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芝 朱琳 閆海
(1.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社區及預防保健科,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圍生期由于宮內窘迫或出生時窒息缺氧引起的腦病,會導致患兒肌張力增高、驚厥、意識障礙等,甚至會造成新生兒死亡[1]。臨床多通過吸氧、抗驚厥等藥物治療HIE,但仍有部分患兒治療后會存在偏癱、聽力或視覺障礙等后遺癥,使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也會增加患兒家長心理負擔,增加醫患糾紛的發生率[2]。盡早采取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對于促進HIE 患兒神經功能恢復、減少后遺癥的發生至關重要。
被動康復訓練可以通過一系列肢體、神經干預來促使HIE 患兒在靜態下放松肢體,增加關節活動度。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通過將新生兒緊貼父母胸前來為患兒提供安全感,是臨床常見的新生兒護理方法[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KMC聯合被動康復訓練在HIE 患兒中的效果。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我院就診的80 例HIE 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HIE 診斷標準[4];患兒母親于我院分娩,均為單活胎;胎兒分娩時有窒息史。排除標準:顱內出血的患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母體有慢性傳染病者;先天性肢體障礙患兒。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21 例;出生3~13 h,平均7.45±0.46 h;胎齡37~41 w,平均39.15±0.25 w;出生時體重 2.95~4.12 kg,平均3.45±0.14 kg。觀察組男20 例,女20 例;出生2~13 h,平均7.44±0.45 h;胎齡37~42 w,平均39.19±0.27 w;出生時體重2.93~4.15 kg,平均3.46±0.15 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聯合被動康復訓練。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密切監測HIE 患兒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對于病情嚴重的患兒,可給予其靜脈營養支持,待患兒病情減輕后進行喂奶;向患兒家長科普HIE 的相關知識;保證病房濕度、溫度適中,為患兒提供良好的環境。被動康復訓練:①撫觸干預:清潔雙手,涂抹潤膚油后對患兒的頭面部、腹部、胸部、臀部及四肢進行撫觸,每次15 min,每天2 次,撫觸時輕聲與患兒交談。②前庭運動刺激:每天被動伸展患兒的四肢,并將患兒放于搖床上,使患兒保持仰臥位,輕輕轉動搖床,每次3 min,每天2 次。③視覺、聽覺刺激:將不同顏色的小球放置于患兒眼睛20 cm處,按上下、左右或畫圓圈的方式搖動小球,每次5 min,Bid。并播放歡快、輕柔的兒歌或鳥鳴、蟲鳴等自然界聲音,每次15 min,每天1 次。
觀察組采取KMC 聯合被動康復訓練。被動康復訓練方法與對照組一致。KMC 方法包括:護理前,護士需向HIE 患兒家長講解KMC 的要點及效果,獲得患兒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護理時,需保證環境安靜、私密,溫度適宜(26℃)。患兒母親可穿寬松的睡衣,坐于沙發椅上,患兒以直立式趴在母親胸口,頭偏向一側,其他部位盡量緊貼母親裸露的胸口,使母嬰皮膚盡量接觸,讓患兒感受母親的體溫與心跳,并用溫暖的棉被覆蓋患兒的背部,避免患兒著涼。護士指導母親的雙手分別托住患兒臀部、放于其背部,并可親吻患兒頭部,與其語言交流,使患兒感到舒適。每次護理20 min,Bid。患兒母親在患兒歸家后持續進行KMC,干預1 m。
1.3.1 神經行為
采用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NA)[5]評估兩組護理前、護理1 個月的神經行為。該量表共20 項條目,分為一般反應(3 項)、被動肌張力(4 項)、原始反射(3 項)、主動肌張力(4 項)、行為能力(6 項)等,滿分40 分,得分越低,神經行為發育越差。
1.3.2 神經系統后遺癥
記錄并比較兩組護理期間腦癱、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發生率。
1.3.3 護理滿意度
患兒出院前,采取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兒家長的滿意度,該問卷共10 項條目,包括服務態度、護理技能、護理內容、醫療費用等,每項1~10分,滿分100 分,≥90 分為非常滿意,70~89 分為滿意,<7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該問卷克倫巴赫系數為0.855,重測效度為0.814。
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NBNA 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1 m 后,兩組NBNA 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并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NBNA 評分比較(±SD,n=40)

表1 兩組的NBNA 評分比較(±SD,n=40)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護理后,觀察組神經系統后遺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比較(例(%),n=40])
經評估,觀察組中有28 例的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9 例滿意,3 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2.50%(27/40),對照組中有20 例非常滿意,10 例滿意,10 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75.00%(30/4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501,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1 m 后,觀察組NBNA 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KMC 聯合被動康復訓練可改善HIE 患兒的神經行為。孟俊英等研究指出[6],KMC 模式可有效改善HIE 患兒神經功能,有助于患兒的生長發育,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證實了KMC 在促進HIE患兒神經發育、生長發育等方面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HIE 會對患兒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引發神經行為障礙,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研究指出,新生兒出生時已具備觸覺、聽覺等感覺,早期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減輕HIE 患兒的神經系統損傷癥狀[7]。KMC為皮膚接觸式護理模式,可以通過增加母嬰皮膚接觸刺激患兒皮膚感受器,促進腦神經遞質分泌,刺激神經行為學的傳遞,改善患兒神經功能;將患兒緊貼于母親胸前可以使其感受到安全感,加快患兒睡眠;此外,母親親吻患兒頭部并與其交流可以使患兒感受到溫暖,并將此感覺傳入大腦,刺激神經系統興奮,促使其神經系統發育。而被動康復訓練可通過給予患兒聽覺、視覺等感知覺刺激訓練來促進患兒智力發育,與KMC 聯用可促進患兒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系統后遺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KMC 聯合被動康復訓練可降低HIE 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陳虹、許小霞研究均證實上述兩種護理方法在降低HIE 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方面的作用[8,9]。分析原因在于,KMC可通過增加嬰兒與母體間的皮膚接觸來為患兒提供安全感,減輕患兒能量消耗,促進患兒神經發育,從而減輕其視聽障礙等后遺癥的發生率。被動康復訓練可以通過前庭運動刺激、視覺、聽覺刺激等來加快患兒神經系統發育,減少肢體功能障礙、腦癱等后遺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KMC 聯合被動康復訓練可提高HIE 患兒家長的滿意度。在廖瑞雪等研究中也驗證了本研究的結果[10],表明KMC 有助于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母親的心理情緒狀況,提高護理滿意度。這可能是因為KMC 聯合被動康復訓練不僅可以更好地促進患兒神經發育,減少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還可以增加母嬰接觸,減輕患兒家長得焦慮、抑郁等情緒,從而提高其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KMC 聯合被動康復訓練可改善HIE患兒的神經行為,降低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提高患兒家長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