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琪 徐慧賢 楊淳鋒 王 金 張嘉茹 阮 巖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廣東廣州 510405;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廣東深圳 518033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又稱滲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聽力下降而鼓膜完整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癥疾病,為臨床常見病。據統計,80%的兒童在10 歲前發生過一次或多次SOM[1]。雖然該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仍有約40%的SOM可反復發作[2]。SOM 的病因病機尚未明確,西醫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抗生素、黏液促排劑、減充血劑等)和手術治療(鼓膜穿刺與切開、鼓膜置管、咽鼓管吹張法等),但有一定的并發癥及復發的風險,包括鼓膜穿孔不愈合、抗生素耐藥性等[3-4]。中醫藥目前也被廣泛應用于SOM 的治療中,且效果顯著,但目前尚少見比較不同中藥湯劑治療SOM 療效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本研究通過對中藥湯劑治療SOM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貝葉斯網狀meta 分析以評價其臨床效果,為中藥湯劑治療SOM 提供依據。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知識服務中心平臺、維普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文檢索詞為分泌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耳脹、耳閉、中藥、中醫藥、湯、方、散、丸、飲、煎、臨床療效、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英文檢索詞為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serous otitis med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decoction、Powder、Tang、Yi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clinical effects,檢索策略采取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文獻檢索截止日期為2023 年7 月。
1.2.1 納入標準 ①研究類型:中藥湯劑治療SOM 的臨床研究;②研究對象:明確診斷為SOM,相關診斷標準參照《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應用指南(2004 版修訂)》[5]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6]。③干預措施:對照組為常規西醫治療(外用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生素、抗組胺藥、黏液促排劑、外用減充血劑、鼓膜穿刺與切開、鼓膜置管等);治療組為中藥湯劑或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④結局指標:臨床總有效率。
1.2.2 排除標準 ①重復文獻、回顧性分析等;②難以獲取全文的文獻;③合并報道相同研究的多篇文獻取數據最全的1 篇;④研究方案描述不清,如未具體描述療程等;⑤剔除某中藥湯劑所涉及的文獻數量少于2 篇的文獻以保障研究數據的檢驗效能。
根據Cochrane 系統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文獻進行質量評估。
采用RevMan 5.4 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并繪制偏倚風險圖。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作為效應值,以OR 及其95%CI 表示分析結果,OR 的95%CI 不包含1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Stata 17.0繪制網絡證據圖及比較-校正漏斗圖。采用GeMTC 0.14.3 進行網狀meta 分析,采用馬爾科夫鏈-蒙特卡羅隨機效應模型,4 條鏈進行擬合,初始值為2.5,步長為10,迭代數20 000 次用于退火,模擬迭代次數50 000 次。當規模縮減因子接近或等于1 時,表示數據收斂性良好,否則繼續迭代。繪制等級概率圖對干預措施優劣進行排序。
根據檢索詞自由組合進行檢索,共檢索出相關文獻893 篇,通過篩選最終納入19 篇[7-25]文獻,均為中文文獻及雙臂研究。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本研究共納入19 篇[7-25]文獻,共涉及研究對象2 069 例,其中治療組1 051 例,對照組1 018 例,包括9 種中藥湯劑,均為聯合常規西醫治療。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
納入的研究中,12 項[7-8,10,13,16-17,19-23,25]采用隨機數字表法,1 項[9]采用拋硬幣法,1 項[12]采用入院順序或時間,5 項[11,14-15,18,24]未描述具體隨機方法。所有研究[7-25]均未報道分配隱藏,均未說明是否使用盲法及均無法從文中判斷是否存在偏倚,均評為風險未知。所有研究數據結果完整及期望結局均有報告,均評為低風險。見圖2。

圖2 偏倚風險圖
19 項[7-25]研究共涉及9 種干預措施,總有效率的網絡關系見圖3。其中圓點代表干預措施,其大小代表樣本量,兩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干預措施之間存在直接比較,其粗細代表研究數量。本研究不存在閉合環,故采用一致性模型進行分析。

圖3 網絡證據圖
網狀meta 分析結果顯示,共產生的45 個兩兩比較結果,其中加味清震湯(OR=0.27,95%CI:0.07~0.73)、參苓白術散(OR=0.29,95%CI:0.11~0.74)、耳脹湯(OR=0.17,95%CI:0.08~0.35)、二陳湯(OR=0.29,95%CI:0.11~0.69)、健脾通竅方(OR=0.32,95%CI:0.12~0.78)、荊防敗毒散(OR=0.17,95%CI:0.08~0.35)、龍膽瀉肝湯(OR=0.23,95%CI:0.11~0.48)、疏風宣肺通竅湯(OR=0.21,95%CI:0.08~0.60)、宣肺通竅湯(OR=0.15,95%CI:0.04~0.41)分別聯合常規西藥使用的臨床總有效率均高于單用常規西醫治療。見圖4。

圖4 網狀meta 分析聯賽圖[OR(95%CI)]
總有效率的等級排序分為1~10,等級排序1 的值越大則療效越好,臨床總有效率等級排序1 值依次為宣肺通竅湯(0.39)>耳脹湯(0.20)>疏風宣肺通竅湯(0.13)>加味清震湯(0.08)>荊防敗毒散(0.06)>龍膽瀉肝湯(0.05)>參苓白術散(0.04)>二陳湯(0.03)>健脾通竅方(0.02)>常規西醫(0)。具體排序見圖5。

圖5 等級排序圖
比較-校正漏斗圖結果顯示對稱性較好,所有點均落在漏斗內,提示納入研究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性較小;漏斗圖可見有一個散點位于底部,提示存在樣本量小的可能。見圖6。

圖6 比較-校正漏斗圖
SOM 在中醫屬耳脹、耳閉范疇,病位在耳竅,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特征。歷代醫家多從肺、脾、肝膽等臟腑論治,治以疏風宣肺、清瀉肝膽、健脾利濕、行氣活血、通利耳竅[26-27]。本研究所納入的干預措施均為上述治法,分析結果提示其臨床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西醫治療,排名前3 的分別為宣肺通竅湯、耳脹湯、疏風宣肺通竅湯。宣肺通竅湯為自擬經驗方,具有通竅利耳、祛邪宣肺等功效,方中連翹、金銀花具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桔梗、白芷排膿,辛夷花通利鼻竅,桑白皮、葶藶子瀉肺平喘,茯苓健脾利水滲濕,路路通利水通絡散瘀,白僵蠶屬蟲類藥,擅祛風定驚,其藥味輕浮,可上行頭面諸竅,散耳竅之頑痰,甘草調和諸藥[23]。全方可解在表之風邪,肺正常行使宣發肅降之功,在耳之痰飲濕邪自除,加之肺氣充盛,則耳竅通利。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包括:①納入的研究質量較低,如所有研究均未實施盲法等。②所納入的研究中樣本量均較少且均為單中心研究,無法排除地區偏倚等。③因涉及的研究數量較少,尚有如純音聽閾、氣骨導差、鼓膜活動度等結局指標未能納入以進一步評估。④藥物劑量、療程等的差異可能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來仍需要更大樣本量、更高質量、更多中心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以保證臨床研究的科學性、準確性、可靠性,增加重要指標的測定以保證研究的全面性、客觀性等。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