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立峰 華素 劉莉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學部,河南 南陽 473010)
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部分醫院抗菌類藥物使用類別和使用量逐年增加,濫用及不合理現象多發,國家針對此問題制定的專項整治活動越來越深入[1]。因此,院方與各監察部門開始加強對細菌耐藥及抗菌相關藥物濫用等問題的關注。由于病原菌在抗菌藥物這一長期壓力環境下為獲得較強生存與繁殖能力,多條耐藥途徑被激活,產生耐藥性,而非耐藥型病原菌被殺死并淘汰,耐藥型病原菌不斷更新繁殖,進而造成新型器質性或感染性疾病增生[2]。外加針對新型病原菌的新藥研制成本較高、試驗周期較長且難度極大,因此,為避免上述病原菌耐藥問題的加重,明確臨床常見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與常見細菌耐藥性相關性對該問題的遏制至關重要[3]。通過對該問題相關文獻查找發現[4],
現有研究大多僅為實驗室檢測缺少臨床依據,或僅為單一病原菌的耐藥性,或僅為單一抗菌藥物,類型較少,缺乏普遍性。此外,在不同病房、科室以及醫療場所內,病原微生物的類型和耐藥性與否均存在不同[5]。
因此,本文對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其與常見細菌耐藥性相關性進行統計并分析,探討我院抗菌藥物使用是否規范,濫用情況,為制定改善抗菌藥物的方案提供理論支持,促進抗菌藥物規范使用,避免濫用,減少耐藥事件的發生,提升抗菌藥物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批號:20230216),收集并統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臨床患者送檢的標本中提取培養的病原菌,將同一病人相同病原菌株排除[6];統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使用抗菌藥物的主要類型、劑量、使用頻次等基本信息。
采用迪爾全自動的微生物鑒定儀鑒定菌株和進行藥感試驗,使用DL-96II 細菌鑒定系統測定最小的抑菌濃度。操作嚴格遵循《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藥敏結果判斷參考美國的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定制的標準[7]。
以用藥頻度(Frequency of defined daily doses,DDDs)分析各個類型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DDDs 是指不同規格大小的、來源于不同廠家的、同一種通用名稱的藥物的消耗總量與日限定劑量的比值[8]。計算并統計抗菌藥物DDDs 與病原菌耐藥率間的相關性。
利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抗菌藥物DDDs 與病原菌耐藥率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我院2018 年至2021 年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如圖1所示,DDDs 較高的抗菌藥物依次為美洛西林、頭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18 年至2021 年抗菌藥物總體使用情況呈逐年下降趨勢。見圖1。

圖1 2018-2021 年醫院常見抗菌藥物DDDs 情況
如表1 所示,2018 年-2021 年檢出率較高的病原菌分別為大腸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且多數病原菌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平均占分離病原菌總數的45%左右,常見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如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平均約占分離病原菌總數的12%。

表1 2018-2021 年臨床標本分離病原菌數量與構成情況統計(例(%))
由于頭孢他啶和氨芐西林鈉舒巴坦鈉的DDDs近年來整體保持穩定,因此本文僅分析了除上述兩種抗菌藥以外,排名較前的部分抗菌藥物的DDDs 與耐藥率的相關性。根據表2 數據可知,大腸埃希菌耐藥率與頭孢呋辛鈉的DDDs 存在正相關,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氯化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DDDs均存在負相關(r=0.423、-0.107、-0.558、-0.497),其中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DDDs 相關性較弱;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氯化鈉、頭孢呋辛鈉DDDs 均存在正相關(r=0.410、0.720、0.420);銅綠假單胞菌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鈉DDDs 具有正相關關系(r=0.716、0.933);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氯化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DDDs 均存在正相關(r=0.741、0.031、0.707),其中與左氧氟沙星氯化鈉DDDs 的相關性較弱。

表2 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與DDDs 相關性情況
根據表3 數據可知,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率與左氧氟沙星氯化鈉DDDs 具有一定正相關性(r=0.661);肺炎鏈球菌耐藥率與抗菌藥物左氧氟沙星氯化鈉、頭孢呋辛鈉的DDDs 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前者相關性較強(r=0.416、0.482)。

表3 常見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產生的耐藥率與DDDs 相關性情況
我院2018 年至2021 年抗菌藥物DDDs 較高的抗菌藥物依次為美洛西林、頭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DDDs 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頭孢他啶DDDs 近年來整體保持穩定。美洛西林對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引發的感染療效較好[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他唑巴坦和哌拉西林鈉組成的復方抗菌藥,他唑巴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等具有不可逆的強效殺菌作用,哌拉西林鈉可抑制細菌的細胞壁合成,進行殺菌,但易產生耐藥性,二者聯合,可顯著提升殺菌、抗菌作用[10]。頭孢呋辛鈉、頭孢西丁鈉、美羅培南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使用量逐年升高。而氨芐西林鈉舒巴坦鈉和頭孢唑肟鈉近年來使用量基本持平。
我院2018 年-2021 年檢出率檢出率較高的病原菌分別為大腸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大腸埃希菌產生的耐藥率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呋辛鈉DDDs 有相關性;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氯化鈉、頭孢呋辛鈉DDDs 均呈正相關;銅綠假單胞菌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鈉DDDs 呈正相關;鮑曼不動桿菌產生的耐藥率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氯化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DDDs 呈正相關。因為細菌的耐藥機制復雜多樣,既有天然性耐藥,也有獲得性耐藥,獲得性耐藥與抗菌藥物使用劑量和種類關系密切。抗菌藥物被細菌接觸后,發生自身性基因突變,通過改變自身基因轉錄、蛋白表達抵抗外來環境造成的壓力。使用抗菌藥物的種類、劑量改變可影響細菌整體耐藥率和耐藥病原菌感染率[11],細菌對抗菌藥物產生的耐藥率不僅和抗菌藥物用量有關,還與其他類型的抗菌藥物種類和用量相關[12]。綜上,我院應嚴格控制抗菌藥物DDDs,根據感染性病種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適宜的抗菌藥物,避免臨床出現耐藥菌株泛濫問題。如對某種病原菌產生較高耐藥率,則需暫停使用相應抗菌藥物,待敏感性提高后依據藥敏測試恢復臨床應用。也可通過更換抗菌藥類型來避免耐藥產生,同時加強常見病原菌耐藥監測,做好科學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