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炎 楊 霞▲ 陳 穎 沈敏燕 陳 艷 何春華
1.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手術室,浙江嘉興 314000;2.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胃腸外科,浙江嘉興 314000
腹部手術患者在手術室溫度過低、腹腔暴露、輸液輸血及液體沖洗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易出現圍手術期低體溫[1]。老年腹部手術患者的皮下脂肪薄、血液循環功能衰退及新陳代謝弱,更容易發生低體溫,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循環功能障礙,引起躁動、寒戰等并發癥[2-3]。低體溫及寒戰不僅會影響麻醉藥效,增加圍手術期患者不適感,還會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從而影響手術療效和安全性,對術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4-5]。因此,予以有效的保溫策略對預防低體溫、減少寒戰風險和促進術后恢復具有重要的價值。現階段臨床關于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保溫的報道較多,但多數研究僅采用單一保溫措施,效果未能達到預期[6]。基于此,本研究結合低體溫相關指南和專家共識制訂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并探尋其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的預防作用,為臨床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保溫護理提供新視角。
選取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3 月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接受腹部手術的老年患者8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1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腹部手術指征;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60 歲;④術前體溫正常;⑤臨床資料完整;⑥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為Ⅰ級~Ⅱ級;⑦均行靜脈聯合吸入性麻醉;⑧具備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①存在視聽功能障礙;②存在麻醉禁忌;③術前感染及發熱;④精神疾病、凝血及認知功能嚴重損傷;⑤內分泌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心、腎等重要臟器嚴重損傷;⑦術中休克及大出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ZFYJ234-01 號)。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保溫護理:術前0.5 h,護理人員調整手術室濕度為50%~60%、溫度為24~26℃;術中,護理人員對非手術部位加蓋被褥,并且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變化;術后,護理人員為患者加蓋棉被。
1.2.2 觀察組 予以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1)構建保溫干預小組。組長為護士長,組員包括具有3 年以上護理經驗的護士,護士長負責協調工作,護士負責資料收集及方案實施,小組所有成員均需接受相關培訓,且需通過考核。(2)保溫策略。①術前保溫策略:護理人員在轉運床上放置加溫毯,同時鋪墊一次性手術床單,打開加溫毯使其在0.5 h 內升高溫度至40℃;護理人員在術前0.5 h 調節手術室濕度至50%~60%、溫度為24~26 ℃;護理人員在患者平躺在轉運床后加蓋棉被保溫,以避免對流散熱。②術中保溫策略:在對患者進行皮膚消毒時,護理人員應提醒醫師盡快進行消毒操作,避免熱量散失;護理人員需對補充液體、消毒液、沖洗液進行升溫,使溫度達到37~40 ℃,并放置于恒溫箱中;護理人員在輸血時可將血制品由血庫取出,放置20 min 后再輸注;護理人員應升溫呼吸回路,將吸收氣體經呼吸回路連接裝置加熱升溫,溫度為39 ℃;護理人員擦拭血跡所用的無菌紗布應提前升溫,使其達到37 ℃,及時更換溫度過低的紗布;護理人員對非手術部位覆蓋棉毯,減少身體不必要的暴露;護理人員應加強術中巡護,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注意體溫變化情況。③術后保溫策略:在由麻醉蘇醒室轉運回病房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為患者穿戴棉質下肢保暖腳套及肩部保暖背心。
①體溫及術中低體溫。肛溫探頭置于肛門,并連接生命體征監護儀(美國Eagle 公司,3000 型)監測兩組術前、手術30 min、術畢時的中心體溫,低體溫為中心體溫低于36℃。②寒戰發生情況及分級。統計兩組寒戰發生情況,參考Wrench 分級標準[7]評估寒戰分級,0 級:未出現寒戰;Ⅰ級:汗毛豎立或外周血管收縮,無肌顫;Ⅱ級:1 處肌群出現肌肉收縮;Ⅲ級:1 處肌群以上出現肌肉收縮。③麻醉蘇醒指標及恢復指標:統計兩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意識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④不良反應:觀察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多時間點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體溫不同時間、組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兩組手術30 min、術畢體溫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
注 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bP<0.05。
觀察組發生術中低體溫8 例,發生率為19.51%;對照組發生術中低體溫18 例,發生率為43.90%。觀察組術中低體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632,P<0.05)。
觀察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寒戰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寒戰發生情況及分級比較[例(%)]
觀察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意識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麻醉蘇醒指標及恢復指標比較()

表4 兩組麻醉蘇醒指標及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正常體溫是維持新陳代謝及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但腹部手術的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創面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較長,術中麻醉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功能,易增加低體溫發生風險[8-9]。機體在低體溫作用下會出現應激反應,而過度的應激反應會影響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術后康復[10-12]。因此,維持腹部患者圍手術期正常體溫,減少體溫劇烈波動,對完成手術、減少術后不良反應、促進術后恢復具有重要價值。
常規保溫護理缺乏針對性及系統性,相對單一,整體保溫效果較為普通[13]。國內外研究顯示,常規保溫護理無法有效預防腹部手術患者術后低體溫,對應激反應的控制效果存在缺陷[14-15]。既往研究結果顯示,對老年患者實施全程綜合保溫護理能維持體溫穩定,有效減少低體溫風險[16]。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30 min、術畢體溫均高于對照組,低體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顯示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能改善老年腹部手術患者體溫,有效預防低體溫。有報道認為,腹腔手術需要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易暴露部分體表,增加散熱[17]。臨床研究發現,手術室溫度、液體輸注等操作均是引起低體溫的危險因素[18-19]。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在術前進行調節手術室溫度,減少環境對機體體溫的影響;術中對非消毒部位加蓋棉被,有利于儲存自身熱量,并叮囑醫師縮短消毒時間,避免散熱;同時對補液液體、消毒液、沖洗液進行升溫,縮小液體與體溫的溫差,有利于維持術中體溫恒定。國內研究發現,圍手術期全程復合保溫策略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至離開手術室過程中采取全程保溫,能有效預防低體溫及寒戰,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20]。有報道顯示,產熱中樞調節功能受低體溫因素作用會出現不同程度損傷,骨骼肌為滿足機體對熱量的需求會發生運動調節,導致寒戰[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能有效預防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寒戰,這主要是因為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能調節機體體溫,避免低體溫,從而降低寒戰風險。
臨床研究發現,體內麻醉藥物的代謝與體溫存在聯系,低體溫降低肝臟代謝功能,引起腎及肝血流量降低,影響細胞活性,降低代謝酶結合能力,延緩麻醉藥物代謝,從而延長麻醉蘇醒時間[23-25]。因此,對圍手術期患者實施有效的積極保溫策略對維持體溫穩定、改善麻醉質量及促進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麻醉蘇醒及恢復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能穩定改善老年腹部手術患者蘇醒質量,促進術后恢復。究其原因: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通過升溫呼吸回路,有利于改善機體代謝能力,為術后復蘇創造條件;在麻醉蘇醒室轉運回病房時,穿戴棉質衣物保溫,能有效阻斷體內熱量向外散失,避免體內熱量大量流失,縮短體溫恢復時間,促進術后蘇醒[26]。本研究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現,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能減少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手術室全程積極保溫策略能穩定老年腹部手術患者體溫,有效預防低體溫及寒戰,改善蘇醒質量,促進術后恢復,減少不良反應。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