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尹甜甜 程 寬
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安徽馬鞍山 243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根性疼痛為典型癥狀的一類頸椎病[1-3]。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目前主要以藥物治療、牽引、封閉、物理治療等保守療法為主。長時間保守療法無效且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者可考慮手術療法。手術治療雖療效果顯著,但對患者的耐受性和經濟條件要求較高[4-5]。推拿、針刺等中醫特色物理療法具有無創性、操作方便及副作用較小等優勢[6]。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中醫學中屬于“項痹”“頭痛”等范疇,發病原因與氣血不足、血運不暢、肝脾腎虧虛、外感風寒濕邪、勞損外傷等多種因素有關。三通平衡法以“靳三針”及賴式通元針法為理論基礎,三通即通元神、通臟腑、通經絡,同時具備“靳三針”取穴少、取穴準等優勢及賴式通元針法“通督養神、引氣歸元”的治療原則。本研究通過觀察分析三通平衡法針刺與推拿聯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旨在為此類患者的臨床中醫治療提供參考。
選擇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門診于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8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針刺組和三通平衡法針刺組,各4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7]。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8],辨證為氣滯血瘀證。③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30 d 內接受相關治療;②因網球肘、肩周炎等其他疾病引起上肢疼痛;③不適合推拿;④頸椎或頸部外傷史;⑤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本研究經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常規針刺組患者給予常規針刺聯合推拿進行治療,針刺和推拿治療由從事針刺、推拿5 年以上的醫師負責操作。①針刺治療:針刺取穴患側頸夾脊、風池、天柱、后溪、手三里、外關及雙側膈腧、合谷。患者取側臥位,充分暴露患側,對上述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后按照《針灸學》[9]教材中的規定方式進針,進針后留針30 min。治療頻次:每隔1 日治療1 次,每周3 次,2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4 周。②推拿:取穴頸夾脊、風池、風府、曲池、外關、合谷、肩井、天宗,依次進行肩背部施滾、一指禪推按、點按等推拿治療,之后采用滾、拿法按揉患側曲池、合谷穴,最后進行頸部斜扳治療。治療頻次:每周治療5 次,連續治療4 周。
三通平衡法針刺組給予三通平衡針刺聯合推拿進行治療,針刺和推拿治療由從事針刺、推拿5 年以上的醫師負責操作。取穴:通經絡(大椎、身柱、阿是穴、患側天柱、患側風池、患側外關);通臟腑(雙側太溪、中脘);通元神(百會、氣海)。患者取俯臥位暴露患側,對上述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后進針,進針后留針30 min。治療時間同常規針刺組。
中醫證候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10],主證從輕到重按照0、2、4、6 分進行評估,次證按照0、1、2、3 分進行評估,總積分=主證積分+次證積分。患者所得分值與其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簡化McGill 疼痛問卷評分,包含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評級指數(pain rating index,PRI)、現時疼痛強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評分[11]。
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評分,包括主觀癥狀、臨床癥狀及適應能力,總分為0~100 分,患者所得分值越低表示其頸椎功能越差[12]。
中醫療效評價標準。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9]擬定療效標準。①治愈:原有癥狀基本消失,頸部、上肢功能恢復正常,癥狀緩解≥90%;②顯效:原有癥狀明顯好轉,頸部、上肢功能明顯改善,不影響日常活動及工作,癥狀緩解75%~<90%;③有效:原有癥狀有所好轉,頸部、上肢功能有所改善,但遺留部分癥狀,癥狀緩解30%~<75%;④無效:原有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癥狀緩解<30%。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主證積分、次證積分及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三通平衡法針刺組低于常規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治療前,兩組VAS、PRI 及PP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PRI 及PP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三通平衡法針刺組低于常規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PRI、PPI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PRI、PPI 評分比較(分,±s)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PRI:疼痛評級指數;PPI:現時疼痛強度。
治療前,兩組CAS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主觀癥狀、臨床癥狀及適應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三通平衡法針刺組高于常規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ASCS 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ASCS 評分比較(分,±s)
注CASCS: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
三通平衡法針刺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為頸椎部位的椎間盤及其周圍韌帶等組織出現退行性改變,導致頸部神經根受到牽拉、壓迫,被累及的神經根所支配的區域出現疼痛及麻木等[13]。根據其臨床表現,中醫學可將其歸為“項痹”[14]。氣虛血瘀證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因頸、肩部勞累過度,邪氣趁虛而入,導致機體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筋脈閉阻不通,此所謂“不通則痛”;另有患者肝腎不足,營衛失和,頸項、肩部關節筋肉難以得到濡養,此所謂“不榮則痛”。故治療以舒經通絡、理氣活血為原則[15-16]。
通元針法遵循“通督養神、引氣歸元”[17]。三通平衡法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通經絡”“通臟腑”“通元神”的針刺原則[18]。中醫學認為,經絡不暢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造成氣血瘀滯、郁結,不通則痛,因此將“通經絡”放在首位[19-20]。通經絡取穴的大椎、身柱為督脈腧穴,天柱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針刺上述穴位可通調陽經,化氣壯陽、通絡氣血;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腧穴,針刺可平肝熄風,通利官竅;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外關,針刺可通經活絡;阿是穴以痛為腧,針刺可緩解疼痛。經絡氣血的運行主要依靠臟腑調節,因此將“通臟腑”放在第二位[21-22]。通臟腑取穴的太溪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針刺可滋陰補腎,壯骨強筋;中脘為任脈和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位,針刺可健脾強胃。《靈樞·經脈》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元神乃先天之精所化,元神受先天元氣充養而生于腦中,元氣充足則腦髓充盛[23]。賴新生教授認為,“督陽不振”是頸椎疾病的主要病理機制,因此對于通元神的取穴原則以“通督養神”為主,將百會、氣海作為治療主穴,百會屬督脈,為百脈之宗,針刺該穴能提升陽氣;氣海為任脈腧穴,為先天元氣之海,針刺可益氣助陽,補腎固元。
推拿可通過手法的操作可刺激局部皮膚及經絡腧穴,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另外推拿能夠緩解神經根壓力和頸項部肌肉痙攣,加速新陳代謝,促使經絡氣血暢通[24-25]。三通平衡法針刺可通過刺激腧穴,促使頸項部血流灌注量增加,緩解神經根部壓迫癥狀,再配之推拿手法,可進一步將粘連的軟組織進行松解或剝離,糾正小關節紊亂,促進頸椎生物力線的恢復[26]。二者協調作用可增強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三通平衡法針刺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及VAS、PRI、PPI 評分中各項積分低于常規針刺組,提示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中采用三通平衡法針刺聯合推拿的方案,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疼痛。三通平衡法針刺組治療后的CASCS評分中各項積分高于常規針刺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針刺組,提示三通平衡法針刺與推拿聯合治療可明顯促進患者頸椎功能改善,臨床效果較好。此結論同彭思萍等[27]研究觀點具有同質性。
綜上所述,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取推拿聯合三通平衡法針刺治療,可明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疼痛,并促進其頸椎功能的恢復。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