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曉 李義 于凱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林業工程的建設速度也隨之不斷加快。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綠化工程對于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林木種苗培育工作,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開展。目前,我國在森林資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進步空間,本文將結合實際詳細探討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價值以及相關應用,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林業工程
林木資源在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自然循環的關鍵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提高,林業工程應運而生。林木種植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能夠引領我國的產業升級,并有效降低熱島效應。因此,在推廣林業種苗培育技術的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充分考慮本地的自然條件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綠化方案。
1 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價值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人口大國,但是人均綠化面積卻很少。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為子孫后代爭取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培養人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建設更多的林業工程。林業工程建設中包含苗木培育,培育優質苗木對于林業工程建設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也是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為各地區地域條件、氣候環境和水文條件各不相同,所以樹苗性質、種類也有明顯差異。因此林業工程建設中培育種苗,務必要了解林木種苗的價值。林業工程建設和當地生態系統關聯密切,因此應重視林業生態系統建設,這也是培育優質苗木的必要條件,進而確保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此外,開展林業工程建設期間栽種培育高品質種苗,也可以增強當地生態系統建設的實際價值。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是當前林業工程建設中廣泛應用的技術手段之一。滿足了林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求。種苗作為工程建設的物質基礎,對項目質量有著決定性影響,是生態系統建設的關鍵。林業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先進林木培育技術的優勢,提高種苗的培育質量,能為林木的健康生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1]。
2 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相關應用
2.1 科學選擇林木種苗
夏津縣位于我國東部地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日間光照強度較高,降雨量偏少,且蒸發速度快。種植戶需要根據本地自然條件來科學選擇林木種苗,例如,杉木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是建筑、家具的主要原材料。山東省是我國杉木的主產區之一,由于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為該種樹木的種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與養分。通常情況下,年齡為15~30歲的健康母杉樹能結更多的果實,種子品質最佳。采種的杉樹有著高度大、直徑粗、樹枝細、樹葉密、樹干筆直、樹冠狹小、樹皮不厚、健康無病等要求。采種時間節點一般在每年的10~11月份,這時杉木果實接近完全成熟,符合采摘標準。種植戶在實際采種過程中,首先要判斷果實的成熟度,最科學可行的方法就是將采摘的果實放入清水中,如果浮出水面就代表果實已經成熟。其次,在采種林木的樹冠上采摘健康無蟲害、顏色接近黃色的果球,在陽光下進行暴曬,待果球干燥后將種子取下來;然后將顆粒飽滿、外觀完好無損的種子全部挑選出來并將其放置在陰涼處,避免種子出現油化而造成經濟損失。最后,將挑選后的全部種子放入密封容器中貯存,放置到陰涼處以備之后播種。種植戶在挑選林木種苗時,應仔細挑選適宜栽培的品種,種植優質的樹種能夠最大化提升產量,促進經濟效益。選擇的苗木至少要一年生,其整體高度不低于30 cm,且地面直徑在0.5 cm以上。林木種苗應選擇根系發達,且頂部芽飽滿,結構和諧對稱,整身直挺不下彎,確保其整體高度木質化,以便于林木幼苗茁壯成長。被選擇的林木應符合政府相關部門的檢疫標準,以此來降低病蟲害風險,從而降低種植栽培成本[2]。
2.2 采集并儲存林木種子
第一,要想最大程度上提升林木種苗的培育效果,就需要種植人員對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合理應用。在采集種子過程中,需要在種植科學選擇母樹的基礎上,還應使用專業技術來把關種子的質量,綜合分析林木的生長情況、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等基本數據,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種子采集方案。
