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曉軍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張白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一切都從零開始。
當他們開始牙牙學語時,媽媽會為一聲含混不清的“媽媽”而激動萬分,夸贊:“寶寶真能干。”
當孩子蹣跚學步時,雖然搖搖晃晃走不穩,但是家長伸出大拇哥:“寶寶真行!”
當孩子嘴里嘟嚕出“弟子規,圣人訓”時,家長會親親他的臉頰:“寶寶真聰明!”
孩子在“真能干”“真行”“真聰明”的鼓勵下,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背誦《弟子規》《三字經》,學會了很多很多,越學越帶勁,從跟大人學,到主動向大人提問:“馬兒為什么有四條腿?”“天上的星星為什么不掉下來?”這個時候,孩子就像一臺動力強勁的知識吸納機,家長的贊美與鼓勵就是孩子學習的助推器。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孩子走進學校,這臺知識吸納機漸漸動力不足,從上課精力不集中,到作業潦草應付。特別是隨著年級升高,成績漸漸下降,從一二年級的“雙百”漸落至90 分、80 分、70 分,及至中考、高考,很多孩子的成績甚至“慘不忍睹”。這是為什么呢?孩子是變懶了還是變笨了?都不是,是孩子學習的自我驅動力逐漸衰退,甚至消失不見。
在心理學上,自我驅動力是指一個人內心推動自我行動、實現自我目標的能力。它包括兩個要素:一是有自己的目標;二是能自覺主動地向著目標前進。
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是天生的,是一個人成長的力量種子,它推動著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但就像種子發芽與生長需要陽光照耀、雨露滋潤一樣,自我驅動力也需要呵護與滋養——家長的夸贊與鼓勵,無疑就是孩子自我驅動力成長的雨露和陽光。
孩子牙牙學語時,每個家長都是睿智的,他們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都不吝惜贊美,真誠鼓勵。可惜的是,孩子一年級入學后,許多家長卻“風格突變”——滿眼都是孩子的錯誤與不足,再也看不到孩子的進步。
當孩子高舉99分的試卷滿懷希望得到家長的贊許時,看到的不是家長滿意的笑臉,而是滿臉的冰霜,聽到的不是“真行”“真聰明”的夸贊,而是厲聲的呵斥:“怎么搞得,才考了99分,這個字如此簡單,為什么寫錯?你看人家小明,得了一百分,你只知道玩,學習一點兒也不努力!”
孩子的笑沒了,孩子的心沉了。下一次孩子考了98 分,家長的臉更冷了:“你是豬腦子嗎?一點記性都沒有,真是笨極了!”剛破土的幼芽經受不住狂風暴雨的蹂躪,剛上學的孩子經受不住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呵斥與打擊。孩子學習的秧蔫了,努力的氣泄了——既然自己的努力無法得到肯定與夸贊,既然自己是“豬腦子”,努力還有什么用?于是,孩子自信心沒了,進取心丟了,凡事不再那么努力,自我驅動力的幼芽在家長的呵斥聲中漸漸枯萎了。
學習是一件很復雜的事,雖然小學生學習是“以課本為本”,但學習內容包羅萬象,一個人的智力再高,學習再努力,也不可能將所有知識都事無巨細地裝進腦子里,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判斷一個人學習是否優秀的標準,不在于他記住了多少知識,考了多高的分數,而在于他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自我驅動力是否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果把知識比作一頭牛,那么一個個知識點就是對牛不同程度的了解。孩子學習就如同認識這頭牛,不同年級對認識牛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只要掌握了牛的總體特征,能夠認識這頭牛就算學好了;對高年級的孩子來說,要隨著學習的深入了解關于這頭牛的更多知識。
考試是測查評估學習情況的手段,為了考查孩子的學習能力,或為了發現、甄別不同孩子的潛能,除了要求學生認識“牛”之外,還要對“牛”的了解進行考查,比如內部構造、實用價值等。對于考試,能考滿分固然優秀,但個別知識點沒記準、沒記住也很正常。家長關注孩子學習成績,應當看到99%的“大收成”,而不是盯著1%的“小瑕疵”,正如瑕不掩瑜,只要有進步就應該表揚。
渴望贊美是人類最普遍的需要,孩子尤其如此。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在對待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每位家長應像當年鼓勵孩子牙牙學語那樣,善于聚焦孩子的優點——用笑臉肯定孩子成功,用語言鼓勵孩子前行,用獎勵鞏固孩子自信,讓自我驅動力的種子在贊美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有個女孩是早產兒,身體非常瘦弱。上學后每次體育課跑步,她總是跑在最后,沮喪的她回家后常常跟媽媽抱怨。
幸運的是,女孩的媽媽是一位有著教育智慧的家長,她問孩子:“如果你努力,能跑過前面那個人嗎?”女孩點點頭。
“那下次你努力一點,跑過前面那個人就可以了。”媽媽說。
女孩做到了,每次跑步都盡最大努力,爭取跑過前面的“那個人”。
“不僅是跑步,學習也一樣,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媽媽說。于是,女孩不再關注自己是“第幾名”,而是只瞄準前面“那個人”,每次的目標都是努力超越“那個人”。就這樣,女孩跑步越來越快,學習越來越好,最后“跑”進了北大,“跑”到了美國哈佛,讀了碩,攻了博,榮獲哈佛大學“杰出工作獎”,還被選為哈佛教育學院學生會主席。這個女孩子叫朱成,出生于寧波,現在是哈佛大學教授。
有目標才會有動力,讓孩子確立合乎實際的恰當目標,是促進自我驅動力發展的前提,一個又一個目標的不斷實現,會堅定他們不斷超越自我的決心和信心,激發他們向更高目標邁進的斗志和勇氣。
什么樣的目標才算恰當?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提出過“最近發展區”理論:如果孩子當前的學習水平是5,通過努力后可以達到8,那么5—8 就是孩子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孩子通過一定努力可以達到的高度。家長和老師給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低于這個區間沒有挑戰性,孩子不感興趣;超出這個區間,孩子拼盡全力也做不到,就會放棄,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就像有些家長要求孩子“回回考雙百,次次考第一”一樣,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會使孩子“壓力山大”,甚至處于無限焦慮之中。
“努力嘗試跑過前面那個人”,這樣的目標不僅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以內,更是明確具體的,不會讓孩子擔心膽怯,只要“些許”努力便可達到。有了這樣的目標,孩子才會越戰越勇,通過自我驅動力的點滴累積,最終鑄就成功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