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琦 艾 爽 楊沛然 鹿洪秀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山東濟南 250014
氣血虧虛型便秘是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常因術前禁食水,術中刺激,術后活動障礙,緊張焦慮,使用麻醉及鎮痛藥物原因引發,以腸道的蠕動變慢,排便困難或費力、排便頻率減少及糞便量少且干硬為主要表現[1-2]。目前西醫治療術后便秘常使用胃管進行胃腸減壓、口服緩瀉劑、禁食水等方法,而西醫治療措施常常會影響正常的胃腸道功能。因此,在治療術后便秘方面搜尋其他治療方法變得十分重要[3]。穴位貼敷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將針灸療法與中藥療法相結合,選取適當藥物在相關腧穴進行貼敷,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氣血,鼓動全身經氣運行,使患者腸道功能紊亂得到糾正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術后便秘的發生[4-5]。因此,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使用穴位貼敷治療術后氣血虧虛型便秘的腧穴與中藥進行統計分析,探討應用規律,以期提高貼敷效果。
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自建庫至2023年3 月的相關文獻,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法,中文數據庫以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為例,檢索式為[“穴位貼敷”(常用字段:智能)OR “穴位敷貼”(常用字段:智能)OR “穴位敷藥”(常用字段:智能)OR “穴位貼”(常用字段:智能)]AND[“術后”(常用字段:智能)]AND[“便秘”(常用字段:智能)OR “大便不通”(常用字段:智能)OR “便閉”(常用字段:智能)]。
①文獻以病例對照研究為主,包括臨床驗案、護理文獻等;②具有明確的術后便秘癥狀診斷或描述;③有明確的療效判定標準;④治療措施以穴位貼敷主,或配合穴位按摩、針刺治療、術前及術后用藥等;⑤腧穴處方與中藥處方詳細完整。
①綜述、系統評價、機制研究、會議論文、動物實驗、臨床心得及不具代表性的個案報道;②診斷不明確或術后便秘非主要癥狀;③數據庫中重復發表的文獻;④穴位貼敷非主要治療措施或無效的研究。
將文獻中納入的穴位及中藥的名稱錄入Excel中,按照《腧穴名稱與定位》[6](GB/T12346-2006)、《中藥學》[7]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8]對腧穴與中藥名稱進行規范,如將“肺腧”規范為“肺俞”、“元胡”規范為“延胡索”等。數據處理采取雙人交叉操作的方法,確保腧穴與中藥處方準確,嚴格納入。
將數據導入Excel 表格,采用古今醫案云平臺(V2.3.5)對腧穴進行頻次、歸經分析,對中藥進行頻次、性味及歸經分析;對腧穴處方與中藥處方進行聚類分析。
共檢索到597 篇穴位貼敷治療術后便秘的相關文獻,其中,中文相關文獻596 篇,英文相關文獻1篇。剔除重復文獻280 篇,通過閱讀文獻標題、摘要剔除189 篇,詳細閱讀全文,根據納入及排出標準,最終納入文獻75 篇,腧穴處方75 條,中藥處方73 條。見圖1。

圖1 檢索流程圖
2.2.1 腧穴及中藥頻次分析 20 個腧穴總應用頻次為195 次,其中應用頻次≥4 次的共有11 個腧穴。高頻用穴為神闕、天樞、足三里、中脘、氣海。70 味中藥總應用頻次為314 次,其中應用頻次≥4 次的共有18味中藥。高頻中藥為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當歸、冰片、木香。見表1~2。

