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文
摘要:薏仁是一種藥食兩用作物。本文將薏仁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薏仁種植效益,從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適時采收等維度,系統性分析薏仁栽培技術,整理薏仁病蟲害防治措施,旨在為更多地區提供有關薏仁的種植栽培經驗,提升薏仁種植經濟效益,為農業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薏仁;種植;栽培技術;經濟效益
薏仁是一種禾本科植物,具有藥食兩用功能,將種仁入藥,可以治療例如水腫、腳氣等多種病癥,擁有較大的經濟市場。相比于其他農作物,薏仁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栽培技術相對簡單。本文將以云南省師宗縣五龍壯族鄉種植“師薏1號”作為研究案例,全面分析薏仁的種植效益與栽培技術。
1 云南省師宗縣五龍壯族鄉薏仁種植情況
云南省師宗縣五龍壯族鄉氣候條件為亞熱帶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特點,年平均氣溫為23.7℃,年平均降雨量為1 000 mm,土壤條件為pH偏堿性的砂壤土,可以為薏仁提供良好的栽培條件。根據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的2022年數據統計,截至目前,五龍壯族鄉薏仁種植面積超過0.7萬 hm2,產量大于29 400t,產值超過2.06億元。從2015年開始,師宗縣內開展大規模的規范化薏仁種植,并開展地區性的資金與科技扶持,為五龍壯族鄉的薏仁種植人員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有效改進了五龍壯族鄉農業結構。在這些措施的支持下,該地區的薏仁種植人員擁有更高的栽培專業技術,可以生產更多優質的薏仁產品,實現了地區農業經濟與薏仁產業的同步發展。
2 “師薏1號”栽培技術
本文以云南省師宗縣五龍壯族鄉使用的“師薏1號”為例,從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適時采收等4個方面,詳細梳理薏仁的栽培技術。
2.1 整地施肥
在選擇薏仁栽培位置時,需要選擇擁有充足水源充足供應的地塊,例如湖畔、河道等周邊地塊均可,也可以考慮將薏仁栽培到水稻地中;同時,還需要考慮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保證栽培位置向陽,擁有良好的排灌條件,土壤性質可以選擇壤土、黏土,也可以考慮低洼澇地。需要注意:山間坡地、沙丘等這些位置干旱較為嚴重,不具備良好的灌水條件,不建議在這些地區進行薏仁種植。確認薏仁栽培位置后,需對栽培區域進行深耕處理,以30 cm作為深耕標準,保證大塊土被打碎,雜物、草根等被充分清理。在整地作業中,還需要施加底肥,使用雜草﹑灰土等材料漚制土雜肥,以3 000 kg/667 m2的條件進行施加;要保證底肥與土壤得到充分混合,再做耙細整平處理;設置寬度為1 m的平畦,方便開展后續的薏仁栽培環節[1]。
2.2 播種
在薏仁播種時,需要到栽培區域測量土壤溫度。在土壤溫度超過15℃后,即可進入播種程序。為合理提升薏仁的萌發率,合理預防病蟲害,需要使用5%石灰水,對薏仁種子進行24~48h的浸泡處理;結束浸泡程序后,使用清水對薏仁進行沖洗,確認沒有黑水流出后,才能進行播種操作;也可以考慮將薏仁種子與新高脂膜進行均勻混合,視情況添加適量的種衣劑,同樣可以起到預防病蟲害的效果。在進行薏仁播種作業時,需要使用機械設備在畦面進行開溝,以寬