第二,如果育苗場地較小,并且不適合大規模育苗的情況下,種植人員應選擇優質的母樹進行種子采集工作。在上述工作完成后,需要充分考慮種子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加工方式,為后續的育苗工作打下基礎。
第三,林木品種不同,因此特性也不盡相同,種植戶應根據其屬性來選擇科學的儲藏方式。目前,干藏法以及濕藏法是最為常見的種子儲藏方法。在進行種子儲藏工作過程中,如果種子的含水量較高,無法滿足儲存標準,就需要對其進行干燥處理。在干燥后含水量滿足標準后再儲存,需要注意預防害蟲以及潮濕問題,最大程度上保障林木種子的品質。
2.3 合理選擇種植地
育苗基地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林業工程建設所能取得的經濟收益。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林木種苗的培育質量,政府相關部門應在水源充足、地勢平坦的地區挑選種苗培育基地,以此來壓縮培育成本,最大程度上提升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林木幼苗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是溫暖潮濕氣候,所以種植戶在栽培時應將溫度控制在15~23℃,避免因溫度不適應造成的生長發育遲緩。種植土地的土壤以酸性為主,保證土質疏松縫隙空間充足以及土壤層數多,且種植區域周圍方便排水,內含有益于林木幼苗生長發育的腐殖質。種植地點選在地勢平緩的平原或高地,選擇在山上背光陰涼或半陰半陽之處種植也可以。總的來講,山體中上區域比山頂區域更加適合林木幼苗生長發育。
苗圃地不能選在地勢低洼的干旱地帶,這樣不利于排水、避風。種植地點應盡可能交通便利,方便之后運輸木材,速戰速決,避免因運輸周期過長而導致杉木缺少水分,影響其品質。在確定種植區域后要進行整地操作以及后續施加肥料,清除干凈該區域內影響杉樹生長汲取養分的雜草,并且在周圍適當保留一部分闊葉類樹木,以保持該區域內的生態平衡。使用農用機械進行碎土工作,在碎土完成后均勻施加復合肥料,噴灑密度為1.5 t/100 m2,這樣做可以優化土壤結構以及為林木幼苗生長補充必要養分。在制作苗床過程中,要求其高度25~30 cm、寬度100~120 cm、步行道路寬度為40~50 cm。種植戶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將5520 kg/100 m2的石灰粉與5520 kg/100 m2的火燒土混合在一起均勻投入苗床上,使得土壤能夠將其充分吸收,起到殺菌消毒并改善耕地土質環境的作用[3]。
2.4 林木種苗育苗以及種植技術
通常情況下,育苗方式直接決定了林木幼苗培育工作的效果。現如今,我國常見的種苗培育方式主要分為以下2種:播種育苗以及無性繁殖育苗。
第一,播種育苗。該技術屬于傳統種苗培育技術,在應用中容易受到各項因素的影響,導致林木幼苗無法正常生長發育,最終影響經濟效益。在正式進行林木種苗育苗之前,種植人員在處理種子時務必要嚴格遵守標準,確保其正常生長發育,避免因生理性差異而導致林木種苗出現質量問題。播種育苗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的優勢,對于我國的林業工程建設起到了正面作用。
第二,無性繁殖育苗。這項技術的應用時間較短,屬于一種新型種苗培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分為單性繁殖、營養繁殖以及細胞組織繁殖等。當前,在地上部分分莖處使用扦插、嫁接及壓條等無性繁殖育苗技術,不僅可以起到快速獲得相似遺傳性苗木的作用,還能夠有效提高林業工程建設效果。
對于林木種苗的種植工作而言,需要選擇最合適的種植技術。杉木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育苗處理,將挑選好的種子用四十五攝氏度的溫水浸泡24 h后撈出放置在向陽處晾曬干,并用0.4%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浸泡0.5 h,再用濕布條封蓋1 h,種植人員之后即可進行播種工作。杉木種子的最佳播種時間節點為每年的2~3月份,大多采用按條播種的形式,每條溝寬3 cm、深1 cm、間距20 cm,用壟機挖出條溝后再播種。在播種工作完成后在溝里覆蓋一層碎化后的土壤,再把細草蓋在苗床上,既能起到防止水分流失的作用,還能避免幼苗被鳥類啃食。在進行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務必要重視林木幼苗栽培技術,充分考慮影響其生長的因素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案,避免因種植方式不當而導致林木大量死亡,給種植戶帶來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在幼苗栽培過程中,施工人員應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管理,通過養護手法來建立起系統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落實林木種苗養護管理規定,切忌過于注重形式主義,通過上述一系列精細化操作,林木種苗的成活率得到了強有力保障,促進了林業工程合理性的提升。相較于其他工作,林木移栽對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充分了解繁雜多樣的植被類型的種植技術,并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栽培,工作人員在種苗栽培過程中務必要嚴格遵循相關種植規范,對各個環節了如指掌,以此提高園林綠化種植的成活率。在進行林木栽植之前,需要進行整地,同時準備好需要的工具。首先,工作人員需要剪除殘枝和弱枝,以此來鎖定其中的水分,確保其體內的動態平衡。之后在樹枝截口處涂蠟,也可以選擇使用保鮮膜將其包住,避免被病菌感染而導致林木死亡。其次,挑選出成活率不高的林木,將其浸潤到生根粉溶液之中,促進弱苗成活率的提升。最后,在確定好行間距之后進行挖穴工作,穴深根據種植林木根系大小進行適當調整。在挖穴之前,需要分開放置表層土以及下層土[4]。
