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伴兒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老師,我們家孩子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怎么辦?”的確,有人監督便好好學習,無人管控便放任自流是很多孩子在學習中的常見表現,即使家長使出了渾身解數,也難以改變。這是因為孩子學習缺乏內驅力,而家長也并沒有重視內驅力的培養,甚至采用錯誤的方式打擊孩子的內驅力。
具有內驅力的孩子往往愛學習并能主動學習,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大腦會開啟“應戰機制”,這種機制會讓他們迎難而上,愿意去戰勝困難、解決問題。而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則會在學習中表現出消極被動、態度懈怠,遇到困難他們的大腦會選擇優先啟動“應付模式”,不是作業亂寫一氣,就是遇到難題“舉手投降”,經常將“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掛在嘴邊。
在教學中我發現,具備學習內驅力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走得更遠、更穩、更快。可以說,想讓孩子在漫長的學習路上一直領跑,內驅力的培養必不可少。
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我發現大部分家長不僅沒有對內驅力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通過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不斷打擊孩子的內驅力。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首先讓參與實驗的學生完成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結果表明,孩子的積極性并沒有太大差異。接著,德西將孩子們分為兩組,第一組學生每完成一道題就能得到一美元的獎勵,而另一組則沒有獎勵。通過實驗,德西驚訝地發現,得到獎勵的學生一開始十分努力,但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反倒是沒有獎勵的學生,從始至終對學習興趣盎然。從中可知,學習本身就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成就感和趣味性,如果多加一層獎勵,將學習與獎勵掛鉤,最終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在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計算方面表現出優于他人的天賦,他比同齡的同學算得更快更準,被大家稱為“計算小神童”。這個學生的家長深知計算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為了讓孩子能夠發揮優勢乘勝追擊,家長給孩子增大了課業量,還讓他額外練習高年級的計算題。為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家長提出:“每完成一張計算小篇,如果正確率達到100%,就能得到10元錢的獎勵。”然而時間久了,原本對計算極有興趣的孩子,面對計算題開始“雙眼無神”,沒有獎勵甚至不愿意做計算題。這個事例讓人惋惜的同時,也為老師和家長敲響了警鐘——在教育問題上,千萬不能過度依賴外驅力,因為這會慢慢腐蝕孩子的學習主動性,一旦失去外驅力,可能導致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喪失學習動力。
有一句話說得好:“雞蛋由外破殼是創傷,由內破殼是生命。”孩子的教育與成長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家長揮著鞭子驅動孩子前行不可行,一味幫扶拖拽也不可取。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體會到學習的魅力與意義,加強自我管理與約束,自覺且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能始終陪伴孩子左右,尤其是在學習這件事上,要想讓孩子學習之路走得更遠,需要讓其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具備了學習的內驅力,才能真正為自己負責,并將人生把控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