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指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認識、理解和尊重,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鍛煉體格、增強意志的教育活動。在中職學校實踐“耕讀勞動+”育人模式,使學生能夠盡早適應社會勞動需求,提高就業競爭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耕”,原義是指從事農業勞動,而后進一步引申為通過勞動獲取生活所需物質;“讀”則是指通過閱讀滋養精神。“耕讀勞動+”育人模式就是在深化傳統勞動教育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充分挖掘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耕讀”是人與天地之間的對話,是人向天地學習的途徑。耕讀勞動包括日常生活起居、鄉村耕作、學習教育等,其中“耕”是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讀”是通過閱讀滋養精神,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國古代的耕士追求既耕且讀的生存境界,在農耕勞動之余,挑燈夜讀以修身養性,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耕讀文化。這種傳統的耕讀文化承載著中國文明的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源。
2.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構建“耕讀勞動+”育人模式,其目的就是引導中職學生開展勞動日(周或月或季度或學期)的課程模式,有效利用大自然資源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正面作用,為促進中職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結合當前中職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的現狀,“耕讀勞動+”育人模式在實踐上主要以縣級政府部門為主,家庭、學校、社會為輔,構建出中職學?!案x勞動+”育人模式的校本課程體系。
1.組建“耕讀勞動+”育人模式新團隊
“耕讀勞動+”育人模式,在實踐中需要組建以縣級政府部門為統籌,相關政府部門及學校、家庭、社會機構等協同運營的機制。例如:成立“國學班”,由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教師、農業技術能手等共同組建師資團隊。
2.拓寬“耕讀勞動+”育人模式新天地
“國學班”立足于本土資源特點,結合勞動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生產勞動、生活勞動等核心內容,開發出帶有本土特色的耕讀勞動教育資源,從而創建“耕讀勞動”實踐體驗區,為中職學校開展“耕讀勞動+”提供了育人新天地,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勞動、實踐之所,有效解決了中職學校耕讀勞動教育實踐場地匱乏、資源短缺等問題。
3.開辟“耕讀勞動+”育人新模式
“耕讀勞動+”育人模式團隊成員集結了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力量,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辟了“耕讀勞動+課后服務”“耕讀勞動+研學”“耕讀勞動+志愿服務”等“耕讀勞動+”育人新模式。與此同時,配套實踐指導手冊,從而實現社會勞動教育豐富多彩、家庭勞動教育日?;?、學校勞動教育規范有序的課程目標。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題目:“耕讀勞動+”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ZJGB202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