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羽 孫曉東 張媛媛
(1.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引領和理論遵循[1]。近幾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教育迅猛發展,儲備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而研究生培養是創新性科技人才培養的入口和關鍵[2]。
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事關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為誰培養、事關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因此如何將思政融入研究生培養,關系到我們人才培養的成效。
研究生培養模式,特別醫學研究生培養主要以在課題組科研能力培養的形式,著力培養科研能力,不同于本科生以基礎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無論是研究生培養還是本科生培養工作業已明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解決了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同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我們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探索成功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本科生培養模式。基于課程教學模式的思政課程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思政榜樣課程建設等方面已經獲得諸多成果,相應規章制度也較為成熟。比如,四川大學在基礎化學教學中以思政教育和知識教育兩條主線,在教學大綱、教材、課件、考試四方面積極開展改革,重構了面向四川大學全部工科大學生的大學化學教學新內核[3]。然而,研究生培養模式迥異于本科生模式,盡管研究生培養模式上存在統一的授課課程,但研究生的主要培養方向主要還是集中于夯實基礎的科研能力培養,不可直接套用本科生培養已有的思政領銜模式。因此,如何將思政融入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全過程,是我們應該努力思考和探索的。
我們以特種醫學研究生培養為范例,以“分子藥理學”課程為抓手,探索“科研思政+課程思政”的新時代醫學研究生培養的主渠道模式。本模式將專業科研實踐與課程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研創新訓練,圍繞特種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營造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以多種方式將制度自信、法治意識、道德規范、思想認識等有機融入培養全過程,并最終在研究生身上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界定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意義、目標、主線、重點、體系、方式、保障等問題,為高等學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明確方向和規范[4]。根據綱要,我們認為科研思政可與課程思政攜手同行,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研究生要達到畢業要求必須要修滿一定量的課程,獲得相應的學分。在當前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的平臺課、選修課大多安排在研究生第一學年完成。從研究生培養階段來說,研究生課程是研究生學習階段的起點。課程思政對于研究生認知成長目標和培養方案至關重要,對培養效果具有關鍵意義。因此,符合研究生需求的課程思政設計、實施和融入是全面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5]。
本文以特種醫學的專業選修課“分子藥理學”課程為范例,闡述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分子藥理學課程是醫學、藥學等專業的研究生培養計劃中重要的選修課之一,覆蓋面廣。分子藥理學面向特種醫學多個專業如放射醫學、高原醫學、應激醫學、運動醫學、職業病學的研究生開設課程。同時,隨著我國近幾十年科技的快速發展,分子藥理學領域在藥物靶點的發現與驗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主題。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解析了apo-E165R 和E165R-dUMP 復合體的晶體結構,為靶向E165R 的抗非洲豬瘟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6]。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人員測定了甲酰肽受體FPR2 與一種多肽激動劑結合的復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與多種配體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抗炎藥物研發提供重要依據[7]等。我國科學家們取得這些創新性研究成果從知識的機制可以且應該引入分子藥理學的授課內容,同時又都是非常好的融入課程思政知識點。
課程體系方面,我們首先更新了“分子藥理學”的教學目標,從價值觀、知識和能力方面都要提出相應的要求。從價值觀上,挖掘更多的課程思政融入點,如屠呦呦教授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引導研究生樹立愛國主義、勇于擔當的精神;科研倫理對藥物靶點研究中的動物實驗的要求,引導研究生遵守科研倫理;從阿司匹林抗凝血的分子機制的發現,培育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從知識上,對研究生對分子藥理學的最新學科前沿的掌握提出要求,尤其是中國科研人員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僅學習研究成果是什么,還要分析研究成果是如何誕生的,自己能從中學到什么。從能力上,對研究生對分子藥理學最新研究技術的掌握提出要求,著眼于提高研究生從事分子藥理學研究科研的能力。
緊扣分子藥理學前沿進展,更新教學內容。分子藥理學的學科最新前沿及其研究史引入“分子藥理學”的教學內容,如目前進展最快的抗腫瘤藥的藥物靶點、抗阿爾茲海默癥的藥物靶點、抗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等,從這些藥物靶點的研究史中挖掘出思政融入的知識點;將分子藥理學的最新研究技術,如生物信息學技術、常用藥物與靶點相互作用數據庫、蛋白互作技術、多組學聯合分析等,通過這些技術的研究史挖掘出思政融入的知識點,并通過邀請高年級研究生分享實驗經驗,讓研究生切實掌握這些技術,切實提高科研能力。
