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正
中午從單位加班回家,妻子正和女兒生氣,原因是她的一篇課堂作文,寫了一頁半就結束了,妻子認為她態度不夠認真。
我拿過那篇作文的草稿本看,只看了開頭便滿心喜歡:不愧是我的女兒,頭開得不錯!第一小節女兒是這樣寫的:“這個暑假我去了北京,坐動車去的。我以前去過北京,坐的是大巴車。兩次感覺不一樣。”
孩子寫作文最怕她想一口氣把事情說完。不管多大的事,要慢慢說,一句一句地說,要說得有味,要變換著角度說。這篇作文的開頭,女兒做到了。
許多家長對孩子寫作方面的能力很重視,包括一些做語文老師的家長,經常與我交流。通過看學生的作文和聽大家的想法,有兩條路子我認為是“歧途”,家長或老師可能指導偏了。
一條“歧途”是選一個龍大虎大的題目,說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其中不乏“孩子氣”的大道理。這類學生作文,我評判它是“說空”或“空說”,學生則是“志大才疏”——憑著小孩子那點兒知識積累,怎么能啃得下這么大的“饅頭”?怎么能啃深、啃透、啃出新意?
另一條“歧途”是借助華麗的辭藻、時髦的句子,寫一些虛無飄渺的感覺和心情。大多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小孩子的那一點小心思,怎么能在成人眼里翻出新花樣?這類作文我認為是“華而不實”——表面好看,實質沒有內容。小孩子若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很可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關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我有兩點建議:一是要教會孩子多觀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多用感性的認識來豐富他們幼小、空白的心靈。從感性到理性,而不是反過來,一開始就用心靈來透視生活。作為基礎性練習,小孩子還是應該以寫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為主。即使要寫大道理,也要小處著筆,開口要小,能以小見大,還要巧,不要動輒指點江山,縱橫千古。更不要使用陳芝麻爛谷子的材料來“說事”——那些材料,說不定爺爺輩都用爛了,上面沾滿了“口水”,再用,一點新鮮感都沒有,令人生厭。
二是要教孩子把一件事情寫清楚。這個“清楚”,不僅是有條理,事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有交代,而且要寫得有趣味、有技巧。事情是客觀的,孩子要想辦法說出來,這就要有一定創造性在里面。同一件事情,一百個孩子有一百種表達方式。寫好一件事,猶如學習書法要先練好正楷,學習繪畫要先練好素描。過去有詩人寫不好借條、請假條的笑話,就是因為他的基礎不牢靠。
若再說點什么建議,那就是孩子的作文一定要有“童趣”。孩子的手寫孩子的心,不一定要勉強孩子深刻、面面俱到,更不要逼迫他們裝出“老腔老調”。孩子的話往往發自“本心”,有時就很“天才”。
女兒暑假里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叫《“狂掃”西瓜》,內容是寫吃西瓜。這篇作文后來發表在一家晚報的“小荷尖尖”版面上。我告訴她,這篇作文能被編輯選中,全在于最后一句話:“碗底只剩下一些黑亮亮的西瓜籽。‘真好看!’我贊嘆道,‘多像一群可愛的小蝌蚪啊!’”
篇幅不夠可以補,圍繞同一個話題,想想還有什么可說的、值得說的,再添上一點什么不是難事。我把女兒叫過來,建議她按這個思路去做。很快,她添上一些文字,離課堂作文的要求差不多了。
十一二歲的孩子,她的思維與成人相比是有差距的,我們要給她一步一步成長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