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創作的革命歷史小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文學價值不可低估。從小說到電影等多媒介改編是“十七年”時期最為普遍的文化現象,通過多種藝術手法將小說中革命性特征的主題、人物與情節有機融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形象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青春之歌》是紅色經典作品之一,書寫了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的艱難成長之路。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靜是這一時期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文本先后被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話劇、歌劇等不同的文藝形式,跨媒介的廣泛傳播無疑促進了其經典化的過程。林道靜在不同媒介文本中都呈現出了形象變遷之路,在其形象不斷被重塑的過程中,在媒介的互生關系中蘊含著深刻意義和時代精神建構。
1958 年問世的《青春之歌》以女主角林道靜的遭遇和經歷為主線,描寫了其充滿波折和挑戰的人生經歷。到1959 年上半年,《青春之歌》已銷售130 萬冊,同年即被搬上銀幕,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1999 年《青春之歌》電視劇版首播。“文學的創作和消費是一種文學傳播行為,而受眾則是文學傳播的起始點和終極目標所在。”受眾對文學作品產生了興趣,進而會在閱讀中接受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并將其內化成為自身精神需求。文學作品中的意義之網需要通過一系列媒介的傳播和接受,才能最終被編織形成一個復雜的維度,而文學生產、影視創作和舞臺創作則提供了廣闊的審美信息空間,因此意義的生成取決于傳播、消費和觀看。
一、小說、電影、話劇的跨媒介關系
小說《青春之歌》的成功,是實現各種改編形式的基礎。從小說到電影再到電視劇,歷經語言藝術、舞臺藝術、視聽藝術的演變,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借鑒,同時也呈現出符合各自藝術規律的創新。文學、電影及電視劇是一種相互滲透的藝術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文學為電影及電視劇提供素材,使它們能夠從文本中獲取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將文字符號轉化為視聽符號,從而使其更具直觀性和易讀性。其次是電影對原作進行加工提煉以適應觀眾審美要求。電影及電視劇改編自文學作品時,必須先進行劇本創作,使其有利于電影畫面及舞臺畫面的敘述。文本的個人敘事和銀幕及熒屏下的集體敘事構成了融合與協調的共生關系。尤其是在“十七年”時期,文藝界借助多種傳播媒介的協同作用,提升傳播資源的流通性,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相互改編,從而有效地擴展了“人民文藝”的傳播領域,提高了其傳播效率和能量。其中,不同媒介形式對女性形象塑造的差異化,也體現出了時代語境與深刻意義。本文以楊沫1958 年小說《青春之歌》第一版、1959 年《青春之歌》電影版、1999 年《青春之歌》電視劇版這三種媒介形態的作品為主要闡述對象,從媒介與敘事、媒介與改編的敘事細節方面、媒介的互生關系探討林道靜的人物形象。
二、多媒介改編中林道靜形象塑造差異
在我國的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女性形象的發展折射社會文化的變遷。女性形象塑造是一種女性景觀,同時也是社會景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文學作品的多媒介改編中,女性形象的存在及呈現一直都有著劇作層面、社會層面、意識形態層面的多重價值?!傲值漓o”是“十七年”時期紅色經典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在《青春之歌》的跨媒介之旅及經典化之路中,無疑也在促進其女性形象的經典化之路。
(一)文本:成長小說的復雜性與細微性
小說《青春之歌》以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史為脈絡,將人物的個人成長與歷史發展進程相互交織,生動展現了人物與歷史全新的關系。小說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作者楊沫在刻畫女主人公時,憑借著自身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參與革命斗爭的經歷,為人物形象賦予了現實基礎。同時在五四啟蒙思想的熏陶下,林道靜被塑造成一個多維度的、生動立體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在這部作品中,以女性角色為敘述核心的寫作方式,是一次徹底喚醒女性意識的創作。
小說中的林道靜是立體的、情感充沛的女革命者。從小說開頭的刻畫,一個純潔干凈的少女映入眼簾: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素白手絹,渾身上下的白色體現了林道靜的不諳世事與天真單純,為她之后的艱難成長埋下伏筆。從余永澤的搭救到與他同居到產生分歧,小說中林道靜與余永澤決裂時內心有猶豫因子的存在,這種情感的存在是立體的,是真實的,是有復雜人性的細微之處。
在小說的視域里,革命與愛情因子是相互交織的。林道靜是在盧嘉川的感召下,經歷過細微的情緒變化,思想境界慢慢提升起來而逐漸成為堅定赤誠的革命者。比如,在小說中是透過林道靜的視線,看到了一個高大英俊的盧嘉川的形象。在盧嘉川擔任林道靜革命導師的同時,不難看出兩人依稀可見的情愫。將林道靜的情感歷程融入革命文學敘事的構建過程中,符合林道靜個人成長的生活邏輯,將其成長與時代聯系起來,進而使其成為一個有復雜的情感、堅定的革命信仰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提升了文本的“藝術真實”性和解釋空間的范圍拓寬。
(二)電影:宏大敘事的導向性與完整性