2.5 養護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在選擇栽培地點時,要盡量選擇氣候溫潤潮濕、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區域,之后進行清理和整地工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合在春季開展林業工程種植工作,當然也有少部分地區適合在秋天或雨季,以此來保證其成活率。在林木種苗栽培過程中,在樹種選擇上務必要慎重。只有將林木與其他綠色植被進行合理搭配,才能最大化呈現生態綠化工程的效果,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提供助力。在養護管理過程中,主要可分為以下3個環節:第一,施肥管理。對于生命力頑強的林木品種,超過3年時間即可考慮逐步減少施肥,成熟期的林木可以通過發達的根系汲取土壤中的養分,以此來維持正常的生長,但是如果林木沒有長成,仍處于幼苗階段,工作人員務必要做好水肥管理,根據土壤的濕度來制定施肥澆水計劃,確保林木幼苗能夠茁壯成長。第二,樹形養護。林業工程不僅能夠起到增加城市綠化率的作用,還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舉兩得。因此,相關人員要在林木生長過程中進行樹形養護。通常情況下,對于養護管理綠化林木樹形而言,應嚴格遵循“稀疏合理、層次分明、樹形挺拔”的原則,通過人工修剪林木使其變為圓形、方形和扇形等,“綠化”與“美化”二者并重。第三,病蟲害的防治。在種植過程中,綠化植物的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根腐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包括木虱、天牛、介殼蟲、潛葉蛾、金龜子等。若對病蟲害的處理不夠及時,則會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綠化植物日常養護過程中,種植人員務必要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
2.6 加強專業化建設
為了順利開展林業工程管理工作,有必要提升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各地林業部門需要組建一支作風優良、業務能力過硬的林業工程管理小組,還可以定期舉辦講座,促進學員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加強對相關人員責任意識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力度,以此訓練出具備高素養與專業水平的林業工程管理隊伍。第一,在管理人員正式履行職責之前,為了使其能夠勝任自身的工作,崗前培訓不可或缺,確保在上崗后熟練經營。政府部門還要對其進行觀念教育。第二,提升其業務能力。通常情況下,林業職工負責管護林區的工作,上級部門應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并且設立專項資金,促進管理人員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三,組織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教學,在上課過程中夯實理論基礎,提高工作準確性以及效率,確保林業工程管理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在我國信息化技術不斷創新的背景下,林業工程管理工作也獲益頗多。通過對先進信息化技術的合理應用,這項工作變得更加輕松。在采購專業設備、引進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管理效果實現了大的改變,管理模式也得到了升級,“科技興林”這一目標正在逐步實現。在選擇林木種苗過程中,應先制定詳細、具體的采購預案,并且注重林木培育質量,最大程度上激發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5]。
3 結論
目前,我國的林木種苗培育技術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種植戶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科學選擇種植方式,最大程度上提升經濟效益。除此之外,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林木種苗培育體系,向種植人員提供專業培訓服務。但是,林業工程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對此,相關單位應以科學為基本依據,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改變現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文珍.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應用及管理措施[J].林業勘查設計,2023,52(4):5-8.
[2] 梁峰.林業工程建設中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應用分析[J].河北農機,2023(7):151-153.
[3] 陳麗英,劉明景.林業工程建設中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探析[J].河北農機,2023(3):61-63.
[4] 劉東輝.林業工程建設中的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2,54(3):87-89.
[5] 尹松鵑.淺談林業工程建設中林木種苗培育技術[J].河南農業,202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