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姝
摘要:近年來,大豐區不斷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創建成果,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注重引導品牌主體塑造優質品牌、做出品牌特色、品牌宣傳推廣等工作,農業品牌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建設大豐農業強區,必須認真分析、梳理,提出加快建設品牌強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品牌強農;農業強區;現狀;對策
打造高質量農業品牌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區的迫切需要,是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是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有力支撐。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品牌強農的重要性、緊迫性,把品牌強農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采取更有力舉措,加大政策扶持,加強引導,積極培育、保護和發展農產品品牌,著力提高農業品牌競爭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民致富增收,助推大豐農業強區建設。
1 品牌建設的意義
中央一號文件對“創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以及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做出了重要部署,鼓勵創建農產品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對品牌建設高度重視,多次提出“品牌是信譽的凝結”,“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也作出了重要部署,鄉村“土特產”要在“品”上下足功夫,靠品種取勝,靠品質爭先,靠品牌出彩。品牌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大豐區是農業大國,實施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建設農業強區具有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同時,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對于加快推進大豐區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產”文章,深入實施品牌強農,立足資源稟賦,塑造品牌特色,提升核心價值,久久為功促進品牌強農,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區提供有力支撐[1]。
2 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品牌建設是提高生產主體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產品質量的外延,是產品無形的效益。品牌對企業的發展,對產品的銷售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品牌是消費者對農產品認知的載體,擁有品牌的農產品能夠獲得更高的附加值。通過品牌建設,可以將農產品與同類產品進行區分,提高其產品知名度及市場競爭力。
2.2 增強農業經濟效益
品牌是農業生產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可以幫助企業拓寬市場,提高產品銷售收入。同時,品牌建設也可以降低營銷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3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品牌建設有利于推廣綠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品牌建設也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 大豐農業品牌現狀及問題
3.1 品牌建設成效
近年來,大豐區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與品牌建設,把“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作為推進全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有力抓手。堅持以“四個最嚴”標準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持續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大豐區實現農產品重大質量安全事件“零發生”。農業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恒喜”獲批2021年江蘇精品品牌;“恒喜”“東尚”相繼獲評江蘇省農業企業知名品牌
30強;“裕華大蒜”“恒北早酥梨”等6個品牌入選《江蘇省農產品品牌目錄》;“恒喜牌菜籽油”“寶龍牌淡水小龍蝦”等5個產品獲評江蘇名牌產品;小九野菜獲評鹽城市“十佳農產品品牌創建主體”;久禾杏鮑菇、豐收大地黃金美人小番茄、寶蘭葡萄綠色食品企業相繼獲評江蘇最美綠色食品企業;豐收大地小番茄獲評首屆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最受市民喜愛的有機食品”;久禾生物杏鮑菇獲評“菌·連天下”首屆長三角“好鮮菇”品鑒推介獲“特金獎”等。截至目前,全區創成“恒喜”“豐收大地”中國馳名商標2個,“裕華大蒜”“恒北早酥梨”“南陽辣根”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14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23個,綠色食品159個、有機農產品14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6.82%,鹽城第一。
3.2 存在問題與不足
大豐在品牌培育、創建等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標品牌強農,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3.2.1 品牌規劃不足
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2020年9月,大豐區與上海農場合作共建了“大豐倉”品牌?!按筘S倉”作為大豐區優質農副產品的區域公用品牌,也是區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品牌,圍繞“大豐倉”共同打造上海市主副食品供應的重要壓艙石,滿足長三角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來,全區雖然高度重視“大豐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但在推進過程中也存在認識不全面、不科學、規劃不具體等一系列問題,比如品牌培育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還不完善,品牌定位及培育重點還不明確,一、二、三產業之間協調配合不夠,給“大豐倉”區域公用品牌可持續發展帶來困難。
3.2.2 品牌意識不強
大豐區生產經營主體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根深蒂固,當前經營的核心大多不是品牌而仍然是產品,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多數沒使用商標。比如:“裕華大蒜”是大豐區蔬菜特色主導產業,也是江蘇省首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常年種植20萬畝左右,大多為散戶種植,銷售未使用品牌,依賴于當地經紀人,裕華大蒜協會未起到紐帶橋梁作用,品牌名存實亡。同時,缺乏創建品牌的長遠規劃,沒有意識到品牌對于提升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知名度和經濟效益的巨大作用,導致生產主體缺乏創建品牌的前瞻性、主動性、積極性。
3.2.3 品牌溢價不高
受傳統農業經營觀念的影響,大部分農產品銷售仍以初級農產品為主,產品特色不明顯[2],經濟效益不高;尤其是加工企業大多屬于起步階段,生產的產品科技含量不夠高,有相當一部分農產品為粗加工產品,同時包裝比較滯后,產品附加值較低,部分產品(主要鮮活類產品,如蔬菜、水產品),不上包裝、不貼商標,造成產品價值低,利潤微薄,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品牌建設。
3.2.4 品牌競爭不強
大豐區“兩品一標”企業較多,現有108家。但大多數仍然是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作坊式經營,家族式管理,封閉式發展,難以形成合力打造本地特色農產品品牌,也難以發揮品牌效應優勢而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缺乏示范帶動作用強、輻射范圍廣的龍頭企業和品牌農產品。
