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 儲麗華
課堂情境教學作為核心素養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具有形象、有趣、直觀等特點,將抽象的知識和復雜的生活原則簡單地呈現給學生,符合小學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本文主要在新課改、“雙減”政策下展開探討情境教學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價值,以及融入策略,從而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發展,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道德與法治比起小學其他學科來說,教學更加偏向思想方面。這種方面對于形象思維、感性認知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與理解是存在一定困難的。加之,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方針為“立德樹人”,教育原則為“以生為本”,教育目標為“能力培養”。結合上述三點,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調動學習主動性。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采用情境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形式,營造輕松、開放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學以致用”。
傳統的課堂和內容是脫離生活、社會實際的,教師一味地“立足課本”,只顧著知識記憶背誦,忽視了知識的運用,無法滿足“立德樹人”“以生為本”。而情境教學的目標是落實“以生為本”教學原則,聯系生活社會,從多個角度全面培養價值觀。換句話來說就是教學方式與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經驗相聯系,通過引導學生對知識、生活乃至社會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高水平思維活動。所以,將情境教學融入課堂中,促使學習內容貼近社會、生活,激發學習興趣、引起關注,與學生曾經已有的經驗產生聯系,激活其頭腦中已有的相關信息,促進深層次的思考。
小學階段是知識學習與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在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大部分教師將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學生對法治的認識停留在了解和死記硬背的層面。但課本上的內容是依據生活而形成的,簡單來說有生活才有法治,有人格才有道德,換句話來說就是法治與生活密切相關,學道德與法治是為了規范學生自身行為和習慣,幫助學生成為“五育俱全”“德才兼備”的新人才。而情境教學方法就是從生活、學生自身角度出發,以培養學生能力和品行為主,這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目標“不謀而合”。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融入情境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法治意識與品德,還有利于學生規范自我行為,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會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也會用法律知識來指導自身行為,真正實現知法、懂法、守法。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由之前的“為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變成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從這一變化可以明確看出我們的德法教育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實際。情境教學的目標是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現實生活出發,創設情景,在情景中解決現實問題,以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上要融入情境教學,從學生角度出發,深入對法治的理解,增強法治崇敬意識,落實“三貼近”教學原則,實現指導道德與法治行為的目的。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設游戲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模擬游戲是結合學習內容、學習重難點、實際生活現狀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的典型的“活動教學法”。游戲情境分很多種,最受學生喜歡的莫過于角色扮演游戲。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六下《愛護地球共同責任》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模擬游戲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教室視為地球村,自己是地球上任何一個生命、元素。有的學生說自己想成為一片森林,有的學生說自己想成為美麗的花草,有的學生說想成為飛禽猛獸等等,教師根據學生的想法來為學生介紹“之前與現在”。如一名學生想成為一片森林,教師先給學生出具此對比圖,如:之后將所有學生的角色連串起來,進行游戲情境設定:如從前你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開滿了鮮花綠草,是小動物美好的家園,清澈奔騰的江河是你的血脈。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的破壞砍伐讓你變成荒涼的土地,草木凋零,小動物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讓學生根據圖片去創編故事情節、去完成角色扮演游戲。在模擬地球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抑或者去詢問家長、長輩有關地球污染、被破壞的真實故事,了解當前生態環境、暢想未來環境保護等,借助于學生在活動中扮演角色的過程,學生參與愛護地球的過程、了解生活的過程,解讀相關知識的過程,以及通過學生感知感官過程等活動,能實際感受到情境氛圍,了解掌握相關知識,并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真正感受到愛護地球,人人有責的意義,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玩”。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標旨在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法治、生活常識,并且了解法律和做人的作用和意義,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基。無論是情感目標,還是能力目標,都需要一個合適的方法、氛圍、情境去養成,在眾多教學情境中,生活情境教學是最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的一種教學方式,其能夠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讓課堂回歸到真正生活中。