豐富教學方法,邀請一線科學家作報告,與研究生分享分子藥理學最新學科前沿,并且分享該前沿的發現過程,分享自身科研經驗,切實幫助研究生掌握創新科研路徑,開展生動活潑的學術道德和倫理規范教育;邀請高年級研究生分享具體實驗操作經驗,幫助研究生脫離紙上談兵,切實掌握分子藥理學最新研究技術。結合藥物與靶點相互作用數據庫,開展反轉課堂和PBL,提高研究生的積極性。
科研育人是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關鍵績效目標,解決了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科研人員的任務,我們要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我們提出“科研思政”,即在科研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思想政治領銜,以科研工作為載體,以高素質高水平科研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多維多元協同思政培養模式。
我們以特種醫學研究生培養為例,結合課題組特種醫學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試驗,闡述我們提出的科研思政模式。特種醫學是教育部學科調整后新組建的一級學科(2011),是醫學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分離之后,按照行業等標準整合了原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醫學等相關研究方向而形成的特色交叉學科。特種醫學學科覆蓋和跨度大,幾乎與醫學類其他學科都有交叉,因此,選取特種醫學研究生培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同時,四川大學是全國特種醫學學科包含的二級專業學科最多的單位之一,“應激醫學引領的特種醫學”是四川大學超前部署建設的重點學科之一。研究人員所屬單位是特種醫學重點學科建設點,具有較好的研究素材。
特種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與醫學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基本相同,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當然也是科研思政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理應將科研思政貫穿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8]。科研思政首先要明確科研工作為誰做,然后熟知如何做。作為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必須首先引導研究生了解世情國情,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研究生自內而外得明確科研工作為黨、為國、為人民。導師除了帶領研究生從事尖端前沿的科技攻關外,還需要指導研究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愛國、敬業、誠信意識;施行憲法法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法治觀念;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責任感,培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的職業道德。培養研究生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導師可以課題組組會等形式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和組織研究生分析討論社會熱點,百花齊放、生動活潑地以研究生為主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的師生面對面交流,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動態,幫助解決研究生的學習科研進展中遇到的問題,達到個性化、隨時化和常態化;充分利用課題組QQ 群或微信群等線上資源,發布或轉發的思想政治宣傳材料、案例分析等內容,供研究生學習討論。具體操作模式多姿多彩,國內諸多高校也開展了大量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9]。事實證明,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課題推進,能豐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內涵,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10]。
不管無論科研思政還是課程思政,要想取得培養成效,就一定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11]。通過舉辦思政育人研討會、課程思政培訓會、課程思政交流討論會等多種方式,促進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課程負責人提高對思政育人重要性的認識,掌握科研思政和課程思政的方法,提高思政育人意識和能力。還可以通過開展課程思政評比、授課比賽等多種方式,以賽促教,提高青年教師思政育人能力。高校還可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院與其他理工科學院的交流,為其他學院的科研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學科支撐,為相關教師提供學科理論支撐。此外,高校還可設立針對研究生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和課程思政榜樣課程建設項目,通過提供經費支持,鼓勵更多的研究生課負責人參與進來,支持他們把課程建設的更好。
為保證以上舉措能落到實處,切實產生效果,就需要完善規章制度建設[12]。在建立健全與科研思政和課程思政相關的各種規章制度過程中,讓導師和研究生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以生為本”。且在管理中充分注重發揮研究生黨團組織、研究生會、社團組織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功能,當然,也要建立健全這些組織相關的規章制度。通過規章制度建設,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貫穿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
研究生培養要以思政為引領,讓醫學人才用于擔當時代歷史責任;以創新為導向,為我國醫學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和規章制度建設,讓導師切實擔當起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積極開展科研思政;讓研究生課負責人切實融入課程思政;讓思政教育貫穿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能提高研究生培養效果,凸顯“三全育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