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嬌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不應將閱讀視為一種提高孩子語文成績的手段,而應將其作為一種陪伴孩子終身的習慣進行培養。只有這樣,閱讀才能夠發揮原本的意義,真正實現“開卷有益”的目的。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閱讀的重要性進一步得以凸顯,語文學科的考核也加入了對閱讀量的考查,無論是老師還是教育專家,都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一時間,“讀書熱”在家長群體中風頭正盛。
家長們重視孩子的閱讀是好事,可是如果方法不得當,只能讓開卷有益變成“開卷有害”。越來越多的家長向我反映:“為什么我越強調閱讀,孩子對課外書就越抵觸?”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在強調閱讀時,過分強調閱讀的功利性,恨不得通過閱讀盡快提升孩子的語文成績。實際上,閱讀并不是“萬能鑰匙”,閱讀的成效并不是顯性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過程。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不應將閱讀視為一種提高孩子語文成績的手段,而應將其作為一種陪伴孩子終身的習慣進行培養。只有這樣,閱讀才能夠發揮原本的意義,真正實現“開卷有益”。
曾經有一位家長得意洋洋地跟我說,自己的孩子目前已經讀完了中國的四大名著。聽完這話,我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擔憂。擔憂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中陷入了盲目與浮躁的情緒中,只重結果,不在乎過程。于是,我問這位家長:“四大名著字數多、思想深刻,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極高,別說是孩子,就是有些成年人也難以讀一遍就深刻領悟,為什么要給孩子推薦這些書呢?”這位家長是這么回答的:“都說讀書好,那么讀名著肯定更好,我就想讓孩子省時間省精力,讀最好的書,一次到位。”聽完這位家長的話,我只能苦笑連連。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一上來就是四大名著,難道這些家長真的不了解其中的閱讀難度嗎?其實他們并不是不了解,而是希望孩子能夠讀最少的書,收獲最大的閱讀效果,從而減少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與精力。實際上,閱讀的收獲并不是立即顯現的,不是說孩子讀了一本好書就能夠立刻汲取其中的寫作方法、好詞妙句或領悟思想內涵,閱讀的深度與思考的角度也會影響孩子的閱讀效果。安徒生童話是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也是名著,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過程中,只要選擇積極且有正能量的書籍就沒有高下之分,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家長一開始給孩子推薦的是安徒生童話,孩子可能會津津有味地沉浸在童話世界中,如果家長一上來就將《紅樓夢》擺在孩子面前,孩子很可能被這本大部頭的名著嚇到,即使硬著頭皮讀也是讀得云里霧里,最終失去閱讀的興趣。
不僅如此,讀完一本書從來不是閱讀的目的,如何讓孩子收獲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并且從中感受閱讀魅力才是家長應該關注的重點。有的家長想讓孩子讀四大名著,又意識到孩子的閱讀能力有限,于是就讓孩子閱讀四大名著的少兒版或縮寫版。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跟我說:“老師,我讀完了《尤利西斯》。”我聽后大為驚訝,忙問這本書講了什么故事。這個學生得意洋洋地說:“小說講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征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兒子的故事。”可是當我進一步追問讀后的感想時,他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原來,這個學生只讀了《尤利西斯》的簡介,就認為自己讀完了整本書。當我問他為什么這么想時,他滿不在意地說:“反正這本書就講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故事不就等于讀完了整本書嗎?”由此可見,“功利化閱讀”以讀書的難度與數量作為評判閱讀的標準,很難讓孩子享受到閱讀的真正魅力。這樣的閱讀就好像吃脫水蔬菜,看似吃的是“綠色食品”,卻和吃真正的蔬菜相去甚遠。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不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好故事,而是因為名著的血肉中蘊藏著無盡的價值與思想,如果拋開這些血肉只看骨架,名著的魅力便會大大削減,孩子看到的也只是沒有靈魂的“一副骨架”。
“老師,閱讀是不是不適合我的孩子,他這學期讀了很多書,怎么期末的閱讀部分還是不理想呢?要不然您就讓他‘刷題’吧,閱讀對他來說真的沒什么作用。”這是一次期末語文測評公布后,一位家長在我辦公室里“崩潰”時的“實話實說”。經過詢問了解到,這個學生的語文閱讀一直是弱項。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聽從了老師與教育專家的建議,開始猛抓孩子的閱讀,要求孩子每天必須閱讀優秀課外書籍。可是經過了一學期的“刻苦讀書”,孩子的語文成績還是不理想,于是家長產生了想放棄的念頭。我拿過孩子的測評試卷和家長一同分析,發現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弱,對文章中心把握不準確,因此造成了失分。但是以前的試卷卻顯示,孩子做題完全沒有思路,是亂寫一通的。相比之下,這次測評的閱讀部分,孩子有了明顯的想法,雖然想法還不夠深刻與精準。在我的分析下,家長漸漸恢復了信心。我告訴家長,孩子本身在理解能力上存在短板,閱讀收效慢,但是貴在持之以恒,尤其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閱讀的難度會逐步加大,到時候孩子再“惡補”閱讀就難上加難了。
在如今教育“內卷”的情況下,“見效快”成了家長追求的終極目標:孩子計算差,就讓孩子刷數學題;孩子英語口語差,就給孩子請外教……可閱讀與這些教育行為不同,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能一段時間的閱讀并不能讓孩子在語文學習上突飛猛進,但是長期堅持閱讀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因為閱讀不僅打開了孩子的視野,豐富了孩子的認識,還能夠影響孩子以后的人生。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意識到,無論是閱讀引導還是親子閱讀,最重要的都不是書,而是孩子本身,要將關注點從閱讀文本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閱讀活動的主導者,鼓勵孩子在閱讀中不斷思考產生新的感悟,擁有新的認識與成長。因此,當孩子談到自己不喜歡某一本書或者對某一作品發表劍走偏鋒的讀后感時,家長不要批評與否定,而要讓孩子說一說原因,引導孩子在閱讀中樹立個性化認知、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會讓閱讀變得有意義、有價值,并讓閱讀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良師益友。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功利化閱讀”的出現并不意外,實際上,這是教育焦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當前的教育困境。但“功利化閱讀”并不適合學習階段的孩子,尤其是上小學的孩子,這容易讓他們對閱讀產生嚴重的誤解與焦慮,讓他們對閱讀有抵觸情緒,難以將閱讀視為自己人生路上的“伴侶”。
其實,閱讀就和人生一樣:不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就像沒有孩子能夠讀懂每一本書、透徹理解每一句話一樣,但是經歷人生中的“無意義”時刻也是一種意義,就像閱讀一本書本身就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