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一、引言
海陽大秧歌的誕生與發展見證了海陽地區人們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也成為海陽人將“年”與民間舞蹈巧妙結合的非遺文化典范。隨著時代的發展,海陽大秧歌在表演方面推陳出新,通過言傳身教、世代相傳,逐漸成為海陽人引以為傲的文化符號。2006 年, 海陽大秧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 年,海陽大秧歌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依靠自身特有的文化元素創作的舞蹈作品《我和爺爺踩高蹺》,以煙臺原創且獨立表演的形式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使海陽大秧歌被更多人關注。
二、海陽大秧歌概述
海陽市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海陽大秧歌作為集歌舞、戲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屬于山東三大秧歌之一,且遍布海陽市多個鄉鎮和周邊。海陽大秧歌的表演風格豪放、古樸,在表演過程中體現出恢宏的氣勢,其內容和風格多元豐富,凝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充分展現了我國煙臺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來,各地在非遺保護實踐中,都采取了形式多樣的活化舉措,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煙臺市在建設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的進程中,出臺了《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三年行動工作方案》,致力于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非遺舞蹈作品《我和爺爺踩高蹺》是非遺保護、傳承、創作、教育和推廣成效的集中體現,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傳統技藝與現代表現手段的結合。
(一)海陽大秧歌的歷史淵源
海陽大秧歌這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的產生與海陽地區的地理環境、民俗和經濟發展有直接關系。海陽優越的地域環境和文化景觀為海陽大秧歌的產生、延續和發展提供了肥水沃土。《趙氏譜書》中對海陽大秧歌有相關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撫,誥封武略將軍。洪熙元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衍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據此可知,海陽大秧歌早期是為了慶祝而編排。清朝中期,是海陽大秧歌的盛行時期,主要是因為海陽的地理位置優越,且鹽業、漁業非常發達,海陽也成為該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海陽大街上都流傳著一首這樣的民謠:“鄉下秧歌進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從這首民謠中也能看出,當時的海陽大秧歌就已經成為節日中的必備項目,而海陽則成為秧歌隊集會的主要競技場所。
(二)海陽大秧歌隊伍的結構組成
海陽大秧歌的隊伍對結構要求較為嚴謹,主要由執事、樂隊和舞隊共同組成。其中最前列的執事由三眼槍、彩旗、香盤以及大鑼組成。樂隊是由大鼓、大鑼等組成。最后是舞隊,舞隊中有多類角色,由幾十人到上百人組成,是海陽大秧歌的主要組成部分。
1. 樂大夫
樂大夫扮相威嚴魁梧,舉止穩健大氣,是秧歌舞隊部分的總指揮,在秧歌隊伍中地位很高,作用也極為重要。其表演動作大多是借鑒民間武術的動作造型,如“少林拳”“八卦拳”“長拳”“螳螂拳”等,身手矯健,剛勁有力。
2. 花鼓
花鼓在樂大夫的引領下,排在舞隊的最前面,為身后的秧歌隊開路、打場,一般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擔任,步伐矯健,動作敏捷,或“踏步”擊鼓,或“撲步”擊鼓,扮相陽剛健美。表演時,隆隆的花鼓聲與鏗鏘的鑼鼓伴奏聲互相交織,增強了秧歌總體的氣勢。
3. 貨郎與翠花
貨郎與翠花是秧歌隊中十分引人關注的人物角色,一般由年輕男女扮演。貨郎與翠花的表演內容取自鄉間小商販走街串巷賣貨、農村姑娘挑選小商品的生活情節,通過舞蹈互動交流體現暗生情愫的情境,生動有趣。
4. 錮漏匠與王大娘
秧歌中的錮漏匠詼諧、機敏,王大娘則潑辣、嬌俏,二人的角色淵源出自民間傳說,其激烈對舞、互動,體現男愛女戀的嬉戲場面,是海陽大秧歌中較為出彩的表演項目。
5. 丑婆與傻小子