3.2.5 品牌營銷不暢
品牌市場化運營機制不完善,缺乏專業品牌運營機構、團隊來策劃包裝運營,多數農業品牌對核心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提煉不夠,品牌故事缺乏吸引力,傳播效果不佳。目前,主要通過舉辦或組織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農洽會等傳統營銷推廣方式,普遍缺乏電商、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廣手段,亟需打造品牌營銷新業態,構建線上與線下推廣銷售相結合的運營體系。
4 品牌強農建設的對策建議
新時代、新征程,農產品品牌建設已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成為“三農”工作的重點。我們要認識到農產品品牌在提升產品質量、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增強競爭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讓百姓吃上綠色、優質、健康的品牌農產品,從源頭守住“百姓舌尖上的安全”[3]。
4.1 加強領導,營造品牌氛圍
要充分認識到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不斷培育壯大產品品牌。地方政府要統籌調節市場和監管市場兩個重要職能。當前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比較傳統、較為分散,在創建農產品品牌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積極介入,加大對品牌創建的資金、技術等扶持力度。相關職能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盡心盡職為品牌培育“鋪路搭橋”,努力營造“創建品牌、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大豐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傳統經營理念,提高品牌化發展意識,主動適應市場化、信息化和消費升級的要求,培育發展自主品牌。同時,政府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加強對已建品牌的監管和保護,對于假冒品牌的農產品、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市場監管及農業生產主管部門應及時查辦處理,加強處罰和打擊力度,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為農產品生產經營和品牌創建營造良好的市
場環境。
4.2 加強引導,推進品牌發展
有效整合資源優勢、旅游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打造農產品品牌、樹立良好形象,創建獨具特色的大豐農產品品牌形象。當務之急,一定要做強本土品牌,盤活裕華大蒜國家地理標志品牌。以恒北早酥梨地標保護工程項目實施為契機,切實做好恒北梨文章、講好恒北梨故事,開發恒北梨膏、梨膏糖、恒北梨木梳等梨的延伸產品,切實唱響“真的梨不開你”品牌宣傳語。以“大豐倉”區域公共品牌為引領,在大豐、鹽城等長三角城市的旅游景區、土特產門店開設大豐倉門店及窗口,打造上海以及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立足資源優勢、地方特色和產業基礎,做好“土特產”文章,聚力發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做強草堰皮蛋、小海香肚、南陽辣根、大橋大蔥、三龍香腸等地方特色產業品牌,提升產業管理水平、農特產品品質、產品質量管控,強化“三品一標”認證,提升市場知名度。同時,深挖符合條件的生產主體,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創建力度,比如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品牌認證,同時加大力度發展綠色食品養殖業、精深加工業,提升企業產品品牌形象和公信力。
4.3 加強管理,推動質量興農
在創建農產品品牌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質量安全底線思維,建立健全各項質量管理體系,大力推行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做到生產有規范、質量有標準、產品有標識、市場有監管。2019年大豐區創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以來,為鞏固創建成效,持續深入推行“全域、全程、全員”監管“大豐模式”,構建“縱向分層監管到底、橫向分塊監管到邊、縱橫監管無縫對接”的網格化監管機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鏈條監管長效機制。持續扎實推進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推行數字化信用監管。生產主體要強化質量安全意識,嚴格全程質量和品牌管控,以質量安全保品牌信譽,適應市場需求。通過加強質量檢測、認證和追溯等手段,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品牌的信譽和形象。
4.4 加強培育,打造區域品牌
立足大豐區農業產業門類全、加工流通能力強、消費需求旺等特點,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產地預包裝、初加工、精深加工等業態,促進農業+電子商務、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康養、農業+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快補齊產地批發市場、冷藏保鮮、田頭倉儲、冷鏈物流等產地流通能力短板,提高商品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塑造大豐區優勢產業主導產品,深耕產業帶布局,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做強一批特色產業、培育一系列品牌產品。
4.5 加強整合,拓展市場營銷
加強農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傳,充分利用好中國農交會、綠色食品博覽會、江蘇農洽會等各級各類展示展銷平臺,提升大豐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美譽度。引導本土品牌主體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根據產品特點、品質特征和價格區間等,有針對性地與供應鏈平臺、新零售平臺、電商平臺、大型商超、連鎖餐飲等開展合作,實現目標市場細分、產品優質優價。同時,對標上海、立足沿海,全力打造上海以及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以“大豐倉”區場共建品牌為引領,做大滬豐優糧、滬鹽禽蛋產業訂單種種養殖,借助上海光明食品集團、上海農場市場化運作機制,深入對接上海大型生鮮零售平臺,加大大豐優質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提升大豐優質農產品在上海以及長三角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帶動本地種養殖主體增收增效。
5 結語
綜上所述,品牌強農是大豐區農業強區建設的重要途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緊扣“三農”實際,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區委決策部署,在全區品牌強農工作上主動擔當作為,以“大豐倉”品牌為引領,積極整合本地農特產品,做大做強“大豐倉”區域公共品牌。大力實施農業“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穩步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4]。同時,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有效提升大豐優質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線下銷售渠道,擴大農產品銷售量,助力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朱梅芳.鄉村振興做示范 農業強區走前列[J].江蘇農村經濟,2023(7):17-19.
[2] 梁自勝.當前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農經,2021(13):2.
[3] 孫正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品牌建設的思考——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0(3):3.
[4] 高藝.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意義、問題與建議[J].鄉村科技,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