30 cm、深10 cm作為開溝標準,再把薏仁種子沿著溝,均勻播撒。通常情況下,以5~6 kg/667m2的標準進行薏仁播種即可。如果栽培地區擁有較好的水肥條件,可以考慮提升播種量,提高薏仁最終的產量。如果是北方地區,也可以考慮在溫度較高的4月中下旬進行薏仁播種作業,播種最晚時間不得大于5月下旬[2]。
2.3 田間管理
通常情況下,薏仁在完成播種程序后,15 d左右出苗。因為薏仁是濕生性作物,所以田間管理中,需要為薏仁提供一個相對潮濕的環境。可是,薏仁植株在不同生長階段中,對于水分需求存在較大差異,這意味著在薏仁田間管理中,需要額外關注水分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升薏仁的產量。可以將薏仁的發育周期細化為苗期、拔節期、孕穗抽穗期、灌漿期、成熟期等5個階段。
2.3.1 苗期管理
對于苗期管理,需要參考濕潤育苗的標準。薏仁擁有40 d的苗期,在氣溫達到25℃,空氣相對濕度處于80%~90%,薏仁幼苗擁有最快的生長速度。苗期需要做到勤澆水,為幼苗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應。在薏仁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做間苗處理,去除病弱苗,將生長過于密實的幼苗進行拔除,保證薏仁幼苗之間距離控制在6~7 cm;在幼苗長出5~6片真葉時,根據株距13~16 cm的標準做定苗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存在缺苗斷壟情況,需要做好補苗工作,并及時澆水。為提升薏仁幼苗生長質量,需要在苗期做1次追肥。可以配合苗期的澆水,使用N:P:K元素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以30~40 kg/667 m2的標準進行追肥,配合2次的中耕除草作業。在薏仁幼苗高度達到
6~7 cm時,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保證幼苗多分蘗;在薏仁幼苗高度達到16~20 cm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3]。
2.3.2 拔節期管理
對于拔節期管理,需要參考干旱拔節的標準。薏仁植株的拔節期約為15~20 d,這是薏仁植株生長重要時間節點。在拔節期,需要做好水資源供應的控制工作,以偏干旱作為田間水分控制標準,避免薏仁植株產生過多的無效分蘗,增加莖葉生長幅度,影響后續營養物質積累效果。在薏仁植株的拔節后期,再通過澆水方式,逐步提升土壤濕度。為確保薏仁植株擁有足夠的生長營養物質,還需要追施復合肥,使用N:P:K元素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以
40~50 kg/667 m2的標準進行追肥。需要注意,要在薏仁植株結束封壟作業之前,完成施肥作業。如果在薏仁植株拔節期,出現土壤水分不足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追肥與澆水處理。
2.3.3 孕穗抽穗期管理
對于孕穗抽穗期管理,需要參考有水孕穗、足水抽穗的標準。薏仁植株的孕穗抽穗期約為40 d,是薏米整個生長發育周期中,對于水資源需求最大的時期,要保證充分的水資源供應。尤其是在抽穗揚花期,如果水資源供應不及時,可能會出現結實少、空殼多等問題,會直接影響薏仁的最終產量,務必要保證水資源的充分供足。
2.3.4 灌漿期管理
對于灌漿期管理,需要參考溫潤灌漿的標準。薏仁植株灌漿成熟期約為30 d,也需要大量的水分供應,確保薏仁果實充分灌漿,籽粒飽滿。在灌漿期,需要確保種植區域的土壤保持濕潤,勤澆水。
2.3.5 成熟期管理
對于成熟期管理,需要參考干田收獲的標準。在薏仁即將成熟時,即在收獲的前10 d左右,需要停止澆水工作,將濕潤的田間環境逐步調整為干燥條件,促進薏仁植株籽粒成熟,便于后續的植株收割作業。
2.4 適時采收