丑婆和傻小子是整個隊伍中最滑稽的角色,丑婆的扮相類似于鄉間老婦,傻小子則是由孩子扮演,兩人在秧歌表演中是可隨意跑動的,不受隊形的約束,一起逗笑嬉鬧,是整個秧歌隊伍的靈魂所在。
(三)海陽大秧歌的表演形式
海陽大秧歌演出程序分為拜進、串街、走大陣、耍小場、跑陣式、演場、拜出七個步驟。起初舞隊只扮十幾個角色,主要演唱秧歌劇,舞蹈部分只為招徠觀眾、開路打場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審美需求不斷發生變化,節奏緩慢的秧歌劇漸被冷落,已不占主要地位,而耍小場、跑陣式這些氣氛熱烈的表演程序則上升為秧歌表演的主體部分。
海陽大秧歌禮儀嚴謹,“禮節”貫穿于秧歌表演中,這在其他藝術表演形式中是不多見的。正月初一,海陽大秧歌就開始拜祖宗、拜尊長等,再與鄰村互拜,其拜法也各有不同。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出三進”,這是秧歌隊員扭得最起勁、跳得最歡快、舞得最有激情的時刻,將秧歌表演推向高潮;秧歌隊還有三拜九叩的拜法,整個行禮過程中莊嚴肅穆,與“三出三進”相比更引人注意。這段表演是大秧歌的點睛之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三、海陽大秧歌保護與傳承現狀
(一)傳承人扶持工作取得進展
到目前為止,海陽市經過國家審批的非遺傳承人共兩名,經過省級單位審批通過的非遺傳承人共3 名,由市級審批通過的非遺傳承人共15 名,由縣級單位審批通過的傳承人共106 名。2022 年,《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對加強非遺記錄研究、完善非遺名錄體系,以及強化對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和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細化。
(二)原始資料搜集及秧歌隊建設取得成效
海陽大秧歌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的。廣大非遺工作者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開展原生態秧歌常態化普查工作,深入各生態保護村搜集、挖掘原始資料,記錄秧歌村秧歌藝人的傳承譜系、民間小調。海陽市80% 以上的村建有秧歌隊伍并開展常態化秧歌表演活動,是海陽市業余文化隊伍的主力軍。同時,在全市成立10 多支中小學生秧歌隊,是秧歌隊的新生力量。
(三)鄉村傳承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海陽市已在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設立“海陽大秧歌文化生態保護村”,且根據不同地區大秧歌的特點,量身定制差異化的傳承推廣方式,引導生態保護村盡可能保留自己的原生態特色,避免在傳承過程中被“同化”。同時在辛安鎮埠后村、方圓街道西石蘭村、盤石店鎮大薛家村等地設立30 多處大秧歌傳習展示所,保證了海陽大秧歌的傳承質量和傳承效果。
(四)社區傳承取得進展
為了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海陽市專門打造了“非遺工坊”品牌,每個周末都會到民間邀請一些非遺傳承人到館中開展非遺傳習活動。這種在家門口開展的非遺傳承活動不僅能夠將非遺傳承帶入社區中,也能將非遺技藝直接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2 年,海陽市社區傳承非遺文化活動共接待居民4000 多人次,惠及社區居民8 萬余人次,切實將豐富的非遺文化送到市民身邊。
(五)秧歌進校園初見成效
1994 年,煙臺市文化館推進文化進校園,秉持傳統文化“從小娃娃抓起”的理念,在招遠實驗幼兒園設立了特色民族文化傳承課程,開始教孩子們踩高蹺、學剪紙、練民族舞蹈,引導孩子們自覺成為非遺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創新者。“金娃藝術團”同年成立,《我和爺爺踩高蹺》中的第28 代“小金娃”的平均年齡僅五歲半。
四、海陽大秧歌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完善培育老、中、青各年齡段傳承人體系
通過建立非遺傳承體系,解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傳承人數量減少、傳承難度大的問題。
1. 老一輩傳授技藝精髓
鼓勵老一輩傳承人及秧歌藝人將秧歌的舞步、節奏、音樂、服飾等傳統元素傳授給徒弟,并注重傳承中的細節和精髓,保留海陽大秧歌的核心元素和特點。同時每年組織開展“送智”“送教”活動,促進海陽大秧歌“師徒傳承”的進度。
2. 中年人發揮中堅力量
通過大力承辦海陽大秧歌傳習所、培訓班,著力培養“樂大夫”“花鼓”“錮漏匠”等各類秧歌角色,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秧歌隊員,打造海陽大秧歌傳承隊伍的中堅力量,為保護海陽大秧歌這一非遺項目添磚加瓦。
