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紅
《沒頭腦和不高興》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寫的一篇童話,主人公“沒頭腦”粗心馬虎,做什么事情都想不周全,常常想到這個就忘了那個。有一天,“沒頭腦”到同學家串門,玩了半天,走了。同學剛關上門,“沒頭腦”回來了,說書包忘拿了。“沒頭腦”摘下帽子和手套放門口,到里屋拿了書包就走。可一會兒他又回來了,說忘了拿帽子。他戴上帽子走出門,不一會兒又回來了,原來手套又忘了……
“沒頭腦”粗心馬虎的樣子,很令媽媽發愁:如此下去,長大了能干什么呢?可“沒頭腦”卻滿不在乎,拍著胸脯說:“那有什么?等我長大了,干幾件大事讓你們瞧瞧!”
后來,“沒頭腦”遇到一個仙人,把他變成了一名建筑師,設計了一座400層高的少年宮,他想讓全市小朋友都能同時在里面玩兒。可是由于粗心馬虎,少年宮沒有設計指示牌,也沒有設計電梯,小朋友想到最頂層的劇場看戲,要帶著吃喝、背著鋪蓋行李走半個月……
“沒頭腦”后悔了,找到仙人把自己變了回去。從此,他做事不再滿不在乎,而是用心仔細,比如,上學前會把帽子、手套、圍巾、書包都檢查一遍,看一樣也不少,才哼著歌去上學。
現實中,像“沒頭腦”一樣粗心馬虎的孩子很多,做事丟三拉四,虎頭蛇尾,不少家長以為小孩子都這樣,長大后就好了。殊不知,粗心馬虎不是因為年齡小,而是形成了一種習慣,若不注意矯正,任其發展會讓孩子深受其害。
粗心馬虎直接影響學習成績。粗心馬虎的孩子往往專注力差,上課時注意力分散,聽了后面忘了前面,課堂內容記不全,作業潦草,考試讀題不細,不能正確理解題意,導致解題出錯,嚴重者甚至丟題、落題,試卷都不能完成,學習怎么會好呢?
粗心馬虎影響成長與發展。孩子在學校如果粗心馬虎,會失去很多參與活動的機會。試想,做什么事情都馬馬虎虎,三心二意,老師也好,同學也罷,誰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呢?一些重要活動的關鍵“崗位”,誰會讓一個馬虎粗心者“站崗”呢?如此一來,孩子在學校里便鮮有鍛煉的機會,會影響綜合素養的發展,等到參加工作、走上社會,更會影響其工作質量和事業發展。
粗心馬虎會帶來不便和安全隱患。粗心馬虎的孩子會像“沒頭腦”那樣丟三落四,丟鉛筆、丟橡皮、丟作業、丟鑰匙、丟零用錢,甚至丟失貴重物品,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不便。吃飯馬虎,可能會燙傷嘴,系鞋帶馬虎可能會摔跤,走在路上三心二意可能被石頭絆倒。在學校做科學實驗時馬虎,可能被酒精燈酌傷,上體育課、參加體育活動時馬虎,可能帶來意外傷害。進行旅游、登山、游泳等野外活動時,對安全防護馬馬虎虎,更可能帶來生命危險……
孩子粗心馬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幼兒時期家長沒注重對孩子物歸原處習慣的培養。
物歸原處就是將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這種做法和習慣不僅可以給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帶來方便,提高效率,更會形成一種思維觀念,影響著人各個方面的發展。
物歸原處是一種規律秩序觀。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其實是探尋、發現并應用自然規律和建構社會秩序的歷史。但是,一個人的規律秩序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養成的,娃娃時期的培養最重要。讓孩子從小做到用品擺放有序,用完后物歸原處,會在腦中形成秩序意識和規律規則觀念,凡事不會盲干蠻干,循著“紋理”做事就會減少麻煩,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物歸原處是一種全局系統觀。任何事情都要經歷開頭、過程、結果三個階段。現實中,一件事情開頭后,在過程實施中會有很多“岔道”,出現很多中間性結果。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結果”的概念,就會被“岔道”誤導而迷失方向,做起事來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
物歸原處能體現事情的完整性。拿走一件物品是事件的開始,中間的使用是過程,將物品放回原處是最終結果,讓物品回歸原處標志著一件事情的圓滿結束。
一個人從小形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全局系統觀,做任何事情都不會為過程中間五花八門的“零亂結果”所左右,始終朝著目標前進,將事情做完。
物歸原處是專注力形成的源頭活水。專注力是指一個人專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做某件事情時注意力是否集中,二是心中對這件事是否有一個完整或完成概念,三是對事情結果能否進行評判。
一般情況下,一說到專注力,很多人只關注第一個方面,比如孩子上課精力是否集中,做事是否三心二意,但第一個方面只是專注力的外在表象,忽略了“為什么要專注”這個本因。
人之所以能夠集中精力做事情,是因為對這件事感興趣。做事認真細致的程度,與其對結果的正確性、最優化期望值的大小相關。所以,對事情有完整概念,對結果有評判標準,才是專注力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物歸原處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有效手段。
要想讓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培養寶寶自己獨立做事開始。
小孩子能做什么事?無非就是玩玩具。可是“玩”里蘊含著大學問。不少家長的做法是,將玩具拿到孩子面前,直接讓孩子玩,玩完后大人收拾殘局。也就是說,孩子從小只體驗了事件的中間過程,沒有體驗事件的開始,更沒有體驗事件的結果。時間長了,孩子就算知道從哪里拿,也不會想著再放回原處了。所以,家長照看孩子時不要因為年齡太小,就事事不放心,凡事過度干預甚至包辦代替。要懂得放手,讓孩子知道玩具玩完了要整理好,要物歸原處,做事要有始有終。
當然,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的事物逐漸增多,活動范圍也會擴大,好奇的他們常常會被新玩具、新事物所吸引,忘記將舊玩具物歸原處,這時家長要稍加提醒。家長只要幫孩子度過習慣養成的“瓦解期”,物歸原處的概念就會溶于孩子血液,成為他們的一種下意識行為。
此外,家長還應注意,讓孩子做到物歸原處,自己一定要做好榜樣,家中各種物品擺放要有序,做事要有始有終,承諾孩子的事要按時兌現。如果家長沒有做到物歸原處,那么要勇于接受孩子的“批評”并立馬改正。另外,要及時對孩子提出表揚。如此,可以使孩子物歸原處的思維與觀念得到強化,形成良好的品格并伴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