薏仁是一年生植物,即當年種植、當年收獲。在栽培地區檢查薏仁植株,當植株下方的葉片從綠色轉變成黃色,并且薏仁植株的80%果實顏色為淺褐色或黃褐色時,即可進行采收作業。使用機械設備將薏仁整株切割,直立放置4~5 d后,使用打谷機對穗子做脫粒處理,篩除雜質與空殼。再選擇無雨的晴天,將脫粒后的薏仁翻曬3 d,利用陽光去除薏仁的水分。當薏仁水分小于12%時,及時將薏仁送入存儲庫房中,等待后續的儲存與運輸 [4]。
3 “師薏1號”病蟲害防治措施
病蟲害會直接影響薏仁的栽培質量,影響最終產量。本文整理了云南省師宗縣五龍壯族鄉的“師薏
1號”病蟲害防治經驗,從病害、蟲害兩個方面,提供詳細的防治措施。
3.1 病害防治措施
3.1.1 黑粉病
在進行黑粉病防治時,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充分清理。在入冬之后,清理病株、殘株,帶到種植區域外進行集中焚燒或深埋;同時,進行冬翻曬土,將種植區域周邊的雜草充分清除,破壞病菌越冬條件。在薏仁播種前,可以考慮將種子與種衣劑進行充分混合,提升種子的抗病能力,也可以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清水,配制成
500倍液,對種植區域進行潑澆;等待7 d左右,再進行薏仁的播種作業。在薏仁田間管理過程中,需要合理密植,提升種植區域的通風、透光效果。在施加底肥時,可以視情況施加腐熟處理后的農家肥,合理提升薏仁植株的抗病性能。在薏仁植株進入抽穗期,需要做好田間檢查工作,如果發現病株,需要在孢子沒有破裂之前,對病株進行拔除,帶到種植區域外進行集中銷毀。感染黑粉病的薏仁植株,穗子會產生顆粒狀的黑粉病皰,而且大多數的病株無法正常結實。在每年的冬季,病菌會以孢子的形態,附著在薏仁種子的表面,或是藏在土壤內部進行越冬;等到第2年的
4~5月份,氣溫回升,孢子萌發,病菌感染薏仁植株的幼芽;在當年的7月下旬左右,跟隨薏仁植株發育,病菌會逐步上升到穗部;在薏仁植株進入抽穗期,病菌會侵入種子,形成黑穗。而在黑穗上的孢子裂開,病菌會重復感染薏仁植株,或是落到種植區域內的土壤中,引發下半年的黑粉病[5]。
3.1.2 葉枯病
葉枯病是由平臍蠕孢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薏仁植株的葉片。葉片受到感染后,會產生淡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的病斑,在病斑邊緣位置呈現深褐色。在發病后期,感染位置會生成黑色霉層。在薏仁植株葉片病斑數量逐漸增多時,葉片的光合作用會逐漸下降,直至葉片枯死。在一些連年種植地區,或是沒有做充分的深翻地區,葉枯病更容易發生。在18~32℃的溫暖條件與潮濕多雨天氣,薏仁植株容易發病。在當年的7~8月份,天氣情況處于高溫高濕狀態,病原菌容易出現大范圍傳播,是葉枯病的發病盛期。針對葉枯病,可以從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兩個方面展開相關工作:對于農業防治,需要除選擇以“師薏1號”為代表的抗病品種外,也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充分清理,做好病株、殘株的焚燒工作,降低越冬病原數量。在種植區域選擇時,可以優先選擇2年及2年以上的時間沒有種過薏仁的地塊;可以考慮適時早播,將薏仁的灌漿期與葉枯病的發病期合理避開;在薏仁植株的抽穗期,需要做好澆水工作,提升薏仁植株的生長與發育水平,提升抗病性能;做好薏仁的合理密植,提升種植區域的通風、透光效果。在薏仁植株度過拔節期后,需要去除薏仁植株第1分枝以下的葉片、無效分蘗,合理控制種植區域的濕度,破壞菌源發育場所;對于化學防治,需要關注整地過程中的基肥施加工作,合理控制氮肥使用,適當提升磷鉀肥的施加比例,合理提升薏仁植株的抗病性能。在發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清水,制成500倍液,以7~10 d/1次的噴灑頻率,在田間連續噴灑2~3次藥液。
