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清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面對學生作文時往往會出現以下抱怨:“現在孩子寫的作文實在是太‘假大空’了!”這樣的“問題作文”比比皆是,提出問題者眾多,解決問題者少。究其原因,是由于“假大空”既是學生寫作的通病,更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起來很不容易,且難以根除。
當“假大空”成為寫作的主基調,且在習作中司空見慣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因為這一問題不僅會導致孩子在重要考試中失分,而且反映出孩子在思想認知、文字駕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孩子在未來成長中需要掌握的必備技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假大空”成為孩子寫作文的頑疾?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所謂“假大空”,包含了三個問題:“假”“大”和“空”。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文時也喜歡從這三方面著手,試圖逐一攻克,實際上這三個問題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并不能逐一解決,家長們只有了解了“假大空”的本質和特點,才能對癥下藥地進行輔導。
在“假大空”作文中,“假”是一大問題。具體而言就是文章素材假、情感虛偽。這是因為孩子在寫作方面的思想認識與素材匱乏導致,由于無事可寫,無情可抒,寫出來的文字自然虛假。
第二大問題是“空”。很多家長看孩子的作文以及老師批改習作時,都會發現孩子的作文看似字數滿滿當當,好像寫了很多,但實際上重要的內容什么都沒寫。這樣的作文就是“空心作文”,既沒有營養的內容,又無真摯的情感與思想。就像一棟大樓只搭好了架子,樓內卻空空如也。這樣的作文自然沒有可讀性,也不可能得高分。
第三大問題是“大”。其實,單單將“大”拎出來并不是一個問題,如果一篇作文“大而實”,那么對于這篇作文而言,“大”不僅不是缺點,反而是優勢,說明這篇作文眼界寬、格局大。那么,我們為什么會說“假大空”是作文的缺點呢?這是因為當“大”和“空”聯系在一起時,“大”的問題就顯得格外突出。由此可見,“假大空”問題的本質是“空”。
“空”主要體現在內容上素材單調、語言上技法單一,以及思想上貧瘠干癟。在寫作中,素材是為思想服務的,語言作為一種技法也致力于凸顯文章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見,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想要解決“假大空”問題,家長需要將關注點放在孩子思想認識的引導上,當孩子有了思想、豐富了語言形式、積累了寫作素材后,孩子就能夠更為有效、迅速地克服“假大空”的寫作問題。
豐富思想認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家長與孩子日復一日地積累與循序漸進地努力,如此才能讓孩子在寫作時形成正確的思想。有寫作思想的孩子在面對作文題目時,能夠從題目本身進行發散,找到寫作的立足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能由中心出發對寫作素材進行合理地篩選、整理,運用合適的寫作技法對作文進行潤色,最終寫出的作文有可讀性和思想內涵。
在培養孩子寫作思想方面,閱讀習慣的養成與閱讀積累必不可少。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語文寫作對學生思想能力的考查還沒有明顯的體現,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應在輔導過程中忽視這一方面,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認知的提升,思想在作文評分中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思想性在寫作中的意義也會得到強調和凸顯。因此,在輔導孩子寫作時,家長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于眼前,而應該為孩子未來寫作能力的發展進行長遠考量。而提高孩子思想認知能力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用書籍豐富孩子的思想和認知。在書海中,孩子能夠脫離當前的生活情境,將格局放大、視野放寬,針對同一議題,能夠從多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還能夠依據自己的思想、觀點選擇最為貼切的寫作素材來充實文章。因此,家長要化解學業與閱讀的沖突。因為提高孩子的閱讀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長要給孩子思考、品味、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有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較為強勢,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忽視孩子的感受,甚至習慣性地反駁孩子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思想不僅難以得到鍛煉,而且極有可能對自己的想法、認識表現出不自信。有一次,我指導一個學生根據作文題目構建作文的中心與內涵,他不自信地問我:“老師,我的觀點真的重要嗎?爸爸媽媽說我想法特別天真。”這就是打壓式教育對孩子思想認知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表達、常思考。例如,當家長帶孩子去看了一部電影后,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談一談自己的觀后感;當孩子關注到某一新聞熱點時,可以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看法;當孩子對家長的某一觀點有不同看法時,不要忙著反駁,而要引導孩子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些行為能夠很好地鍛煉孩子的思想認知力,讓孩子對事物能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寫作文時有話可說,能夠運用合適的素材與適當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真實的情感。
“老師,我的孩子文筆特別好,但作文就是得不了高分,這是為什么?”在教學中,不少家長都問過我這個問題。實際上,文筆好壞雖影響著作文的質量,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為文筆好不等于作文好,更不等于擅長寫作。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文筆”指的是孩子在用詞上很“高級”,行文上很“華麗”,運用了大量優美的語言、成語進行文字堆砌,在情感表達與思想感悟方面卻空空如也,看這樣的作文,我們只能看到華麗的外衣,內里卻空無一物。文字表達只是寫作的一個維度,過度追求“金玉其外”往往會導致“假大空”的問題愈發嚴重。因此,在輔導孩子作文時,家長不能被優美的語言所迷惑,而要扒開語言的“外衣”,看到作文的內涵與本質。
有的家長雖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心理很嚴重,恨不能讓孩子讀完一本書就立刻將書中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經常讓人“啼笑皆非”。有一個學生在讀完幾篇魯迅的作品后,父親要求其模仿魯迅的文筆進行寫作。在一篇作文中,這個學生是這樣寫的:“桌子上有兩份作業,一份是我的,另一份也是我的。我的作業真是多啊!”這樣的模仿是沒有意義的,孩子沒有真正理解魯迅文章的內容與意義,只模仿到了表面形式,造成“假大空”問題更為嚴重。
模仿在作文練習中能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但是不求甚解地模仿甚至照搬形式的意義不大。一個人即使大量閱讀了某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著作,也學會了他的某些寫作技巧,但未必能寫出和獲獎者同樣優秀的文章。道理很簡單,你沒有與獲獎者相同的生命體驗,也沒有走過其走過的道路。因此,為避免孩子在寫作上出現“假大空”現象,家長需要解決的是孩子精神與積累貧瘠的問題,只有讓閱讀滿足孩子的精神渴求,才能讓孩子內化吸收為適合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