1959 年,電影作品《青春之歌》上映后,引起強烈反響。據楊沫回憶:電影《青春之歌》于國慶節放映后,它如小說般掀起觀影熱潮,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所有電影院都在不停地進行包場放映,電影開場時,海浪輕輕地拍打著礁石,鏡頭由遠及近,逐漸展現出海浪與礁石的細節,猶如一個微觀世界的縮影。這個場景隱喻著生命的起伏與堅韌,它們彼此交織在一起。從林道靜絕望跳海到與余永澤展開對話,身后的背景都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回響著雷鳴般的巨響,這一幕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學作品中,大海形象通常被用來象征“選擇”“時代”“命運”等意義,這里明確地蘊含著內涵:只有將個人命運融入革命的洪流中,才能具有價值和意義。
在電影的視域里,受主流話語以及自身藝術特征的影響,為了使林道靜思想成長的歷程更加合理,電影突出了革命斗爭的一些關鍵情節,刪減了男女情感糾葛。相較于文本而言,小說中隱約可見的愛情因子,在電影文本中被弱化甚至消失了。林道靜與余永澤的決裂時刻表現得更為直接和徹底。林道靜在電影中被塑造成為了更符合時代導向的女英雄形象。電影結尾的場景與小說不同,林道靜身穿紅衣,帶領眾多愛國民眾,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游行,駛入了革命的浩渺海洋。這充分展現出了“這是英雄的凱旋式,也是英雄的命名式。這是英雄的凸現,也是個體的消融”。電影中林道靜堅定地站在革命的歷史洪流之中,展現出以崇高的革命精神為導向的“鐵娘子”形象。
電影在對小說文本的改編中,把影響林道靜思想發展的那些充滿歧義矛盾的情節刪除了。在有限的影像時間里,必須對原有故事進行影視化,需要對小說文本重新編碼與解構。主流話語導向下的革命式電影亟待呈現的是時代潮流的價值主導與藝術化表達,加強主流思潮與觀眾的交流溝通,激發大眾的愛國熱情。在《青春之歌》的經典化之路中,電影作為一種更貼近大眾的媒介手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劇集:多元文化的人文性與時代性
1999 年電視劇版《青春之歌》成功播出。盡管導演在電視劇播出之后仍然有許多遺憾,但是從整體上看,第一版電視劇融合了創作者對這個時代的反思。即“文藝作品離不開人文的關懷”。
正是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80 年代,在多樣化理論的影響下,對于《青春之歌》中“人的存在”給予重視,對女性的思想與命運給予重視。有學者認為《青春之歌》小說修改版消減了林道靜作為女人細膩的心理和獨特的性格色彩。1985 年開啟“重寫文學史”熱潮,對經典作品《青春之歌》進行重評,有人提出作家獨特的心靈體驗與人生理解被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電視劇版《青春之歌》是以塑造人、表現人入手,對于林道靜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柔弱和敏感之處在走向革命之前得到了充分展現。在革命之外,她的堅韌和赤誠也得到了充分體現,該劇在人物塑造和主題表現上都有獨到之處。這部電視劇以更加深刻的人性理解為出發點,表達一代青年人不同的人生態度、人生經歷交織的圖景。更多體現的是人文關懷。
如果說文本在于表達成長之路的復雜過程,在文字的表達中引人深思,電影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宏大敘事表達的話,電視劇版則以更多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命運的走向,引領觀眾聚焦于革命浪潮中個體的命運,透過不同人物對命運的抉擇,獲得啟迪和認同。
三、媒介互生關系下對女性形象建構的反思及價值
在多媒介改編中,我們看到林道靜這一女性形象被塑造,女性主體意識被消解,在后來的時代語境下由“不可見”到“可見”的女性意識。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娜拉出走”的另一種可能性,在成長的復雜之路上,投身于理想的革命“紅”流。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需要的、人民尊敬的凱旋式的女英雄;在熒屏上我們看到了回歸“人的存在”視野的豐富的女性革命者及充滿革命激情的一代年輕人的奮斗征程。
《青春之歌》所承載的復雜意蘊已遠遠超過文本自身,其文本的變遷與接受和多媒介改編的方式也讓我們看到在時間長河里中國文藝的發展變化及中國女性發展的歷程。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變遷之路,受到多重因素的消長所影響,呈現出一種復雜而多變的面貌。其女性形象在不同媒介形式或復雜結構或豐沛外延的審美表達之下,是女性意識的發展,是社會景觀的變遷,是時代語境的刻畫。
今天,用跨媒介的視角來看,對“十七年”經典文學作品在多媒介改編的女性形象建構,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視角,我們應該拓展在其時代氛圍下所需要的一種經典化的價值導向。在小說到電影到電視劇的改編之路上,從重塑形象到重塑文本,在不同媒介的互動關系中,看到林道靜在形象譜系之間的延伸和傳承。林道靜在多媒介改編中的文化傳播,不僅是不同媒介特點的改編需要,也是時代精神對女性形象的建構。在當下的時代契機和傳播體系之中,我們或許又會看到一個不同的“林道靜”。在“她力量”的覺醒下,試圖擊破被定義與凝視的刻板印象,重塑一個新時代的“林道靜”。正如李楊所指出的:“媒介不是承載傳播內容的‘形式,媒介本身就是‘內容。”
四、結語
《青春之歌》的經典化,是時代浪潮、個人經歷與媒介改編的結晶,不同媒介形式的表達是經典文本與時代對話的活力,是時代精神的提煉,這就是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在跨媒介之路中的當代價值。小說戲劇光影世界,根植于現實土壤,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可能無法避免“造夢”的敘事邏輯和多媒介特點的影響,但往更積極、更良性方向去塑造女性形象、去成為更加獨立多元的現世女性,是女性發展真正的自由,是社會發展的先進性,需要吾輩在接續努力中發展壯大。傳媒的發展引發了文學經典的價值重構,兩者理應在協調共生中,保持一定的審美價值,尋求文學深刻性與大眾文化性的融合,帶給人們思考的空間,是人民的需要,是時代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