3. 青年人成為新生力量
將海陽大秧歌列為大專院校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必修課程,例如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山東藝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陸續將海陽大秧歌設為必修課,為傳承海陽大秧歌培育后備力量。
(二)積極開展相關演出交流活動
在培育傳承人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海陽大秧歌的演出交流活動,可以促進海陽大秧歌的創作和創新,使其活化,開發和利用取得顯著成效。如1997 年創排的《娃娃高蹺》是金娃藝術團的傳統保留節目。改編后的《我和爺爺踩高蹺》在冬奧會、國際郵政大會等重要舞臺進行表演,秧歌隊還受邀赴濟南等多地進行展演,展現了煙臺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大秧歌的普及、推廣開辟了新路徑。2013 年,煙臺市文化館原創非遺少兒舞蹈《我和爺爺踩高蹺》獲得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2023 年央視春晚,具有濃郁海陽大秧歌特色的少兒舞蹈《我和爺爺踩高蹺》脫穎而出,位列收視率榜單第二名。
(三)豐富大秧歌內容,加大新媒體宣傳力度
目前,在傳統作品的基礎上,挖掘海陽大秧歌非遺項目的內涵,尋找海陽大秧歌與時代發展的契合點,重視其活化利用十分重要。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推廣多種傳承方式,如口述、錄音、錄像等,豐富海陽大秧歌傳承的形式和內容,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解決傳統言傳身教等傳承方式單一的問題,并根據時代的需求和人們的審美變化趨勢引入新的元素,如音樂、舞蹈、戲劇等,推出有現代感的作品,與生活更好地進行融合,創作出更具觀賞性和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同時,為了加大宣傳力度,還可以在“煙臺文旅云”平臺開設“非遺”專欄,常態化開展“非遺網絡大課堂”線上傳習活動,組織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錄制教學視頻并傳播,依托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載體打造互動平臺,通過直播、視頻分享等方式營造開放共享的非遺傳播公共生態,讓非遺傳承創新從核心文化圈向更廣泛的網絡空間傳播,使廣大網友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海陽大秧歌的獨特魅力。
(四)以海陽大秧歌為契機,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以推廣宣傳海陽大秧歌為主題,圍繞“鄉村振興,非遺同行”等主題活動,瞄準市場需求與風向,推出非遺旅游路線,策劃舉辦更具互動性、傳播性的體驗活動,推廣非遺文創產品,帶領市民體驗非遺之旅,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同時,邀請非遺工坊進駐文化街區,一方面以非遺吸引游客,發揮文化磁極效應;另一方面以旅游涵養非遺,推動非遺項目實現從存活到繁榮的躍遷。
(五)助推非遺項目活態傳承
多方位全面促進非遺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助推非遺項目活態傳承,使大秧歌“活起來”。如《我和爺爺踩高蹺》由招遠實驗幼兒園金娃藝術團和萊州武校的孩子共同完成。薪火相傳的步伐,加快了《海陽市秧歌進校園實施意見》的落地,從而為其傳承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推動秧歌人才梯隊持續性發展。以此為契機,2023 年5 月6 日,海陽市秧歌進校園活動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海陽市育才小學舉行。《海陽市秧歌進校園實施意見》將建立大秧歌進校園長效機制,采取秧歌宣傳、秧歌展演、課堂教學、社團活動、校外實踐等形式,組織實施“秧歌第一課”“秧歌名家進校園”“秧歌文創課程”等活動,利用課間操、德育課、藝術課等形式開展海陽大秧歌教育,使海陽大秧歌得到全國諸多知名藝術院校的高度關注和支持,隨后又推出了《紅珊瑚》《春滿人間》《漣漣有魚》《沉香》等一大批優秀舞蹈作品,在全國舞蹈界影響深遠,為大秧歌的傳承不斷加入新時代的注腳。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海陽大秧歌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地從鄉村田間扭到全國舞臺,這既是煙臺市非遺保護傳承的最佳體現,也是煙臺市群眾藝術創作碩果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