3.2 蟲害防治措施
3.2.1 螟蟲
在薏仁植株上出現的螟蟲主要類型為玉米螟與大螟,在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上旬,逐漸發生螟蟲,在每年的6月下旬~7月中旬,螟蟲危害情況最為嚴重。在薏仁植株苗期時,1~2齡的螟蟲幼蟲,會鉆入到薏仁植株的心葉,對葉片進行啃食,出現大面積的葉片孔洞,嚴重者會出現枯心現象。在薏仁植株拔節期~抽穗期,2~3齡的螟蟲幼蟲,會鉆入到薏仁植株的葉莖當中進行啃食,孔洞位置容易折斷,嚴重影響薏仁植株正常發育。建議在春季進行薏仁播種作業之前,收集田間的所有秸稈,并進行集中焚毀,降低螟蟲越冬蟲卵數量。在螟蟲嚴重時期,使用太陽能殺蟲燈,對螟蟲成蟲進行集中誘殺,降低螟蟲的產卵量。對于薏仁植株螟蟲危害逐漸攀升的時期,也就是螟蟲蟲卵孵化盛期,可以使用阿維菌素結合清水配制成1200倍液,以50~60 kg/667 m2的用量,在田間均勻噴施藥液,降低螟蟲蟲卵的孵化率,減少當年成蟲數量,合理控制次年蟲卵規模[6]。
3.2.2 黏蟲
黏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危害程度會和每年的4~5月
強對流天氣、雹災危害程度等關系。通常情況下,強對流天氣出現次數越多、雹災危害越嚴重,當年的黏蟲危害越大。以五龍壯族鄉為例,在每年的6月中旬,即可看到零散的2代幼蟲,在每年的6月下旬~7月上旬,黏蟲繁殖數量增加。黏蟲的幼蟲會取食薏仁植株的葉片,產生大量孔洞。如果情況較為嚴重,黏蟲會將薏仁植株的葉片全部吃掉,僅留下葉脈,出現孔洞或是全部被吃掉的葉片,薏仁植株的光合作用將會受到極大影響,降低營養物質轉化效率,影響當年的薏仁產量。針對黏蟲,需要對田間的越冬蟲源進行及時消滅;可以在薏仁收獲后,對于田間殘留的秸稈進行收集,轉移到種植區域外進行集中焚燒或掩埋,降低成蟲產卵空間,降低當年的越冬蟲源與次年的幼蟲數量。在黏蟲成蟲發育過程中,可以在田間設置太陽能殺蟲燈,對黏蟲成蟲進行誘殺,降低成蟲的產卵量;也可以考慮在黏蟲幼蟲3齡前,通過噴灑藥物的方式進行防治;同時,可以使用除蟲菊酯,結合清水配制成1000倍液,以50~60 kg/667 m2的用量,在田間均勻噴施藥液,完成黏蟲幼蟲的滅殺工作。
4 結語
開展薏仁栽培時,需要詳細分析當地氣候條件,結合本文理論內容,設計一套內容完善的栽培方案。在方案執行過程中,需要做好水肥管理,落實病蟲害防治,確保薏仁栽培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希望更多地區可以對薏仁的種植栽培進行全面分析,合理提高薏仁產量與品質,為栽培人員帶來更多經濟收益,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順利轉型。
參考文獻
[1] 毛文龍,陳玲菱,楊麗娜,等.薏苡綠色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農村新技術,2021(5):8-10.
[2] 丁澤晨.薏米套種大豆的可行性及對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0):27-29.
[3] 黃東福.施肥水平對薏米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12):25-26.
[4] 董家行,朱學勇,鄭淑清,等.北方地區藥食同源植物薏苡高產栽培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20(5):24-25.
[5] 韓秋香.薏苡高效生產技術與產業發展[J].農家參謀,2021(4):10-11.
[6] 謝世勇,黃建成.福建薏苡主要病蟲識別及防控[J].福建熱作科技,2022,47(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