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蕾 王在標 陳文莉 陳長浩
1.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安徽亳州 236804;2.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安徽宿州 234000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主要癥狀是肛門疼痛、便血、痔核脫出,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應用較廣泛的一種術式,創傷輕,恢復快。優質的護理管理是保證手術療效和患者快速康復的重要基礎,常規專科護理在有限的醫療資源的背景下,往往將重點放在疾病管理本身,即遵醫囑用藥和傷口護理,可能忽視了患者的自護管理能力和心理情緒波動,這些可能影響術后的康復質量[1]。跨理論模型起源于鍛煉行為領域,以改變人們不健康的行為和理念為核心,由于綜合了多家學派的思想理論,因此稱為跨理論模型,將其核心思想引入護理領域同樣起到較好的服務效果。跨理論模型注重循證醫學理念,將簡單、高效的管理行為路徑化,也便于考核和推廣[2-4]。目前,跨理論模型已經在皮膚科、兒科、腫瘤等多個疾病領域得到應用,并取得較滿意的護理效果[5-7]。本研究主張將跨理論模型引入肛腸科的護理管理中,重點探討對混合痔患者PPH 術后疼痛、心理情緒及康復質量的影響,進而提出新型優質護理模式。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對照試驗的方法納入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采用PPH 進行治療的混合痔患者120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版)》[8]中混合痔的診斷標準;③根據分組要求完成臨床和護理管理,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肛腸科疾病,如肛周膿腫等;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需要同時進行治療;③治療依從性差,同時參與其他研究等。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病程、手術時間和教育年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亳醫倫審2019 第19 號)。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
所有患者采用PPH 進行治療,由醫院經驗豐富的手術團隊完成。對照組采用常規專科護理,主要包括遵醫囑用藥和傷口護理,叮囑排便不要過分用力,如果排便不暢可適當應用促排便藥物(如開塞露);術后每日更換無菌敷料,觀察傷口有無感染,維持肛周清潔,防止糞渣對傷口造成污染;患者自訴疼痛程度由主治醫師進行評估,必要時候應用止疼藥物,對傷口進行濕敷或者物理療法(如紅外線照射),加快傷口愈合,減輕肛緣水腫,改善疼痛;觀察排便是否有新鮮出血,評估傷口有無裂開,脫落痔核極易引發出血,需減少活動,若出現便血需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部分患者由于傷口疼痛、排便不暢或者活動量少等導致尿潴留,尤其是男性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囑托放松心情,通過腹部濕熱敷、放流水聲等方式誘導自行排尿。最后,在恢復期間,要教會患者在每次大便干凈后,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進行推拿,15 min/次;然后開展肛門收縮鍛煉,先往上提收肛門,再放松,2次/d,每次15 遍;每天睡前清潔肛門,并進行濕熱敷。
觀察組采用跨理論模式對護理進行干預,分為前意向期、意向期和準備期及行為期與持續期共計5 個維度[9-11]。①前意向期:患者入院24 h 內進行病情和治療依從性評估以及健康宣教,主要講解手術流程和術后康復護理,分享成功案例,爭取患者的治療主動性;根據不同病情、患者性別和治療訴求,盡量進行分層管理,并進行常規干預5 次。②意向期:術前24 h 講解手術的安全性和術后康復管理的重要性,降低患者的擔心和害怕,并爭取治療的積極主動性;爭取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專業,以及家屬的呵護。③準備期:根據前兩個階段的準備工作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流程,在術前、術中及術后全面開展,就可能發生的問題,與患者及家屬商量,引導他們熟悉各種干預步驟,熟悉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④行為期:負責日常工作的執行,并定期對患者進行評價。同時,還需要家屬在干預期間給予主動的社會支援,并依據患者及家屬的反饋,對干預計劃進行適時的修改,并向患者添加健康行為提示,降低其不良習慣暗示;為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用藥依從性,制訂相應的激勵措施。⑤維持期:評估每位患者的護理成效,對成效顯著者繼續維持原方案,對成效不滿意者需要調查護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由護士長和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討論后提出整改方案,在此過程中,要對已養成的好行為習慣給予充分的鼓勵與肯定,并引導家人及陪同人員起到督導的作用,保持患者的自我管理依從性。
①比較兩組術后12、24 h 和48 h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滿分10分,無痛計0 分,可以忍受的輕微疼痛計1~3 分,影響睡眠的中度疼痛計4~6 分,無法忍受的強烈疼痛計7~10分[12]。
②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7 d 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anxiety rating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depression rating scale,SDS)評分,該標準是在1~4 分基礎上進行的,20 項得分加起來就是總粗分,加上1.25 的總粗分就是一個標準[13-14]。SAS 總分(標準分):<50分表示不存在焦慮,>50~60 分表示有輕微的焦慮,>60~70 分表示中等程度的焦慮,>70 表示嚴重的焦慮。SDS 總分(標準分):標準分<50 分為無抑郁;標準分50~<60 分為輕微至輕度抑郁;標準分60~<70 分為中至重度抑郁;標準分≥70 分為重度抑郁。
