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
摘要: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加快,農田水利工程作為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其運行與管護水平對水利工程作用發揮至關重要。其中河道作為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構成部分,受社會多重因素影響,河道管理中“重建設輕治理”的現象嚴重,影響河道灌溉等作用發揮。基于此,本文在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重要性、難點及其發展現狀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措施助力河道治理標準化,為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發展提質增效。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治理措施
近年來伴隨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為保障農業正常生產經營,國家加大對地區農田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河道作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農業灌溉水源、維護生態平衡、水質保障及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受管護不到位、年久失修等因素影響,河道功能受損,亟待加強治理。
1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1.1 保障農田灌溉,促進農業發展
河道治理作為農田水利工程日常管護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河道治理能夠有效保障農田灌溉,為農業現代化生產保駕護航。在河道治理過程中,通過清淤、拓寬河道、修建堤防等措施,能夠增加河道的蓄水量,提高河道的輸水能力,使得農田得到更加充足的水源供應,從而保障農田的灌溉需求。特別是在干旱季節或遇到突發氣候事件時,這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通過對河道綜合治理,能夠有效改善河道條件,提高農田灌溉效率,減少農田受災的可能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1]。
1.2 減少水澇災害,保障農業生產
在自然環境中,河流作為重要的水資源,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灌溉水源。然而在雨季等特殊情況下,受氣候、地形等影響,河道水量可能會超過其承受能力,導致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農作物受淹與水土流失,這對農業農田安全生產造成嚴重威脅。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采用修筑堤防、疏通河道、加強排水設施建設等,能夠增強河道的防洪能力,提高河道的泄洪速度,減輕洪水對農田的破壞,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1.3 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其治理水平不僅影響到農業生產和防洪安全,也直接關系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通過強化河道治理,能夠有效改善農村水環境質量,保護河道的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這對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河道治理中采取的措施還大大減少污染物進入河道的機會,能夠提高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為魚類、鳥類等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進而使河道周邊生態環境平衡,實現良性循環[2]。
2 影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會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難度。在河道治理過程中,一旦出現暴雨、洪水等因氣候導致的自然災害,極有可能導致河道的堤防、建筑物等受到破壞,還可能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甚至在部分地區由于水流速度過快或流量過大,可能會對河道治理工程造成沖擊和破壞,大大增加河道修復重建工程的工作量及難度。此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往往建設在地形復雜、地貌多樣的地區,如部分地區可能存在大量的山溪、溝渠和濕地,這些地形特點對河道的布局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河道治理的難度。
2.2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具有重要影響,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政策制定和執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約束,以促進河道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增強了農田水利建設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而一些過于短視的政策則可能會導致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缺乏資金、技術和管理支持,從而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
2.3 社會因素
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過程中,公眾參與等是影響其治理效果的重要社會因素。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可以為河道治理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同時也可以促進社區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在部分地區由于公眾參與渠道有限,居民的意見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和反饋,導致居民對治理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如果農民對工程效益存在誤解或不理解,可能導致他們對工程建設持消極態度。
2.4 工程設計因素
工程設計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具有重要影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規模通常較小,設計標準可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果工程規模過小或設計標準過低,可能會導致治理效果不佳,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同時水利工程河道設計方案的選擇也會影響河道治理效果。不同的設計方案會有不同的優缺點,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有些設計方案可能會更加注重防洪功能,而部分設計方案則更加注重灌溉功能。此外,施工技術和質量也會對河道治理效果產生影響,如果施工技術和質量不過關,可能會導致治理效果不佳或存在安全隱患。
3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
3.1 河道治理意識薄弱
受傳統治理理念的影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在長期運行中存在重建設輕治理的現象,往往只注重水利工程河道建設,進而忽視河道治理和日常維護的重要性。如部分地區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往往只考慮短期的效益,忽視長遠規劃,這導致河道治理工作缺乏長期的目標和計劃,無法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在資金分配投入方面用于建設的資金較多,而用于治理維護的資金較少。這使得河道治理和日常維護工作難以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3]。此外,部分地區由于缺乏對河道治理重要性的認識,沒有意識到河道治理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更注重其他方面的建設,而忽視河道治理。
3.2 河道管護工作缺失
目前,很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缺乏專業的管護人員,導致工程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維護和管理。這些工程往往由非專業人員進行管理,他們缺乏相應的技能和知識,無法發現并及時解決工程中出現的問題。鑒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工作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如維修費用、設備更新費用等。然而我國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導致工程無法得到及時維護和更新,甚至出現廢棄的情況,影響河道工程長期穩定運行。如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年代久遠,普遍存在溝渠淤堵、老化等問題,尤其是在農業灌溉集中期,年久失修的農田水利工程“引不來水、灌不到田”的問題逐漸凸顯,影響正常農業生產活動。
