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玲 韓 萌 王 玉 孫 婧 賈亞男
1.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yī)院內(nèi)科,河北邢臺 054000;2.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北邢臺 054000
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jīng)橋接治療后,其神經(jīng)功能雖然得到明顯改善,但仍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因此,后續(xù)科學、規(guī)范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必不可少[1-2]。常規(guī)護理干預只能提供基礎的護理服務,難以滿足不同心理及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需求[3-4]。時效性分析模式是把握有效的激勵時機,在某個特定時間范圍內(nèi)實施多種激勵措施激勵患者,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產(chǎn)生預期效果的能力,以此提高患者康復信心,進而更好地配合康復治療[5]。而跨理論模型是根據(jù)患者行為變化,制訂不同對應策略,對患者行為習慣保持效果顯著[6]。結合上述兩種護理模式的優(yōu)點,或可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對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橋接治療后患者采取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分析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11 月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yī)院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橋接治療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通過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19-KY-35)。納入標準:①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性缺血性腦卒中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相關標準,并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認;②均接受橋接治療且病情處于恢復期;③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無法溝通;②合并其他腦部疾病(如腦膜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③合并其他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疾病;④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脫落標準:①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或病死;②中途退出研究。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5 例。對照組中男34 例,女21 例;年齡52~75 歲,平均(64.82±4.65)歲;體重指數(shù)21.3~32.0 kg/m2,平均(26.01±2.22)kg/m2;閉塞動脈:基底動脈閉塞13例,大腦中動脈閉塞28 例,頸內(nèi)動脈閉塞14 例。干預組中男32 例,女23 例;年齡51~73 歲,平均(64.33±4.51)歲;體重指數(shù)21.8~31.2 kg/m2,平均(25.58±2.31)kg/m2;閉塞動脈:基底動脈閉塞10 例,大腦中動脈閉塞27 例,頸內(nèi)動脈閉塞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入組后,對患者及家屬行健康宣教,向患者發(fā)放有關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性腦卒中的知識手冊,幫助患者了解該病的發(fā)生原因,詳細講解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橋接治療后的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體位護理(按時為患者翻身,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衛(wèi)生工作(保持患者物品整潔、病房清潔衛(wèi)生)、用藥指導及相關功能康復訓練(心理康復護理、疾病康復教育、肢體康復護理)等。
干預組行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組建護理小組,由1 名專科醫(yī)師、1 名護士長、1 名康復師及3 名專科護師組成。所有成員均通過關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內(nèi)容考核。將跨理論模型與時效性分析模式相結合,評估患者個體行為變化的5 個階段改變特點,采取不同時效激勵措施,見表1。兩組均連續(xù)干預6 個月,在干預前、干預3 個月和干預6個月時由護理小組成員收集評估資料。干預期間如患者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患者家屬及時告知小組成員,通知專科醫(yī)生及時給予對癥處理。

表1 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干預方案
1.3.1 肢體功能 采用Fugl-Meyer 運動量表[8]評分評估,量表分為上、下肢功能兩個模塊,分別為66、34分,共100 分,評分與肢體功能呈正相關。該量表由瑞典學者Fugl-Meyer 于1980 年研究得出,在評價腦卒中患者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5。
1.3.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9]評分評估,量表總分100 分,得分越低表明殘疾癥狀越輕,獨立生活能力越強。該量表于1965 年由美國人Dorother Barthel 及Floorence Mahoney 設計并制訂的,后經(jīng)加拿大學者Shahhe Vanchay 在1989 年改良,經(jīng)證實其在評估腦卒中患者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7。
1.3.3 心理彈性 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評分評估,量表包含3 個維度:力量、堅韌與樂觀,總分100 分,評分越低心理彈性越弱。該量表于2003 年美國心理學家Connor KM 和Davidson JRT 教授聯(lián)合編制,后經(jīng)我國肖楠等人翻譯修訂為中文版CD-RISC,在評價腦卒中患者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8[10]。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多時點指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FMA 各維度評分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nèi)比較:兩組組內(nèi)各時間點FMA 維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干預組干預3、6個月FMA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時間點FM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各時間點FMA 評分比較(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同組干預3 個月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FMA:Fugl-Meyer 運動量表。
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MBI 評分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nèi)比較:組內(nèi)各時間點MBI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干預組干預3、6 個月M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時間點MB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各時間點MBI 評分比較(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同組干預3 個月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BMI:改良Barthel 指數(shù)。
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CD-RISC 評分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nèi)比較:組內(nèi)各時間點CD-RISC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干預組干預3、6 個月后CD-RISC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各時間點CD-RISC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各時間點CD-RISC 評分比較(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同組干預3 個月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CD-RISC:心理彈性量表。
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性缺血性腦卒中橋接治療后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漫長,需要在此階段把握時機,在適當?shù)臅r機對患者進行正向激勵,幫助患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積極性和依從性,有利于患者功能障礙的恢復[11-12]。但患者受到意志力薄弱、控制能力差的因素影響,很難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臨床上需要結合其他護理模式的優(yōu)勢,維持健康行為,提高護理效果[13-14]。
有研究指出,時效性分析模式是通過多種激勵方式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的有效護理模式[15]。個體行為變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跨理論模型以此為基礎將患者行為改變特點劃分為5 個階段,并根據(jù)每個階段行為、心理變化特點進行針對性干預,進而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習慣的保持[16-17]。本研究通過結合兩種護理模式,對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患者橋接治療后進行康復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兩組FMA 各維度評分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可有效改善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橋接治療后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分析原因在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行為支持。前意向階段幫助患者充分了解發(fā)病原因與積極配合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從基礎理論認知和心理兩個方面樹立改變行為的意識,以此促進患者由不良行為向健康行為的轉變;在意向階段實施情感激勵,促使患者得到家人和病友之間的支持,提高患者康復治療的信心,引導患者改善健康行為;在準備階段采取需求激勵,激發(fā)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以此提高患者積極性;在行動階段采取榜樣激勵,病情相似病友之間相互傳授康復經(jīng)驗,通過相互鼓勵和支持促進其他患者積極情緒建立;在維持階段采取利益激勵,確保康復訓練及治療行為的持續(xù)[18-20]。因此,在各個階段不同激勵措施引導下,幫助患者從被動到主動參與,從消極到積極參與,提高康復訓練積極性,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中,兩組MBI 評分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可有效提高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患者橋接治療后生活自理能力。分析原因在于,聯(lián)合護理干預中,將患者行為變化及行為改變意愿劃分不同階段,可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并在各階段施以激勵措施,既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又提高了患者康復訓練積極性,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21-23]。
此外,本研究中,兩組MBI 評分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可有效提高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患者橋接治療后的心理彈性。分析原因在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在不同行為階段采取不同的情感激勵模式,有助于患者在各個階段釋放不良情緒,進而調(diào)整心態(tài);同時受到護理人員及病情相似患者的激勵,促使患者心理得到尊重與理解,增強患者疾病康復的信心,使患者能夠積極面對疾病,進而提高心理彈性[24-25]。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時效性分析模式護理可明顯改善顱內(nèi)大動脈閉塞橋接治療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提高生活活動能力及心理彈性,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