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波
(光山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河南 信陽 465450)
結腸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疾病的進展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癥狀,晚期則表現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該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發性肝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手術是臨床治療結直腸癌最為有效的方法,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有不錯的效果,但術后患者術后仍存在吻合口瘺的發生風險,若不及時處理,不僅會延長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尋找關鍵標志物早期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顯得尤為重要。相關研究顯示,吻合口感染與吻合口瘺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且患者早期炎癥因子的變化更明顯,使得炎癥因子可用于預測吻合口瘺的發生[1]。由于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炎癥的關鍵性標志物,因而考慮二者異常表達預測吻合口瘺的發生的價值更高[2-3]?;诖耍狙芯繉ρ錍RP、PCT 水平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價值進行分析,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2021 年3 月至2022 年11 月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0 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 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凝血功能正常;心肺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合并嚴重感染性疾??;存在神經系統疾病;免疫功能異常。60 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58.24±2.26 歲;直腸癌病程0.5-6 y,平均病程3.45±1.03 y。
1.2.1 吻合口瘺判定方法及分組
腹部切口處或骶前引流管流出腸內容物;消化道造影可見造影劑從瘺口或引流管流出;CT 掃描顯示吻合口周圍有積氣,且腸壁不連續;在此手術證實吻合口裂開。符合上述任一標準,即判定為發生吻合口瘺。根據是否發生吻合口瘺,將發生吻合口瘺的納入發生組,未發生納入未發生組。
1.2.2 一般資料收集方法
統計60 例結直腸癌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吻合口距肛緣位置、手術時間。
1.2.3 實驗室指標檢查方法
術前,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以3000 r·min-1速度離心處理10 min 后,取上層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RP、PCT 水平,試劑盒均由波音特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提供,相關操作嚴格依照說明書進行性。其中血清PCT 正常值<500 ng·L-1;CRP 正常值0.8-8 mg·L-1。
采用SPSS23.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進行組間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血清CRP、PCT 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關系;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檢驗血清CRP、PCT 水平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價值,AUC≤0.50:無預測價值,0.50<AUC≤0.70:預測價值較低,0.70<AUC≤0.90:預測價值中等,AUC>0.90:預測價值較高;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0 例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吻合口瘺7 例,占比為11.67%;未發生吻合口瘺53 例,占比為88.33%。
發生組血清PCT、CRP 水平高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PCT、CRP 水平與基線資料對比
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將表1 中有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表2-1),經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PCT、CRP 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有關(OR>1,P<0.05),見表2。

表2 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情況作為狀態變量(1=無效,0=有效),將血清PCT、CRP 水平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 圖(見圖1),結果顯示,血清PCT、CRP 水平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AUC>0.70,預測價值均理想,且以聯合預測價值最佳,見表3。

圖1 血清CRP、PCT 水平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ROC 圖

表3 血清CRP、PCT 水平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價值分析
近年來臨床診療技術的水平逐漸提升,直腸癌患者能夠在早期便被發現,通過結直腸癌根治手術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但吻合口瘺作為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最嚴重、常見的并發癥,仍然對患者手術效果及圍術期死亡率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分析血清CRP、PCT 水平與吻合口瘺發生的相關性,進行有效的預防以最大限度降低吻合口瘺發生率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60 例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為11.67%,表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較高。因此,結直腸術后吻合口瘺的早期預測,對臨床防治吻合口瘺的意義重大。炎癥反應加重會增加患者吻合口瘺的發生風險,而CRP 和PCT是常見的炎癥因子,因而猜測上述二者可能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發生組血清PCT、CRP 水平明顯高于未發生組;且進一步經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血清PCT、CRP水平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有關。分析其原因在于,CRP 作為一種蛋白質,參與機體炎癥反應的發生,其水平越高表示患者的炎癥反應越嚴重。而PCT 是一種特異性炎癥參數,其水平越高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的活躍度越高。因此,當機體內的血清CRP、PCT 水平升高,表明患者局部炎癥反應較為嚴重,以致患者易發生吻合口感染,而機體為了消除炎癥因子,切口部位的血管通透性降低,從而導致傷口流出大量滲出液,進而延長患者吻合口愈合時間,增加吻合口瘺的發生幾率[5]。此外,炎癥反應程度過高,易導致炎癥區域血液循環障礙,以致吻合口部位發生細胞水腫,使吻合口在外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出現組織撕裂,從而形成吻合口瘺。最后,本研究繪制ROC圖,結果顯示,血清PCT、CRP 水平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AUC>0.70,預測價值均理想,且以聯合預測價值最佳。上述研究結果提示,血清PCT、CRP 水平可作為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的關鍵標志物。
綜上所述,血清CRP、PCT 水平高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有關,且預測吻合口瘺發生的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