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愛玲 耿繼兵 徐 超
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民醫院手術室,安徽馬鞍山 243000
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在醫院感染中的占比高達18%,是目前侵入性手術操作的重要問題[1-2]。近年來,隨著無菌技術的不斷普及與發展,SSI 發生率呈明顯降低趨勢,但基于細菌耐藥性產生、感染源變異、手術難度較大等因素的影響,SSI 仍存在一定的發生率[3]。外科手術患者發生SSI 會延遲疾病康復,增加醫療費用,對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造成不良影響。基于此,積極防治SSI 是目前臨床重中之重。本研究收集5 420 例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SSI 發生現狀,并明確SSI 的影響因素。
收集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民醫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5 420 例,本研究獲得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002-006)。診斷標準: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4],且手術切口分泌物培養結果陽性。納入標準:①身體狀況較好,耐受外科手術治療;②臨床資料信息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術前伴全身性感染或除手術部位外感染;③合并免疫性疾病;④感染發生在社區內。
1.2.1 收集資料 收集外科手術患者臨床資料,計算SSI 發生率與病原菌培養結果。根據SSI 情況將患者分為感染組(46 例)和非感染組(5 374 例),比較兩組年齡、性別、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基礎疾病、手術時機、術前抗菌藥物使用、切口類型、麻醉方式、住院時間。患者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術前均進行了對癥治療。
1.2.2 相關定義 ASA 分級:處于健康狀態,無任何基礎疾病為Ⅰ級;存在輕度基礎疾病,但無功能障礙為Ⅱ級;存在嚴重基礎疾病,有一定功能障礙為Ⅲ級[5]。切口類型:Ⅰ類(清潔手術)、Ⅱ類(清潔-污染手術)、Ⅲ類(污染手術)切口[6]。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 420 例患者中共46 例發生SSI,發生率為0.85%。其中表淺切口感染29 例,深部切口感染14例,器官與腔隙感染3 例。共分離出48 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31 株(64.58%)、革蘭氏陽性菌17 株(35.42%)。
感染組年齡>65 歲、合并糖尿病、全身麻醉手術、切口類型Ⅲ類、急診手術、ASA 分級Ⅲ級、術前未使用抗菌藥物的占比高于非感染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長于非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外科手術患者發生SSI 的單因素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以SSI 作為因變量(SSI=1,非SSI=0)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合并糖尿病、手術時機、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類型、抗菌藥物情況是外科手術患者SSI 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外科手術患者發生SSI 的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顯示,SSI 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病原菌數量、患者免疫力等[7-9]。SSI 的控制難度較高,還會影響手術切口的愈合進程,延長住院時間,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有效預測SSI 發生并加以有效防治,對降低SSI 發生率與手術風險及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有重要意義[10-11]。
本研究中,患者SSI 發生率為0.85%,多為表淺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李蘭蘭等[12]的大樣本研究顯示,SSI 發生率為5.40%,與本研究結果相近。李澤等[13]與徐月姣等[14]的研究發現,SSI 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等為主,可見目前SSI 的感染病原菌多為革蘭氏陰性菌,合理、規范地使用抗菌藥物可有效預防SSI。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手術時機、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類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是外科手術患者SSI 的影響因素。
①年齡:年齡成為SSI 影響因素的原因在于年齡越大,患者機體退行性改變越明顯,免疫力越差,對病原菌的抵抗作用越弱,SSI 風險增加[15-17]。②手術時機:與擇期手術比較,急診手術的術前準備時間不夠充分,非空腹狀態、血糖水平等諸多術中不可控因素會導致感染風險增加。此外,急診手術患者通常情況緊急,生理體征較差,患者可能存在血液、體液丟失情況,自身防御機制弱,SSI 風險因此增加[18-19]。韓冰等[15]的研究中,急診患者SSI 比例高于擇期手術患者,與本研究結論一致。③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SSI 風險增加的原因,考慮與高血糖狀態會促進細菌繁殖,并抑制白細胞吞噬功能等有關[20]。④切口類型:Ⅲ類切口通常切口開放度高,暴露在污染環境下,細菌更容易定植,此外患者多存在化膿、感染情況,易污染手術部位而增加SSI。姜寧等[21]的研究指出,SSI 發生與手術環境消毒不到位、醫療器械攜帶病菌等因素相關,同時胃腸、腹腔中存在膿性滲出物也會增加SSI 風險,與本研究結論相符。⑤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越長,切口處組織、肌肉暴露時間就越長,越容易滋生細菌,增加感染風險[1,22]。⑥住院時間:由于病房流動性較大,接觸其他患者可能性較多,因此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手術部位感染風險越大。⑦術前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預防性抗菌可減少SSI,屬于保護因素。田璞玉等[23]研究指出,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可使SSI 發生率由3.12%降至0.87%,術前應用抗菌藥物對SSI 有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外科手術后SSI 與年齡、糖尿病、手術類型、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類型、術前抗菌藥使用有關,針對上述因素進行早期干預是防治SSI 的關鍵,術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降低SSI 有積極作用。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