3.3 河道污染治理難度大
河道治理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河道污染問題。其中河道水質惡化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污染問題的首要表現。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村人口的增加,大量化肥、農藥、生活垃圾等廢棄物被排放進入河道,導致河道水質嚴重惡化。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含量超標,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威脅,也嚴重影響著周邊居民的飲用水安全[4]。
3.4 河道管理機制不健全
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管理方面,管理機制不健全是影響河道正常運行的重要問題。目前針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管理的相關制度機制不夠完善,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程,導致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規范指導。這使得河道管理工作的隨意性較大,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同時受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導致的河道監管工作不到位的情況出現。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的監管機構和人員,導致河道治理和維護工作的監督存在漏洞。另一方面,現有的監管機構和人員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和獎懲措施,導致監管力度不夠,治理效果不佳。此外,在河道應急管理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措施,導致在突發情況下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和損失。
4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
4.1 轉變治理理念,注重河道治理與日常管護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中河道治理與日常管護是工程成功運轉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傳統的治理模式下,往往重視工程建設而忽視日常管護,導致工程效益不能充分發揮。為了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必須轉變治理理念,注重河道治理與日常管護[5]。對此,針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意識薄弱等現象,要強化日常宣傳教育,轉變傳統“重建設輕治理”的管理理念,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合理利用水資源、優化工程設計,提高灌溉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關注工程的長遠效益,避免短期行為對工程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工程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除了轉變治理理念之外,還要注重河道日常管護,如定期組織人員對河道進行清理,包括河底淤泥、漂浮物、垃圾等。保持河道的通暢和清潔,防止污染物進入河道,保障水質的優良。此外,還要加強對河道兩岸的巡查和維護,對河岸線進行定期修剪,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現象。
4.2 應用管護技術,解決河道工程治理問題
河道作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日常河道管理維護之外,還要積極應用相應的工程管護技術,以此解決河道工程存在的治理問題。針對部分河道污染問題,可以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處理方法對河道內的污水進行凈化處理,降低河道污染物含量,并加強對地區污水排放管理,嚴格控制污水排放標準,防止污水對河道造成嚴重污染。對于部分地區河道存在的堵塞問題,可以采取人工清理和機械清理相結合的方式,定期對河道進行清理,清除河底的淤泥、垃圾和漂浮物等,保持河道的通暢和清潔,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水質。在此基礎上,采用在線監測與人工采樣等方式,定期對河道水質進行監測分析,并實時記錄監測數據,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治理措施,保障水質穩定。同時對于受損河道采用植被恢復、水生生物恢復等方法,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和改善,以恢復河道生態平衡,提高河道環境質量。此外,針對部分河道存在的護岸坍塌等問題,可以采用生態護岸技術、混凝土護岸技術、土壤護岸技術、仿木樁護岸技術以及生態護岸技術等,以此保障河道河岸的穩定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為河道作用發揮保駕護航。
4.3 明確治理責任,建立嚴格的考核督導機制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保障農村地區水資源安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為了提高治理效果,必須明確治理責任,并建立嚴格的考核督導機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明確農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責任主體,并制定相應的責任制度。如在農村地區,縣級政府或鄉鎮政府應承擔起治理責任,負責制定治理方案,組織協調各方資源,監督治理過程,確保治理效果。在明確治理責任主體后,應建立分級負責制度。縣級政府或鄉鎮政府應將河道治理任務分解到村委會和村民小組,明確各自的責任和任務,包括防洪能力提升、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等方面。各級治理責任主體根據目標制定實施計劃,確保治理工作有序進行。同時建立逐級考核制度,對各級治理責任主體的工作進行定期考核,將治理目標實現情況作為對各級治理責任主體的考核依據,以確保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在河道治理過程中還要建立監督檢查機制,縣級政府或鄉鎮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監督檢查機構,負責對各級治理責任主體的治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并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治理工作進展情況和監督檢查結果,接受公眾監督和社會輿論的批評建議。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相對科學完善的獎懲制度,對在河道治理工作中表現突出、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相應的獎勵和表彰。針對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失職瀆職、弄虛作假等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應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和懲罰。通過獎懲制度,可以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推動河道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農田水利工程作為農業發展的命脈,運行并管護好農田水利設施,夯實農業發展根基尤為重要。針對現階段農田水利工程中出現的河道污染、堵塞等諸多問題,在今后管護工作中要積極轉變河道治理理念,強化工程管護技術應用,明確治理責任以及完善制度體制建設等,助力小型農田水利河道工程安全運行,實現河道治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斌鑫.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4):86-88.
[2] 于淑華,張鵬,孫成龍.陵城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對策[J].山東水利,2021(3):54-55+58.
[3] 周文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21(2):223-224.
[4] 彭冬梅.農田水利工程河道的治理與對策研究[J].河北農機,2023(5):118-120.
[5] 迪麗達爾·迪力木拉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J].農家參謀,2021(1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