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斌 焦 揚 曹 芳 李智鵬 譚偉麗 趙翰韜 田俊強韋 婉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熱病科,北京 100078;3.優莎娜健康公司研發部,得克薩斯州 84120
人體是一個天然的紅外輻射源,不斷向外散發波長為8~10 mm 的紅外線。當人體處于疾病狀態時相應區域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會發生改變,顯示出與正常組織不同的溫度變化[1]。而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infrared thermography,IRT)可以通過光學系統、光電轉換系統及計算機處理系統將人體病理狀態下的熱源信息轉換成溫度分布圖像,展現出人體組織的功能性變化[2]。作為一項非介入的醫學影像技術,IRT 在中醫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對中醫病證診斷和療效評估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3-4]。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對IRT 在證候診斷及療效評價中的應用現狀進行可視化分析,為IRT 的臨床應用及研究提供參考。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維普網數據庫。選擇主題檢索,檢索式為:(“紅外熱”OR“熱成像”OR“紅外成像”)AND(“證候”OR“證型”OR“辨證”OR“療效”)。檢索范圍為建庫至2022 年10 月。
納入標準:①IRT 在證候診斷和療效評價中應用的相關研究;②臨床試驗;③中文期刊。排除標準:①重復發表的文獻;②缺少關鍵題錄信息。
將納入文獻以RefWorks 格式導出,保存及轉化后導入CiteSpace 5.7.R5,分別生成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知識圖譜,并基于普萊斯定律尋找核心作者,揭示研究領域的現狀及熱點[5-7]。參數設置:時間跨度為1990—2022 年,以1 年為時間切片,提取對象數量為前50,采用關鍵路徑法和精簡時間分區網絡法優化網絡路徑。聚類分析時采用對數似然算法(likelihood rate,LLR),若Q 值(Modularity)>0.3 代表聚類結果顯著,S 值(mean silhouette)>0.5 代表聚類合理[8]。
共檢索文獻811 篇,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人工篩選后,最終納入文獻220 篇。年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1990—2013 年發展較平緩,2014—2018 年發文量顯著上升,2019 年發文量有所下降,2020 年后發文量再次增加。見圖1。

圖1 年發文量情況
本研究共涉及作者783 名,其中王平發文量最多(9 篇),見表1。根據普萊斯定律計算可知核心作者有138 名(發文量≥2 篇),核心發文量(366 篇)占總發文量(1 009 篇)的36.3%,小于普萊斯定律規定的50%,表明該領域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團隊。主要核心作者間形成多個研究團隊,其中周曉玲團隊合作最緊密,然而各團隊之間無合作關系,研究力量分散。見圖2。

表1 發文量≥5 篇作者列表

圖2 作者合作圖譜
納入文獻中共包含研究機構193 所,發文量最多的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3 篇)。見表2。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范圍最廣泛,是該領域機構合作網絡的中心,其余大部分機構間仍以小范圍合作態勢為主,且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見圖3。

表2 發文量≥5 篇機構列表

圖3 機構合作圖譜
2.4.1 關鍵詞共現及聚類分析 該領域共出現關鍵詞529 個,連線1 384 條,形成12 個聚類標簽,其中Q 值為0.705 7,S 值為0.914 1,表明該網絡社團結構清晰,聚類結果可靠。其中聚類#1、#8 為證候研究,聚類#3、#5、#6、#9 為療效評價研究,聚類#2、#4、#7、#11為病種研究。見圖4。

圖4 關鍵詞共現及聚類圖譜
2.4.2 關鍵詞時區分析 IRT 在該領域的應用開始于1990 年舌溫與證候的相關性研究,成為中醫證候客觀化早期研究的重要載體。2002 年以后IRT 在中醫療效評估中的應用研究迅速發展,迸發出“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骨關節炎”“疼痛”等研究熱點。關鍵詞時區圖見圖5。

圖5 關鍵詞時區圖
2.4.3 關鍵詞突現分析 根據關鍵詞突現結果,見圖6。IRT 在證候診斷中的應用研究最早,“舌溫”是早期關注重點。此后,IRT 在療效評價中應用研究逐漸成為該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熱點由“推拿手法”“頸椎病”過渡到“針灸療法”“疼痛”等,相關細分研究一直延續至今。期間出現“女性盆腔炎”“痛經”等熱點,但整體生命周期較短。

圖6 關鍵詞突現圖
根據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IRT 在證候診斷及療效評價中應用研究的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2014 年以后相關學者對該領域的關注度顯著增加。分析作者共現圖譜可知,核心作者間形成多個研究團隊,但彼此缺乏合作,研究力量分散。機構合作網絡表明,北京中醫藥大學是該領域合作的中心,但大多數機構仍以區域性合作模式為主。
人體舌溫與證候相關性研究是早期研究重點。隨著IRT 在中醫證候客觀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涵蓋八綱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等,并形成以病證結合下不同辨證分型的紅外熱像圖特征為熱點的研究模式[9-17]。然而對于無明顯寒熱性質的證候,其紅外熱圖特征不具有規律性,使IRT 在證候鑒別上存在局限性[18-19]。
本研究結果顯示,IRT 在療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是中醫領域的主要熱點和前沿。其中針刺療法治療疼痛類疾病的效果分析備受關注,相關細分研究一直延續至今。根據臨床觀察結果,針刺干預后膝骨關節炎患者患側皮膚溫度顯著高于干預前,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20-21]。針刺產生的溫熱作用可以松解粘連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病灶炎癥吸收,加速受損組織的修復[22]。除膝骨關節炎外,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等效果觀察也得到相同結果[23-26]。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受,尚無客觀評價指標,而IRT 能直接顯示人體組織的區域熱值變化,客觀反映病情嚴重程度及治療效果。因此,IRT 作為中醫療效的評價指標之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IRT 在證候診斷及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但缺乏穩定的研究團隊,跨地域科研合作較少。應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挖掘和發展前沿領域,為后續研究提供支持。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