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朱雅莉 陳祖棋 于明帥
核工業四一六醫院麻醉科,四川成都 610051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一段或多段偏離身體中線使冠狀面側方出現彎曲狀態,從而導致脊柱畸形,該病在臨床骨科較為常見,以青少年為好發人群[1]。目前,手術矯正是臨床治療脊柱側彎的首選方案,但由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往往需要實施全身麻醉,以減輕患者應激疼痛[2-3]。然而,全身麻醉易對患者生命體征產生影響,使其出現心率異常、呼吸變弱、躁動等并發癥,多學科協作模式(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是一種融合多學科資源而形成的新型診療方案,實現多學科優質資源的利用和共享,通過多學科團隊為患者提供專業、規范、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最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4-6]。為此,本研究將MDT 護理模式用于脊柱側彎矯正術后麻醉復蘇室患者護理中,探討其臨床價值。
本研究所選研究對象均為2023 年1 月至5 月在核工業四一六醫院接受全麻下脊柱側彎矯正術治療患者,共104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獲得核工業四一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XZF3655924-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在醫院接受全麻下脊柱側彎矯正術治療;②術前檢查體溫、生命體征均處于正常范圍;③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在Ⅰ~Ⅱ級;④麻醉前患者或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麻醉不耐受或有麻醉禁忌證;②有精神疾病、交流障礙、認知障礙;③有重要臟器如心、肝、腎等功能不全;④術前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⑤手術禁忌證。
對照組麻醉復蘇期使用常規護理干預,手術完成后將患者推入麻醉復蘇室,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觀察意識恢復情況,一旦發現患者有心率異常、呼吸衰弱等情況要立即匯報并處理。
試驗組在麻醉復蘇室實施MDT 護理模式,方法為(1)建立MDT 團隊:科室內組建以麻醉科為主導的MDT 團隊,團隊成員包含主治醫師、麻醉師、麻醉護士、循環護士、協調護士、心理輔導師、協助家屬等若干名,并做好小組職責分工,加強合作意識。(2)MDT團隊的護理干預:①患者被推進麻醉復蘇室后,麻醉科護士需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評估患者麻醉情況,當發現異常時及時匯報主治醫生并協助處理。②當患者肌肉松度恢復時,循環護士協助麻醉師將氣管導管拔出,然后建立靜脈通路,采用留置針靜脈輸液,妥善固定,以免患者出現躁動而刺破皮膚或針頭脫落。麻醉復蘇室內維持安靜,減少外界噪聲刺激患者,術后適當使用肌松藥拮抗劑,讓患者自然蘇醒。③麻藥過后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疼痛,麻醉護士可遵醫囑為患者采用自控鎮痛泵或單次靜脈鎮痛,期間視患者情況請示麻醉師調整鎮痛方案。心理輔導師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當患者出現躁動情緒時積極疏導,告知患者約束措施實施的必要性,緩解其內心的恐懼,從而積極配合護理操作。④在麻醉復蘇室中,患者佩戴虛擬現實頭盔,進入沉浸式環境中,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或參與冥想和呼吸練習等。這有助于緩解術后的不適感和焦慮情緒。
①比較兩組術后完全蘇醒時間、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拔管時間及蘇醒體溫、血壓(舒張壓、收縮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情況[7]。
②記錄并比較兩組復蘇期間躁動、寒戰等發生情況。躁動程度判定:依據患者復蘇期間表現進行判斷,計分依次為0、1、2、3 分[8-9]。寒戰程度判定:主要分為5 個等級,其中0 級表示沒有發生寒戰;Ⅰ級表示出現汗毛直立情況;Ⅱ級表示只出現1 組肌群寒戰;Ⅲ級表示1 組以上肌群出現寒戰,但未達到全身肌顫程度;Ⅳ級表示患者全身肌群均出現寒戰[10]。
應用SPSS 27.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完全蘇醒時間、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蘇醒相關時間比較(min,)

表2 兩組術后蘇醒相關時間比較(min,)
蘇醒后,試驗組體溫高于對照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蘇醒生命體征比較()

表3 兩組術后蘇醒生命體征比較()
注1 mmHg=0.133 kPa。
試驗組躁動程度、寒戰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躁動、寒戰發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脊柱側彎多以手術矯正為主,但考慮到手術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傷,加上手術時間長,故術中常實施全身麻醉,然而術后患者復蘇后需忍受較大的疼痛,且可能出現多種并發癥[11-14]。因此臨床認為在麻醉復蘇期有必要對該類患者實施相關護理干預。
MDT 模式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重要診療模式,以多學科團隊為核心,目的在于討論出某種疾病專屬診療途徑并合理實施,以提高整體醫療服務質量[16]。彭博[17]研究指出,在全麻術后譫妄患者麻醉恢復期使用MDT 護理模式,縮短患者譫妄發生時間,緩解術后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使其滿意度提高。為此,本研究也針對脊柱側彎矯正術后患者實施MDT 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試驗組完全蘇醒時間、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蘇醒后,試驗組體溫高于對照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MDT 護理模式通過組建多學科團隊,融合各學科的專業優勢,加強各學科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實現了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互補,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消除潛在風險因素,減輕應激反應,使患者術后盡快蘇醒,縮短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18-19]。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躁動程度、寒戰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MDT 護理模式減少患者躁動、寒戰等并發癥發生,幫助患者安全度過麻醉復蘇期。分析原因是MDT 護理模式中各學科參與角色分工明確,在麻醉師、麻醉護士、主治醫師、心理輔助師等輔助下能夠安撫患者情緒,針對性的鎮痛方案也有利于緩解患者疼痛,減少躁動發生[20-21]。另外,多學科團隊重點強調提高小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對小組成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因此避免不良事件發生[22-24]。范玉紅等[25]學者也認為,針對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采取多方面綜合護理干預更利于降低患者躁動發生率,消除患者負性情緒,為患者術后康復奠定良好基礎。
總而言之,對脊柱側彎矯正術后麻醉復蘇室患者實施MDT 護理模式具有良好效果,減少麻醉應激反應,維持生命體征平穩,避免或減少躁動、寒戰等并發癥發生,使患者盡快蘇醒。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