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來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制度自信,實現意識根植內心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六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節課時,本節課所需要學生掌握的是公民基本權利的含義,了解憲法規定,其養成懂得珍惜、享受、捍衛自身權利,在遇到別人權利遭受侵犯時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根據學習內容和情感價值觀來創設生活情境,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下自己和家里人一日生活情況。學生A:“我已經好久沒有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了,他們每天很早就上班,晚上我都睡下了他們才回來,有一次聽他們說公司要求996。”學生B:“我爺爺去年剛退休,今年就拿到了政府給的退休金,昨天還帶著我去游樂園玩了呢!”學生C:“我們每天上學時間就八個小時,其中還有休息的時間,放學后父母還給我報了補習班,每天學到晚上十點多,我都沒有玩的時間了。”教師從學生說的一日生活中找出本節課的關鍵詞“權利”,并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一日生活說出自己或家人的哪種基本權利被侵犯或體現了。通過這種方法,教師注重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意識能動作用,由知導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認知,其教學最終指向的是增強法治認同。此外,教師還要注重課堂法治情景活動和社會法治實踐活動的參與和體驗,通過思辨、情境模擬,幫助學生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應情況,該如何做出正確判斷的問題,提升選擇正確行為的能力。在有條件情況下,教師在教學完可以帶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權利,如在“尋找”權利途中看到一名小學生在陪著自己的奶奶買菜,這個行為也可以稱作為權利和義務——孝敬長輩、尊重長輩;又如在尋找“權利”過程中,看到一家飯店老板將環衛工人趕出飯店,這個行為侵犯了環衛工人的人身權利和尊嚴,通過這種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今后初中、高中、大學思想政治學習基礎。小學道德與法治可以說既重要又困難,其困難的原因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思維形象化,對事物的認知處于懵懂狀態,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學習認知,這導致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困難。但小學道德與法治難度不高,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學習抱有美好,這時如果能運用新型教學設備開展有效性針對教學,那么學生的各項能力就可以“一日千里”,基礎也會打扎實。在新課改背景下,很多教師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會創設情境進行課堂導入,運用高科技教學設備、信息技術去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帶領學生初步了解本次活動的相關內容,鋪墊核心素養指向下的學習內容。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下《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一課時,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找一些民間藝術的紀錄片,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非遺》《東方遺韻》等等,這些視頻里包含了許多民族文化風情、民間藝術工藝,通過創設信息視頻情境,“打通”了本節課學習的隧道,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多媒體信息情境,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智慧課堂、八桂通等教學設備,精選導入內容,設計交互性強、有效、有趣的學習互動,幫助學生快速適應課堂教學環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在學完之后,教師可以創設云交流信息情境,利用微信、QQ、微博來布置作業、交流作業、云課外實踐等,如利用視頻拍下自己家鄉民間藝術,剪輯成視頻發送到班級群,一起交流分享,通過這種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難點,成長為新型“技術”人才。
作業是學好道德與法治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也是教師非常重視的一項,但由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過于抽象和復雜,遠遠超出小學生自身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加之,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始終圍繞教材,作業模式通常是讓學生自己背誦知識點、默寫知識點等。這種范圍狹小,任務模式單一的預習活動,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不利于課堂效率提高,增加了學生作業負擔。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雙減”政策的出現“拯救”了作業現狀,減輕了作業壓力。為此,在“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遵守“減負增效”原則,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改變學生對作業的傳統印象。讓學生自己知道自己學習能力、了解自己的學習特長和不足,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完四上道德與法治《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這一課時后,教師可以創設開放作業情境,布置開放作業。作業的名字就是課時名,貢獻與責任分很多種,具體有哪些需要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教師就讓學生去尋找并完成自己在家庭里的貢獻與責任,用作文、畫畫、照片、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如有的學生在家中發現了定期清理自己的房間是自己的責任,有的學生在家中發現替媽媽買菜是自己的責任,媽媽照顧一家子飲食起居是貢獻也是責任等等,通過設計開放性作業,落實“雙減”政策,讓作業更加精準,提高學生作業效率。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遵守“雙減”政策,實現“減負增效”,積極將情境教學融入課堂,讓課堂服務于生活實際、通過認知,從而規范學生的行為、讓“三貼近”教學原則落實。教師要牢記融入情境不能只喊口號,還要有合理行動,因為合理開展情境教學能夠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激活政治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創設有趣游戲情境,培養核心素養;依據學生實際生活、生活經驗來創設真實生活情境,樹立正確價值觀;積極使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設備等創設有趣信息情境,幫助掌握學習難點。響應“雙減”號召,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作業完成情況,創設開放作業情境,落實“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