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學 林 芝
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升華情感、培育核心素養的有力教學工具。“雙減”背景下,思政教師須緊跟“時與勢”,更新作業觀念,提升作業質量,讓教學有效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質上是一門跨學科課程,這就要求其作業從“新”出發,開展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以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目標。本文以“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跨學科主題作業為例,探索“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
“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其強調“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而跨學科主題作業有助于減輕學生作業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設計高質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應有之義,也是保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減負增效的有力舉措。本文對“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進行大膽探索,以期實現作業育人價值。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因此,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應以終為始,以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選取恰當的跨學科主題,明晰跨學科主題作業育人目標,才能使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有據可依。
跨學科主題應緊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切合社會熱點、生活焦點、認知難點、行為盲點。中國航天事業捷報頻傳,航天追夢、筑夢到圓夢之旅無疑給思政教師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提供了豐厚素材與廣闊空間。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再到“六名航天員太空會師”,逐夢蒼穹的飛天壯舉彰顯了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航天事業的偉大實踐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幾代航天人的感人事跡鼓舞著青少年們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中國,有助于增強學生擔當精神,培育學生“責任意識”。同時系列實踐性活動豐富學生體驗,從做中學,從學中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因此,我們以“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挖掘其育人價值,落實素養培育。
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應立足于充分的學情分析,以學生發展為本設計作業。課前通過網絡問卷、現場調查,不難發現學生對于中國夢的認識狹隘,不能深刻領悟中國夢的本質。對于“如何共筑中國夢”,學生搬用套話,表明我們的教育效果僅是入耳,未實現入腦、入心。因此,在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性作業,也要通過豐富有趣的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合一。
既然是跨學科主題作業,其作業目標不能局限于單一學科,應立足本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融合關聯學科核心素養,明晰作業“新”目標,由目標驅動學生主動學習。“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跨學科主題作業目標:1.通過基礎知識性作業、綜合運用性作業,理解中國夢的本質,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培育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深化政治認同、道德修養。2.通過“我是金牌講解員”“我是最佳辯手”等探究拓展性作業,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主動獲取、篩選信息、分析問題,提升學生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創作多樣的匯報形式,加強審美感知能力,培育學生創意實踐;在小組合作完成跨學科作業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四個自信”,培育學生健全人格。3.通過“一封跨越時空的書信”實踐活動性作業,以文字、繪畫、音頻、視頻等方式鼓勵學生致敬航天英雄,培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激發學生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學生責任意識。
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打破了傳統作業的學科界限,引導學生在真情境中解決真問題。因此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應嘗試進行“新”設計,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知識與能力解決復雜真實問題,讓真實學習有效發生。
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要求學科融合并非學科拼盤。比如,航天任務推出的“天宮課堂”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可考察夢想、學習、教育、創新、中國夢等;其與物理相結合,可考察摩擦力、凸透鏡成像原理等;其與化學相結合,可考察化學反應、酸堿指示劑等。如果將其簡單拼湊在一份作業中,表面上既跨學科又有特定主題,但不是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主題作業。因此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要堅持“守正鑄魂”,立足于課程標準和本學科教材又主動跨界,最終回歸到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堅守學科本質,堅持學科政治性和思想性。
1.推動“小框題與大單元”融合。
“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這一跨學科主題內容在部編版教材《少年有夢》《建設美好祖國》《凝聚價值追求》《中國人中國夢》中有所涉及。因此在基礎性和綜合運用性作業中,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考查教材中的某一小框題知識,而應該“左顧右盼、上掛下連”,圍繞大單元教學設計大作業。
2.推動“小課堂與大課堂”融合。
“無情境不成題”“無思維不命題”,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指向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因此,跨學科主題作業內容不僅要包含“思政小課堂”的核心知識,更要融合當下“社會大課堂”的真實情境,比如,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航天器命名蘊含的中國式浪漫、航天英雄的追夢故事等熱點素材。借助社會熱點話題,讓理論知識“活”起來,提升作業的生命力與親和力,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理論與實際相連,促進真實學習。
3.推動“本學科與跨學科”融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勞動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等主題。因此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內容可與歷史、語文、美術、勞動技術等多門課程相融合,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跨學科主題作業設置了“探·尋夢之源”“析·追夢之旅”“行·圓夢之約”三大作業任務(見表1),基于學情,圍繞主題,設計基礎知識性、綜合運用性、探究拓展性等作業,推動學習入耳、入腦、入心,最終實現入魂、入行。
表1 “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跨學科主題作業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其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不僅要“守正鑄魂”,更要“創新聚力”。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鞏固知識為要。但核心素養時代,作業致力于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核心素養不是教出來的,是在復雜真實的情境中借助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培育起來的。因此跨學科主題作業形式不能局限于書面作業,應基于學情、作業目標與作業內容,探索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這一跨學科主題作業除學科基礎知識作業外,還設計了探究拓展性、實踐活動性作業。“我是金牌講解員”作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明確組內分工,搜集、篩選資料后形成小組成果,確定小組匯報形式并完成相應劇本、課件、道具等素材創作。“一封跨越時空的書信”作業,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完成方式,例如,文字功底好或繪畫能力突出的學生可以選擇用文字、繪畫等無聲方式,聲音條件優越或舞臺表現力強的學生可選擇音頻、視頻等有聲方式。以活動激發興趣,以興趣探索理論,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道德與法治、歷史、美術、信息科技、語文、勞動技術等學科知識和能力,助力真實學習。
評價具有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跨學科主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意味著需要更新、完善與之相應的作業評價體系,以評促教,以評促學,賦能學生全面成長。
1.師生同心齊參與。
“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了系列小組合作作業,因此除了學生自我評價外,可以設置組內成員互評、小組互評。學生在完成跨學科主題作業的過程中也會尋求相關教師的指導,可邀請語文、信息科技、美術、勞動技術等教師就劇本創作、課件制作、道具展示、匯報效果等內容進行客觀評價。
2.家校聯動共育人。
這幾項作業不僅需要學生在校內利用課余時間匯聚團體的智慧,更需要在家里自主構思、搜集素材。因此除了師生評價、生生評價,還可以增加家長評價,讓家長關注學生成長,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從“結果”看,“賡續航天精神共筑中國夢”跨學科主題作業既設計了“最佳舞臺效果獎”“最佳藝術創造獎”等小組獎項,又有“最佳講解員”“最佳編劇”“最佳表現”等個人獎項,從效果、創新、感染力等多維度評價跨學科主題作業完成情況,發揮評價引導、激勵功能。作業評價不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在此過程中的成長。從“過程”看,本次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有自我評價、組內成員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除了用分值量化賦分外,增加了評語部分對學生進行概括性描述和建議,關注學生過程性的量變與質變,以幫助學生提高和改進學習。通過多元化、多維度的“新”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保持成長動力,增強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作業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本文對“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通過新目標、新設計、新評價,助力真實學習,培育核心素養,實現全面成長。相信在不斷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跨學科主題作業將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