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加林
兒時的家在一個偏僻的小鄉村,房子北面就是一條河。那時的冬天可不像現在這樣年年是暖冬,大雪常常淹沒了腳脖子。早晨醒來,躺在被窩里就能聽到西北風呼呼地刮著,把茶杯粗的樹枝刮斷是常有的事。兒時的冬天,特別的寒冷卻又很快樂。
農村的冬天很冷,三九天屋檐下的冰條都有一米多長,凝結的冰經常把整個河面完全覆蓋,冰結得很厚很厚,整個河都被凍住了,河面就成了平滑的操場。孩子們喜歡在河上滾鐵環、打陀螺、踢毽子,還比賽誰滑得遠。會有孩子不小心滑倒,不過沒啥,冬天里穿得厚,摔不疼。愛玩的孩子用繩子拴個板凳,板凳上站著個孩子,拉著在冰上飛快地跑,簡直像冰橇。房檐下掛著長長短短的冰條,小孩子喜歡掰下來玩,還會用舌頭舔一舔,覺得舌頭都要被冰麻了。也有孩子選擇長長的冰溜當成刀劍,拿在手里揮舞,嘴里大聲喊著“哈嘿”,仿佛成了行俠仗義的江湖好漢。
那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經常穿著厚厚的棉褲棉襖,踩著吱嘎作響的厚厚積雪到田野里玩耍或逮野雞。
冬天里,大人小孩個個都穿得臃腫,小點的孩子都是撿哥哥或姐姐的衣服穿。那時是沒有手套、圍巾的。但凡上學的孩童,不是凍了手腳,便是凍了耳朵。最難受的還是在晚上臨睡前,沒有床墊和鋪墊,只用稻草鋪在席子下面保暖,鉆入被窩也是瑟瑟發抖,很久方能安穩。時間不長,溫暖卻又被幾處鬧心的癢充斥著,腳趾頭、手指頭、耳朵處的凍瘡,這些溫暖侵襲過的地方,癢會鉆心,于是不由自主地撓,直到不知不覺睡著,現在想起還是全身不適。
早上起床又是難事,母親三番五次地催促,威脅再不起就要掀了被子,再有懾于老師的嚴厲,怕遲到被罰站,很不情愿地爬起來。穿著破舊的棉鞋,在鞋里塞一些稻草便于取暖……早晨極其羨慕那只睡在自己被窩里的小花貓,不用早起。
冬天的田野到處都空曠著,麥苗是天然的地毯,怎么折騰都無所謂,在上面摔跤是經常的。那時候家中糧食還不夠吃,每天早上,母親都會煮一鍋山芋,人和豬都吃這個,餓了就到鍋里拿山芋吃,平時吃得最多的是山芋做的餅和稀飯,能吃飽就已經是最大的幸福了。放學途中,我們有時會偷偷地跑到油菜地里拔油菜根來解饞,擦一擦根上的泥土,塞進嘴里就吃,油菜根吃起來有點甜,也有點辣,又有點像蘿卜的味道。在路邊采摘毛草芯吃,味道甜甜的,至今回味無窮。我們揀些樹枝殘葉,燃燒起來就成了篝火,扔進去幾個地瓜或土豆,烤一烤手,等身上熱乎了,地瓜也熟了,掰開熱氣騰騰的地瓜,那種滋味真美啊!孩子們圍著火堆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回頭看每個人臉上、身上都沾滿了草灰。即便如此,放學后孩子們背著書包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般,一路打鬧開開心心地回家。
兒時的冬天真的令人很難忘,但更讓我難忘的是兒時的那些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