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佳麗 楊科金 黃 穎 謝文文
1.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重癥監護室,浙江寧波 315010;2.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科,浙江寧波 315010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胸痛。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冠心病患者是失眠的高發人群,失眠發生率可高達30%[1]。研究表明,長期失眠對冠心病患者情緒、免疫力等均有明顯影響,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2]?;诖?,通過有效的方案對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負性情緒、減少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義[3]。常規護理多側重健康宣教等方式來提高失眠患者對睡眠質量的認知及重視,效果并不理想。系統化失眠方案結合失眠的原因從多個角度進行干預,理論上可取得更滿意的效果,但其在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仍較為缺乏。本研究以100 例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為例,探討系統化失眠方案對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及心血管事件的影響。
選取2023 年2 月至6 月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本研究獲得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審2023 研第059RS 號-02),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至少有一支冠狀動脈血管狹窄>50%;②符合《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診斷標準;③年齡18~75 歲;④冠心病加拿大心血管學會分級為Ⅰ~Ⅲ級;⑤具備基本溝通與理解能力。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器質性疾病;②有安眠藥服用史;③伴其他可能影響睡眠的系統性疾??;④經系統化失眠方案干預后復發;⑤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發病史;⑥伴精神障礙或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系統組和常規組,每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1 常規組 實施常規干預:包括健康宣教、改善睡眠環境、合理運動與膳食、遵醫囑用藥、睡眠質量調查與評估等,尋找失眠原因,并建立專屬睡眠質量檔案。通過面對面溝通交流幫助患者掌握心絞痛誘因及處理方法,提高患者對失眠產生的負面影響認知,提高患者對干預的重視。
1.2.2 系統組 采取系統化失眠方案,內容包括:①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理性認識失眠并傾訴內心想法與壓力來源,客觀面對疾病和失眠等情況,并針對性疏導患者心理負擔與壓力,使患者心理放松,減輕心理壓力對情緒的刺激。糾正患者監護人及家屬對待患者的態度及錯誤行為,避免患者受到否定、批評、呵斥及嘲諷,通過正面的肯定與支持來消除患者心理壓力。②日間活動。增加患者的日間娛樂活動,如朋友探望、陪護人聊天、病友下棋、讀書看報等,既可讓患者在白天消耗掉精力,為晚間的沉睡創造條件,也可提高患者的社會支持與情感體驗,改善其心理狀態。同時日間的娛樂活動可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患者陷入負性情緒。③放松療法。每日2 次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維持平穩呼吸,想象身處幽靜的森林及清風吹拂、小溪流淌、蝴蝶翩飛等景象,使患者身體得到放松。結合患者喜好播放輕音樂,緩解精神緊張,幫助患者入睡。每日睡前采用泡腳、按摩等方式松弛神經,改善睡眠質量。④個案干預。每隔30 min 巡視病房1 次,巡視時做到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避免影響患者。
1.3.1 負性情緒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scale,HAMA)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估患者負性情緒,HAMA、HAMD評分>18 分為陽性[5]。
1.3.2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估患者睡眠質量量表由19 個自評條目組成,共有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7 個維度。每個維度0~3 分,總分0~21 分,>7 分提示存在睡眠質量障礙[6]。
1.3.3 心血管事件 記錄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①心律失常:患者心率<60 次/min 或>100 次/min,或心電圖可見心臟傳導節律異常。②心力衰竭:心臟超聲檢查的射血分數<50%。③心肌梗死:經心電圖檢查可見幾個導聯ST 段持續抬高及T 波倒置。④再發心絞痛:出現發作性胸痛或胸悶不適等癥狀,心電圖以R波為主的導聯上出現一過性S-T 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壓低(≥0.05 mV),可出現T 波低平或倒置。計算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HAMA、HAMD 評分,PSQI 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AMA、HAMD 評分,PSQI 總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系統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HAMA、HAMD 評分,PSQI 總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HAMA、HAMD 評分,PSQI 總分比較(分,)
注t1、P1 值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干預后比較。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系統組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比較[例(%)]
冠心病通常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患者在長期疼痛、不適的影響下,易出現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同時患者正常生活與睡眠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失眠情況長時間得不到改善,不僅不利于疾病預后,同時還可能誘發心血管事件,對患者安全造成威脅[7-8]。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系統化失眠方案后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的HAMA、HAMD 評分下降幅度均更大,這一結果提示系統化失眠方案在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方面有更大優勢。分析原因,系統化失眠方案更有效地利用了社會支持對患者情緒的影響,改善了患者的情感體驗,獲得了來自親人及朋友的支持,同時通過病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患者院內社交,轉移了患者注意力,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環境、家庭、社會因素對患者造成的壓力,疏導心理壓力,最終緩解焦慮、抑郁情緒[9-10]。此外,系統化失眠方案對患者進行了從身到心的照顧,調整身體機能,改善主觀體驗,促進患者身心的正向轉變,進而改善負性情緒[11-12]。另外,經干預后系統組患者PSQI 總分降低更明顯,這一結果提示系統化失眠方案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方面展現出更大優勢。系統化失眠方案除健康宣教外,還通過對病房、患者心理、情感體驗等多方面的干預來提高睡眠質量,包括打造靜謐的病房環境為患者創造更好的安睡條件,通過消除患者心理負擔、發泄心理壓力等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改善負面情緒,通過穴位按摩、音樂放松療法等轉移患者注意力,進而在輕松的心理狀態下入睡,使得睡眠質量獲得大幅提高[13-15]。
本研究中,系統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為6.00%,低于常規組的20.00%,提示系統化失眠方案可減少心血管事件,改善預后情況。分析原因,失眠會刺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應激反應,造成免疫功能與記憶力下降,也不利于血壓、心功能等的穩態[16-17]。此外,長時間失眠會加重患者機體應激,刺激機體分泌更多的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心跳與呼吸加快等,誘發心律失常等[18-19]。專家認為,失眠會激活交感神經,引起內分泌代謝障礙、炎癥反應等,使硬化的血管管腔變狹窄,血流被阻塞或中斷,使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大,增加心肌梗死風險[20-24]。系統化失眠方案能更有效促進睡眠質量的提高,可使患者獲得更充分的休息,減輕機體應激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力,進而調節機體內環境,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降低小肺循環阻力及動脈高壓,心肌供血得到較好恢復,機體氧氣供應更足,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患者臨床癥狀,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因此較常規組明顯降低[25-27]。本研究采用PSQI 量表評估患者睡眠質量,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為本研究不足之處,有待后續完善。未來還需要更客觀、全面的睡眠與血壓評價手段,如多導睡眠記錄儀聯合24 h 動態血壓監測等,能更有效地反映睡眠質量及血壓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全面地分析系統性失眠干預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系統化失眠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睡眠質量,并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