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的身體是實現夢想的基石,強健的體魄是邁向成功的保障。”小學體育教師應把提升學生體質健康作為己任,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與方法,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努力培養身心健康、體魄健全的學生。但是,要想提升小學生體質健康,不能僅憑體育教師和學校,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只有實現家校合力共育,才能有效夯實小學生的體質基礎,為國家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
部分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較差,如力量、耐力、速度等體能不達標。造成小學生體質較差的原因有許多,家庭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家長不懂得科學合理搭配飲食。例如:家長認為孩子正在長身體,就應該多增加營養,因而給孩子過多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造成營養過剩,脂肪堆積,導致肥胖。另一方面,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例如:不少學生上下學都是由家長接送,很少有學生自己徒步到校、回家。還有部分家長因教育思想觀念落后,只重視考試科目,不重視藝術體育學科,不能積極配合體育教師完成運動類家庭作業,也鮮少帶領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造成小學生運動鍛煉不足,體質健康狀況不佳,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小學生的成長旅程中,教師與家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體質健康不僅與學校有關,還與家庭有關。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學校教育改革帶來新機遇,為學校教育提質注入新動力。小學生體質健康的提升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一不可。家校共育是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關鍵。

直面當前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審視小學生體質健康降低的主要原因,必須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著手提升小學生體質健康。一方面,加強學校體育教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在校的體育運動時間不低于1小時,同時優化體育與健康教學手段、方法,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質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此外,教師可以針對個別體育學困生,量身定制一些體育訓練計劃,科學地設計體育活動方案,為學生的體質健康提升賦能助力。另一方面,加強家庭體育教育,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師可以對家長進行宣傳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家庭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親子運動項目,讓家長與學生一起鍛煉;教師還可以為家長提供一些指導方法,如家庭體育訓練的技巧,使家長能夠協助學生進行科學的鍛煉。家校共育,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小學生的運動能力的提高,為孩子日后擁有健康的體魄打下堅實基礎。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如同兩輛并駕齊驅的馬車,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發力,才能有效提升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家長要明確各自的任務,履行自己的職責,要做到分工不分家,齊心合力,助推學生強身健體。
1.家校合力營造良好運動環境
環境具有育人作用,一個好的環境,對學生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要想提升小學生體質健康,首先要給學生創建良好的運動環境,營造舒心的運動氛圍。
營造運動環境包括學校運動環境與家庭運動環境。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伴著教育優質均衡建設步伐的加速,學校建設投入加大,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校園環境不斷優化,體育設備設施一應俱全,有的學校還建有體育館、乒乓球室等室內運動場。所有人力物力的投入,都為學生體育鍛煉提供了物質保障,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運動環境。
同時,家長也要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運動環境。家長要有體育鍛煉的意識,并率先垂范,言傳身教,給小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帶領他們進行體育鍛煉,培養他們的運動習慣。家長可與小學生一起制訂每周運動計劃,商定每周進行運動鍛煉的時間,包括戶外活動。家長還要為小學生的運動鍛煉提供物質支持,如可以配置一些小型的運動設備或器材,如羽毛球、乒乓球、跳繩、毽子等;選擇合適的運動場地,家庭設置運動房間,或去專門的運動場館,或去適合戶外運動的場地。同時,家長還需要合理安排家庭作息,確保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讓運動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家長可定期與學校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體育鍛煉情況,共同為小學生制訂個性化的鍛煉計劃。此外,家長應積極參與學校的體育活動,讓孩子感受到家校一致的關愛和支持。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用環境熏陶、感染,以愉悅他們的身心,激發他們的運動欲望,點燃他們的運動熱情,從而享受運動的快樂。
2.締造高效的體育與健康課堂
在家校共育下的小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工作中,學校應當承擔起主要責任,發揮好主體作用。小學體育教師應立足于體育與健康課堂陣地,實施高效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身體練習,學習體育知識、技能與方法,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能力、體育品德與健康行為。

在新課標下的體育與健康課堂中,教師要更新觀念、創新教法,主動讓出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唱主角;讓出教學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依靠學生;要限時講授,精講多練;要讓學生自主嘗試,先學后教。教師在進行示范講解時,要具有趣味性,能讓學生在趣中學;要具有啟發性,讓學生在思中學;要具有實踐性,讓學生在做中學。例如:在教學“前滾翻”一課時,體育教師沒有直接給學生示范動作和講授方法,而是讓學生先在墊子上自由翻滾,嘗試摸索。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教師邀請做得比較規范的學生示范表演,同時適當點評和糾正,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前滾翻的動作技巧,然后讓學生分組練習,鞏固方法,提高技能。
高效的體育與健康課堂,應當學、練、賽一體化。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身體練習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方法。在體育與健康課堂中,教師應先教給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教會他們體育運動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邊學邊練,并經常組織開展比賽活動,以賽促練。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與競爭心理,設計各種體育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訓練動力,培養學生的競技精神。例如:在教學“50米短跑”時,在學生掌握了短跑基本方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比賽,看誰跑得更快。在教學“擲實心球”一課中,在學生學會擲球方法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比誰擲得遠”活動。

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組織多樣化的體育活動,用競賽的形式激發和促進學生練習,引導學生盡快掌握體育技能,提升體質健康。
3.家校助力促進學生體育鍛煉
想要提升小學生體質健康,要堅持不懈地進行運動鍛煉。小學生往往難以做到持之以恒的運動,容易半途而廢。因此,在提升小學生體質健康這件事上,學校和家長需要共同做好兩件事:激勵與督導。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體育教師面對學生時,不能空洞說教,而要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優秀的教師會設法鼓舞學生,不停地為他們注入動力,促使他們能夠長期堅持鍛煉。在激勵學生體育鍛煉方面,家長也應積極發揮作用,不僅要多表揚鼓勵,激勵小學生堅持進行運動鍛煉,還可以適當進行物質獎勵。
在小學生進行體育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應當對學生進行督導,即督促、引導學生堅持鍛煉,完成周期訓練任務,做到不退縮、不放棄。家長可以采用陪伴運動的形式來督促學生進行運動,并做好觀察記錄。例如:當學生需要完成跑步、籃球跳繩等運動任務時,父母可以一起練習,并在運動過程中指導孩子掌握正確的運動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