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林
摘要:有機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農業發展方向的轉變使得農業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由于不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對作物的侵襲,從而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因此,目前在發展有機農業時,應著重解決的問題是預防和控制病蟲害,從而提高作物的產量。
關鍵詞:有機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原則;防治方法
近年來,我國在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提高了農業的產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有機農業的種植方式和種植體系已經基本健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理,這就要求農業工作人員要加大對病蟲害防治方法的研究力度,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讓有機農業得以有序的發展。
1 有機農業相關概述
有機農業的含義是,農業生產應當保證植物的自然生長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同時,還應當有利于自然環境的良好恢復,保證各種關系的有機循環,包括有機養殖的土壤、水源、農作物和動物等,建立起一種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個農業循環發展的經濟局面,其主要特征是:首先,用于有機農業的肥料不是化學肥料,而且,在有機農業的生產環節,禁止使用農藥,多采用生物或物理防治病蟲害,減少對水源、土地和環境的污染。第二,有機農業非常注重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態系統,通過這些生態系統中的生態系統,來控制病蟲和害蟲的出現,從而確保農業的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收入的目的。
第三,在發展有機農業的時候,要注意植物的多樣性,增加植物的種類,保護生態環境,同時,要注意種植作物的輪作,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1]。
2 有機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的原則
2.1 注重生態平衡
從生產上看,有機農作的原則就是要建立一個復雜的生物圈,并以豐富的植物種類為基礎,來降低病蟲和害蟲的蔓延。因為傳統的農業生產,作物種類相對單一,所以,這里的生態、自然條件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這里的病蟲害很多。此外,由于其大量繁殖,其依賴的種類又比較稀少,使得其在農田中的生態平衡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在發展有機作物時,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增加農業資源,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從而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防止病蟲害對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威脅。在有機農業生產中,多樣性栽培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空間上的,二是時間上的。在空間上,將不同種類的植被種植于同一空間中,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耕地的土壤和地理空間的作用。時間差異性是指在不同的作物上,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時間上的不同,它決定了不同的作物,從而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為了更好地培育有害生物的天敵,更好地維持農田生態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保護農田生態安全的目的。在進行有機農業種植的過程中,更要將重點放在強化生態平衡的調節上,對病蟲害進行有效的抑制,為益蟲的繁殖創造良好的環境,降低各種化學農藥的使用[2]。
2.2 注重加強農業生產管理
由于有機耕作的技術含量較傳統耕作有較大的提高,所以必須從作物種類的角度來加強對農田生態系統的整體管理。因此,在選種過程中,應以抗病能力強的種子為主,這樣才能保證種子的適應性和增產效果。在挑選好品種之后,還要對種子進行深層次的處理,在種植之前,要把種子完全烘干,然后利用陽光來殺滅種子上的病原菌,把那些被破壞的種子剔除掉,這樣就可以增加種子的存活率,為以后能夠長出一個強壯的苗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應進一步加大對有機農業生產中常見病蟲的調查力度。在掌握了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及特征之后,要對種植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避免出現病蟲害的高發期,使得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避免病蟲害的高發期,并在生長過程中,與害蟲的天敵在同一時間內。同時,在發展有機農業時,也應注意氣候變化對其生長的不利影響。
2.3 強化科學研究
許多農戶在傳統農作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農產品種植經驗,但是,他們所掌握的這些經驗在有機農作中并不完全適用。所以,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要注重強化科技攻關,將高層次的科研成果高效地轉移到廣大的農村地區,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有機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降低病蟲害對作物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
3 農藥帶來的嚴重危害
3.1 對人體的危害
農藥對人類的傷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大的。在噴灑農藥的過程中,種植者長期與農藥接觸,其產生的飛沫會對人的呼吸道和黏膜組織產生嚴重的影響。同時,由于使用不當,如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傷害。如果按照農藥對人體的損傷危害來看,屬于慢性損傷,它主要表現為農藥廠的工作人員和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農藥噴灑產生的飛沫會直接導致這些人群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吸入大量的農藥,從而引起身體的損害[3]。
3.2 對生物種群平衡的危害
農藥對作物和害蟲的控制,可以在短期內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長時間地使用農藥來防治作物上的病蟲害,那么就會造成病蟲害對農藥的抗藥性,比如第一次施用時的效果是顯著的,但是如果重復多次施用,就會造成施藥后的防治措施效果不佳。人們通常會以為這是農藥用量不足造成的,從而通過提高農藥的品質,來提高對作物的病蟲控制效果。這樣的濫用,不僅會殺死有害生物,還會殺死有益生物。這將會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某些植物表層殘留的殺蟲劑,會引起動物食用殺蟲劑后,經食物鏈傳遞進入人類,對人類產生傷害[4]。
3.3 對生態的危害
在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前提下,所有生物彼此之間生存的條件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建立在自然調節條件下的,它通過對生物密度控制的調節,來實現生態平衡的目的。而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消滅了有害生物的同時,也消滅了有益生物。在作物生長的環境中,盡管有益菌并沒有被徹底滅絕,但是由于它們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使得它們在生長和繁殖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農藥污染能夠通過水、氣、土等多種媒介擴散,給正常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危害。
4 有機農業理念下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策略
4.1 規模化種植農作物,營造專業防病蟲害環境
