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起校園文化相關的話題討論,如“校園文化如何促進學生成長”,鼓勵師生、校友參與討論。然后,根據話題討論的熱度和焦點問題,組織線下研討會,邀請專家和部分參與討論的用戶現場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線上廣泛參與和線下深度研討的有機結合,豐富校園文化傳播的互動形式。
6 結語
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傳播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通過創新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和受眾互動等策略,并將這些策略積極付諸實踐,能夠使校園文化在新媒體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多元化的傳播主體能夠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豐富傳播素材;多樣化和拓展性的內容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吸引更多人關注校園文化;整合與拓展的傳播渠道能擴大校園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而創新的受眾互動則能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只有不斷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變化,持續創新和實踐,才能讓校園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成為滋養師生心靈、塑造學校品牌的強大力量,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引用
[1] 陳旭.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途徑分析[J].新聞傳播,2021(14):173-174.
[2] 田成林.校園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策略與實踐[J].青海教育,2024(Z3):90-91.
[3] 王貴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研究[J].文化產業,2021(28):90-92.
作者簡介:龍玥(1993—),女,遼寧撫順人,碩士研究生,校團委組織部副部長,就職于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