表1 穴位貼敷治療術后便秘應用頻次≥4 次的腧穴

表2 穴位貼敷治療術后便秘應用頻次≥4 次的中藥
2.2.2 腧穴歸經及中藥性味、歸經分析 經統計可得出20 個腧穴共涉及7 條經脈,其頻次及構成比為任脈(98 次、50.26%)、足陽明胃經(69 次、35.38%)、為足太陽膀胱經(12 次、6.15%)、足太陰脾經(6 次、3.08%)、手少陽三焦經(5 次、3.08%)、足少陰腎經(4 次、2.05%)、督脈(1 次、0.50%)。對所選用的70 味中藥進行藥性、藥味、歸經分析,藥性以溫(107 次)為主,其他多為寒(100 次)、平(24 次);藥味以苦(226 次)為主,其他多為辛(158 次)、甘(73 次);歸經以脾經(211 次)為主,其他為胃經(148 次)、大腸經(136 次)、肝經(135次)、心包經(53 次)。
2.2.3 腧穴聚類分析 對應用頻次≥4 的腧穴及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得到腧穴聚類樹狀圖,可將腧穴分為5 類,一:神闕;二:天樞;三:足三里、中脘;四:氣海、關元;五:上巨虛、支溝、大橫、大腸俞、小腸腧。見圖2;可將中藥分為4 類,一:大黃;二:枳實、芒硝;三:厚樸、當歸;四:冰片、木香、黃柏、檳榔、枳殼、吳茱萸、蒼術、黃芪、肉蓯蓉、桃仁、紅花、白術、生地黃。見圖3。

圖2 穴位貼敷治療術后便秘的腧穴聚類分析圖

圖3 穴位貼敷治療術后便秘的中藥聚類分析圖
由于術前禁食水,加之術后元氣大傷導致脾胃虛損,無力化生氣血。氣虛則推動無力,糟粕內停,血虛津虧則無法濡潤腸道,燥屎內結,二者結合共同致病,導致便秘[9-11]。腹部穴位由于皮膚組織薄,淺層有腹壁臍周靜脈網,使藥物能被極快吸收,藥效更能充分發揮作用[12]。神闕、天樞、足三里、中脘、氣海均具有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導滯下行的作用,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穴位相伍可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癥[13-15]。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而腧穴可將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以運行氣血,濡養全身。現代醫學認為,對腹部穴位施加刺激可增加腹肌和腸道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強肌肉的張力,改善淋巴系統功能,明顯加快胃腸的蠕動,可有效改善便秘[16]。《靈樞·五變》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而便秘病位在大腸,與脾胃密切相關。通過對腧穴刺激達到調理脾胃、宣暢氣機,導氣下行的作用,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提升氣血運行的效率。神闕、中脘、氣海皆屬任脈,任脈可引動元氣,扶助陰陽平衡,恢復臟腑功能,及時蕩滌糟粕,緩解便秘[17]。陽明經多氣、多血,天樞、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二者協同可調暢一身氣機,運行氣血,有效改善氣血虧虛[18-19]。因此,采用局部取穴輔以遠端取穴的選穴原則,以調暢氣血,改善胃腸道功能,治療便秘。
通過對中藥處方的分析處理,藥物的選取主要以大承氣湯加減而來。大承氣湯具有破積化瘀、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等作用。藥理研究表明,大承氣湯能明顯增加腸血流量,改善腸管血運狀態,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促進腸道蠕動,起到緩解便秘的作用[20-21]。多數患者術后出現脾胃功能減弱,氣血虧虛導致腑氣不通大便秘結,處方中溫性藥物如厚樸、當歸等,重在補益氣血,調理脾胃,寒性藥物主要以大黃、枳實、芒硝為主,其性苦寒沉降,有蕩滌腸腑,泄熱通行之功。大黃瀉下通便,涼血解毒;芒硝軟堅潤燥,峻下熱結;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有研究表明,大黃中含有的大黃素能夠促進結腸黏膜的水分泌,加快排泄。厚樸中的厚樸酚能夠通過松弛胃腸道平滑肌來改善胃排空和腸推進功能[22-23]。《素問·厥論篇》曰:“太陰之厥,則腹滿臏脹,后不利。”歸于脾經的中藥能夠補氣潤腸,健脾升陽,起到溫煦腸道,加快腸道傳導的作用。大承氣湯能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輕腸梗阻,寒性瀉下藥配伍行氣消滯藥,使胃腸氣機通暢,以達到蕩滌臟腑,改善便秘的功效[24-25]。
通過對75 條處方分析,神闕、天樞、足三里、中脘、氣海為最常用的5 個腧穴,歸經以任脈、足陽明胃經為主,神闕穴治療術后便秘認可度最高。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當歸為最常用的五味中藥,四氣五味以溫苦為主,多歸于脾胃經,中藥選用以大承氣湯組方為主,可為臨床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例如納入的文獻數量較少,部分文獻質量較低,未對穴位貼敷所涉及的中藥劑量、黏合劑、貼敷時長等因素進行統計等,而這些因素也會對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討論。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