目前,大多數有機農業的概念都被引入到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科學化種植田中,但是很少在家庭種植地區中使用,因此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推廣和普及。為了讓有機農業的理念能夠得到更好的普及,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主動地改變自己的思想,在傳統的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將有機農業的概念引入進來,采用一種科學化的種植推廣方法,提高人們對有機農業理念的應用能力,推動傳統的家庭噴灑農藥的種植方式得到改變,朝著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的建設方向發展。其次,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預防和控制農作物病蟲害。
4.2 規劃農業基礎建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在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有機農業的概念。首先,作為城市和農村的政府,應根據本地的農業生產和發展狀況,對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統一的調整和規劃。其次,身為上級主管單位,在接收到下級城鄉政府關于農業產品生產統籌規劃計劃書后,要為農業制定專項補貼政策。同時,要加強地方監管,使專項款項能夠及時到達地方所需部門,避免權力被濫用,造成資金流失克扣等問題。最后,以不同的農業發展狀況為依據,對種植地的基礎設施展開統一的規劃和管理,為后續的生產經營打下良好的基礎[5]。
4.3 科學運用化學防治措施
在農藥的劑量方面,應該展開科學的配比實驗,讓農藥的劑量更加精確,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因為過量使用農藥或劑量不夠而引起的問題災難,從而給相關生產部門或人員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殺蟲劑是一種有效的化學防治手段,但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較少。首先,要對作物生長的環境進行消毒,然后,在選種過程中,要挑選出質量好,抗病性好,并且要有專門的人員,在播種完畢后,要對播種地進行實時監測,一旦出現病蟲害,就要及時采取對策,將危害降到最低。比如,用適當劑量的殺蟲劑噴灑。特別是,在春天和夏天的季節轉換的時候,農作物有可能會引起煙粉虱的蟲害問題。對于這種蟲害,可以使用遠程操控的方式,使用高壓水炮進行噴霧,從而避免單一的人工噴霧,造成噴霧劑量不均勻,從而導致農藥超標。其次,盡量少使用生物或植物類殺蟲劑,多采用化學防治方法,以防止農藥使用過度,對環境造成污染[6]。
4.4 推廣非化學化的防治措施
應加大力度發展對農作物的綠色健康的防治措施,通過現有的研究推廣非化學的防治手段和方式。所以,可以運用合理的耕作方式,使耕作方式更科學,使耕作方式更具科學性,使環境更具生態性,從而改善當前土地的病態發展狀況。比如,在對大豆疫霉菌根腐病進行防控的過程中,由于大豆都是區域化多年單一栽培的耕作方式,導致了部分地區的土地貧瘠,以及過度開采。如果是用化學藥劑來控制,那就不可能了。在此基礎上,如果從單季耕作改為多季輪作,并在該區引進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可有效緩解該地區的病蟲害問題[7]。
4.5 免疫誘控
植物免疫誘導劑,又稱植物疫苗,是一種“環境友好”的新型殺蟲劑,它能顯著地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且不會對人和動物造成任何傷害,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殺蟲劑。免疫誘控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外部對植物進行刺激,從而促進植物自身免疫系統的完善,提高自身的防御力,類似于人體接種疫苗,該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其他農藥的用量。
4.6 提升農作物種苗抗性
在有機耕作階段,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對作物幼苗的抗性,以防止作物遭受病蟲害。第一,培育對病害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品種。采用嫁接育種或人工選擇育種的方式,培育具有較強抗性的種苗,這樣種植出來的作物,病蟲害發生少,同時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第二是加強水資源和肥料的管理。如果管理粗放,沒有足夠的水肥,作物的抗病性不強,而且,在低洼的田塊中,或是施用帶菌的土雜肥等,都會提高發病率。所以,要確保施肥的合理性,對鉀、磷、氮肥進行科學的配比,以有機肥為主,適當使用含硅酸鉀肥料。在種植的前期,要施足底肥,在中后期,要根據天氣及種苗的生長情況,進行合理的施肥,選擇高壟栽培的方式,合理地確定種植密度,并做好田間排水工作。第三,利用植物誘導,提高植物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抵抗力[8-9]。
4.7 對種植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目前,我國正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所以已形成了規模化、專業化的栽培模式,這就對栽培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有機農產品的種植人員并沒有真正地掌握專業的種植技術,因此,要加強對農產品種植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有關技術人員可適時組織本區域內的種植戶參加培訓班,掌握更多更專業的種植業技術。除此之外,技術人員還能夠到種植區域,對種植情況展開調查,及時發現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與種植人員展開交流,對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后,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并羅列出急需解決的問題。技術人員還可以向種植人員發放防治病蟲害的宣傳手冊,強化對種植人員的指導,讓他們知道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有關措施,從而提高種植人員的農業生產技術[10-11]。
5 結語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它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必須對防治病蟲害的方法進行持續的創新,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可以有效地發揮資源的效用,并大力推廣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方法,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要保證農作物的品質,從而大力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 周建軍.有機農業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2):208-210.
[2] 師全玉.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原則與方法研究[J].農家參謀,2021(23):49-50.
[3] 孫慧珠.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原則與方法淺析[J].南方農業,2021(23):76-77.
[4] 顏耀東.有機農業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7):45-46.
[5] 劉晗.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12):76-77.
[6] 國曉娟.探究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方法[J].農家參謀,2019(7):69.
[7] 陳慧娟.新時期有機農業蔬菜的種植技術探究[J].農家科技:中旬刊,2019(7):153.
[8] 黃玉諾.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169-170.
[9] 王俊仙.基于有機農業種植技術方法和措施分析[J].種子科技,2019,37(11):14-15.
[10] 劉安,廖紅燕.有機農業理念背景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12):22-23.
[11] 黃太生.探究綠色植保理念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家參謀,2020(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