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寧 鄧艷華
有做家庭教育的老師說:優秀學生的成績都是孩子自學得到的。這話雖然偏頗了一些,但是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值得每位老師和家長深思。為什么同樣的班級、同樣的老師授課,孩子的考試成績卻大相徑庭?
影響孩子成長、成才的因素究竟有哪些?首先是先天的物質前提,孩子擁有靈活的頭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智商高”。其次是環境因素,包括家庭成長的小環境和時代賦予的大環境。而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其中包括:家長傾盡全力給孩子提供的優質正規的教育資源,以及為孩子打造適宜成長的家庭小環境,后者往往更為重要。
那么,家長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嗎?是靠管卡壓、看著逼著寫作業,還是徹底放手,順其自然?其實,正確的家庭教育不僅應該嚴慈相濟,而且應該能夠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驅力。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在上世紀初期就認識到,動機是決定人們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所謂動機,是個體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人的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會推動人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從而產生動機。從這個觀點出發,上世紀30 年代西方國家首先從企業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動機激勵理論。
我們在家庭教育指導中,會被反復問到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為啥必須嚴密看守才肯完成那點兒作業?一旦放松了管控,往往就恣意妄為。其實,這里的關鍵是孩子在學習認知上還沒有完全形成自我驅動力。學生為什么必須搞好學習?一為生存,二為發展,因為“不勞動者不得食”。家長可以允許孩子學業不優秀,但是不允許孩子不努力付出。同時,家長要運用正確的家庭教育理論,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無論學習優劣,他們純潔的內心都是向上、向善的。在家長從小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適時適當地放手、放心、放權。
在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心理需求理論的前提下,學者們通過深入研究,認為人類的需求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認知、審美、自我實現7 個遞進的層次。經過教育或訓練,如果人們形成了自己的理想目標,甚至到了高層次的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階段,就會超過低層次的生理需求。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成成從小生活在農村,虎頭虎腦、充滿好奇且活潑好動,雖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初中時,他每天上學要步行10多里,帶的午餐往往是粗茶淡飯。他的同桌典典家境優越,爸爸是工程師,收入還不錯,所以典典的午餐經常是散發著麥香的白饃。午餐的差距讓成成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要像典典爸爸那樣有本事,以后也要天天吃“白饃”。經過一番努力,成成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也成了一名工程師。
現在的孩子長在蜜罐里,吃穿用都不愁,生理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便需要在激發高層次的動機和需求上做文章,讓他們從心底生發出求知向上的不竭動力。
心理學家從動機的起源上,將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吃穿用等需求)和社會性動機(包括愛與歸屬、認知學習和自我精神發展等)。在學習中,社會性動機起著決定性作用。筆者多年擔任班主任工作,有時會故意在班里設十幾個“班干部”,為的就是讓孩子人人都有角色意識,管好自己,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帶領大家共同前進。
孩子的“三觀”需要培養,需求層次更要提高。我們探討如何提升孩子學習的自我內驅力問題,必然會涉及一個人為啥活著的問題。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每個人的“三觀”會決定其人生的軌跡。這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話題,也是一個高深又切實的話題。那么,什么是“三觀”?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世界不同的看法和認知,會影響人們對待家庭、學業、事業的態度,從而收獲截然不同的人生。
雨雨非常聰明伶俐,喜歡打游戲,有時候能玩到深夜。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她和姥姥一起生活,學習成績比較差。在接觸中,筆者發現她非常尊敬、孝順姥姥,于是便與老人取得了聯系。在筆者的建議下,姥姥給雨雨講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并教育雨雨要好好學習。在姥姥的影響下,雨雨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和奮斗目標,自律性增強了,課堂上能夠專心聽講,課下作業也會努力完成。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在期中考試中,雨雨的綜合成績直線上升。
延延學習成績較差,上初二的他恰值青春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逆反情緒。為了教育他,老師故意讓他當物理課代表。延延好面子不服輸,擔心自己物理成績不好被嘲笑,便開始努力學習物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延延的物理成績高歌猛進,甚至帶動其他學科成績一路提高,延延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樹立起了自信心,更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后來成功考入了省重點高中。
人們常說,21 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當今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一般來說,學習首先要有強烈的動機,要學會制訂計劃,包括遠期規劃、中期計劃和明確可行的近期目標。家長在引導孩子定目標時,要符合教育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也就是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確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學習目標。
此外,家長還應該和孩子完善學習的細節:做好預習、聽課、筆記、復習、整理錯題等環節,還可以將這些學習環節繪制成《每日成就表》,每天逐項完成。家長也要學會示弱,不妨采用“費曼學習法”,請孩子給自己當“老師”,讓孩子在“教學”的成就感中獲得不竭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