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軍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是很多家長在育兒路上的困惑,也是老師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孩子自覺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孩子在學習時無精打采,在家長的約束與管教下才能夠提起精神,一旦脫離了家長或老師的“管控”,往往會磨蹭、拖延甚至玩心大發,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究其原因,是由于孩子缺乏內驅力。何為內驅力?顧名思義,就是內部驅動力,內驅力強的孩子即使沒有外界的管束與外在獎勵的“誘惑”,也能夠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并從學習中收獲自信與成就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是一條終身之路,“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方式看似有效,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需要明白,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通過約束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學習知識,而是要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引導他們在人生路上學會管理自己,擁有對自己負責的意識。為什么有些孩子無法從“被迫學習”過渡到“主動學習”?或許他們缺少的就是學習內驅力。
在不少學生看來,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比起快樂自由地玩耍,學習顯得格外“苦不堪言”,因此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讓家長頭疼不已。在教育流行“內卷”的時代,很多家長認為,多玩一分鐘就會比別人少學一分鐘,而少學一分鐘就有了落后一小步的可能。因此在督促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都保持著高度緊張。為了督促孩子學習,讓孩子盡可能地多學一點,不少家長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為常見的便是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例如:多背一小時英語單詞,可以多看半小時動畫片;考雙百可以得到一件想要的禮物;如果不能在周六晚上完成作業,就取消周日的外出游玩計劃……這些獎懲制度在短期內會有一定效果,孩子為了得到獎勵、規避懲罰,能夠按部就班地學習,但是長此以往,卻會破壞孩子“內驅力”生成的可能,導致孩子在學習中存在功利心理,且迫切要求短期見成效。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只要孩子能認真學習,無論是內驅力還是外驅力都無所謂。實際上,兩者在孩子身上的效果卻是天差地別。作為老師,我聽過這樣的故事:有的孩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很優秀,可是一到大學就開始松懈,沉迷游戲、荒廢學業、屢屢逃課等情況頻頻發生,曾經的“天之驕子”一下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大學生活只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其實,這種落差出現的原因就是內驅力不足,而外驅力過強。當外驅力過強時,孩子體會到的并不是學習的快樂,而是對于獎勵的喜悅和對于懲罰的抗拒,只要這種外力消失了,孩子便會頃刻間喪失學習的動力與目標,學習效率大打折扣,甚至放棄學習。
在低年級階段,外驅力有一定的效果,家長的陪伴與嚴格管教能夠督促孩子學習,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家長需要降低外驅力對孩子的影響,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學習回歸本質,引導孩子逐漸發覺學習的意義與樂趣,從而使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內驅力。
當前,學習成績的好壞備受家長的重視,不少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會為孩子布置很多額外作業,還有部分家長甚至以小時為單位,對孩子的校外時間進行嚴格管控。一位家長給我展示了他給孩子設計的周末時間表,從早晨7點起床到晚上10點睡覺,每一個小時都有著嚴謹、精細的安排,真可謂是事無巨細、煞費苦心。然而,在從教生涯中我卻發現了一個現象——家長越是盯得緊、管得嚴,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就越放松,部分孩子甚至連最基本的班規班紀都不遵守,這是因為家長的過度管控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管理的機會,造成孩子自控能力低下。
自控力是內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驅力得以形成的先決條件。自控力是指我們對外界誘惑與自身行為的一種控制,在孩子的成人成才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想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長要在學習與生活中讓孩子產生自主感,擁有一些自主選擇權,讓孩子可以自主決定一些事情,且需要對一些事情負責,這也是激發內驅力的必要條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認為,孩子需要發展自主感,如果忽視對自主感的培養,孩子就會否定自我價值,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因此,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家長要避免過度干涉和過多管控,要給孩子留下一定的自主空間。
例如:家長可以和孩子規劃周末安排,要和孩子一起探討、共同決定,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意見與感受,讓孩子參與自己的時間規劃,提高孩子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尤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對孩子的管控權要逐漸降低,引導孩子逐步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在沒有家長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讓學習和生活有條不紊。
學習是學生生活中的大事,但很少有學生想過學習是為了什么。面對這個問題,家長們可能會說:“學習是為了考上一個好初中,考上一個好高中,考上一個好大學,再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呢?這種過于具象化與功利性的目標很可能導致孩子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突然產生迷茫與困惑——學習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針對這個問題,埃隆·馬斯克的回答是:“對我來說,我要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盡我所能使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或許正是在這個目標的引領下,馬斯克才獲得了今日的成功。
教育從來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想要讓孩子擁有內驅力,在漫漫人生路上堅守自我,斗志昂揚地向前邁進,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擁有生活與學習的目標。比如,孩子想成為科學家,家長就要從小為其灌輸成為科學家需要具備的學識與基本條件,讓孩子明白想成為科學家要具備堅定的信念與克服困難的勇氣。
我們養育孩子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培養只會學習的“空心人”。現在有些家長經常和孩子談論學習、考試、升學,很少和孩子談論“夢想”,但事實是只有擁有了人生理想,找尋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夠在內驅力的驅動下堅持終身學習,不斷充實自我、提升能力。
內驅力的培養很重要,它是孩子能夠揚帆遠航的必要條件。正確的教育從來不是亦步亦趨地管教與約束,而是讓孩子生長出翅膀,朝著自己樹立的人生目標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