③比較兩組康復質量,術后首次排尿時間和持續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持續時間、肛門創緣水腫和便血評分及便秘發生率。其中水腫評分:0 分為創面沒有水腫,2 分為輕度水腫但不干擾活動,4 分為水腫明顯但不干擾活動,6 分為水腫嚴重且活動受限。便血評分:0 分為沒有便血,2 分為排便后有少許血或手紙染血,4 分為術后出現大出血,需要縫合止血。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VAS 評分組間、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兩組術后24、48 h VAS 評分低于術后12 h,術后48 h VAS 評分低于術后2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術后12、24、48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術后12 h 比較,aP<0.05;與本組術后24 h 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SAS、SDS 評分組間、時間點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術后3、7 d 的SAS、SDS 評分低于術前,術后7 d SAS、SDS 評分低于術后3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術后3、7 d 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本組術后3 d 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和持續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水腫和便血評分低于對照組,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康復質量比較
常規專科護理主要開展較為機械式操作,不能全面管理患者的情緒、健康認知、自護能力等,易使患者遭受二次傷害,進而影響術后的康復進程[15]。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模式屬于新型優質護理,體現了一種復雜性、漸進性、動態循環變化的過程,核心結構包括變化階段、變化過程、決策平衡、自我效能和誘惑5 個維度;并結合多種護理理論和實踐,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16-17]。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12、24 h 和48 h 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肛緣因其獨特的解剖構造,直接受脊神經支配,疼痛更為敏感、強烈。術后患者一般會有很多并發癥,比如排尿與排便困難、肛周疼痛、感染等。加之手術帶來的創傷,護理不當易出現傷口裂開,增加疼痛程度,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增加焦慮和抑郁癥狀,同時會降低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和積極性,影響臨床預后[18-19]。然而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效果可能不理想。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管理從多個階段進行,運用科學的護理理念和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疼痛體驗,改善不良情緒,保證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20-21]。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3 d 和7 d 的SAS 和SDS評分顯著降低,焦慮和抑郁評分也明顯下降(P<0.05)。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管理能夠探索出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調動患者的主動意愿和積極性,通過細分事物和行為改變過程為多個階段,并且在每一階段開展針對性、高效護理,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和配合度[22-24]。接受行為轉變理念護理的患者術后效果會顯著提升。首先,通過對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惑,對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行疏導,鼓勵患者自理自助,使疾病治愈信心提高。其次,跨理論模型借助多種手段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積極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支持、鼓勵患者的健康訴求并盡量解決[25-26]。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和持續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持續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水腫和便血評分下降,便秘發生率減少(P<0.05)。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強調經過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與維持期來充分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從而促進快速康復[27]。前意向期主要了解患者的健康認知、疾病特征和治療依從性,意向期主要評估心理情緒,準備期主要制訂個性化護理流程,行動期是護理的主體,維持期是檢驗護理成效。通過簡便、高效的個性化護理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調節排尿和排便不暢;通過循序漸進的心理干預,建立健康、主動的生活習慣,維持較好的心理環境,提高康復的積極性,提升遵醫行為與自我護理能力,促進康復質量的提升[28-32]。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管理能夠進一步減輕混合痔PPH 術后的疼痛體驗,降低焦慮和抑郁風險,改善康復質量,是一種新型優質護理模式,值得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