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輝 肖心怡
(信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南 信陽 464000)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常見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特別對幼兒來說,因幼兒免疫能力較弱,細菌和病毒通過呼吸道傳播給幼兒,致使幼兒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且容易受到刺激腫脹充血,管腔內狹窄,分泌物粘稠不易可出,纖毛運動差,消除能力薄弱,患兒支氣管黏膜腺體分泌不足,氣道阻塞發生幾率較大,甚至出現呼吸衰竭或損傷臟器等危險事件概率較大。
目前臨床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主要以抗菌、化痰、止咳為主要原則。頭孢呋辛鈉作為常用的抗菌藥物,常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具有抗病毒及抑制炎癥作用[1]。但單一頭的孢呋辛鈉抗抗病毒治療,對排除呼吸道黏膜分泌物作用甚微,導致呼吸道癥狀改善不佳,延長治療時間,故需聯合其他藥物強化療效,縮短病程。氨溴索屬于粘痰溶解劑,能夠溶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癥狀[2]。
鑒于此,本文旨在探討氨溴索聯合頭孢呋辛鈉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臨床效果,從而為提高臨床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效果提供參考。
選擇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6 月醫院接收的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96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3]中小兒支氣管肺炎相關診斷標準;能夠耐受本研究藥物;治療前未接受其他相關藥物治療。排除標準:伴有支氣管哮喘的患兒;伴有支氣管炎患兒;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兒;合并支氣管炎及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8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23 例;年齡1-11 歲,平均年齡5.12±1.02歲;病程2-5 d,平均病程2.43±0.23 d。對照組男24例,女24 例;年齡1-12 歲,平均年齡5.23±1.08 歲;病程2-6 d,平均2.56±0.31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對比性。
兩組均給予常規的退燒、止咳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兩組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均連續治療7 d。
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呋辛鈉(上海上藥新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63,規格:0.25 g)治療,將0.03 g·kg-1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溶于0.9%氯化鈉的注射液100 mL 中靜脈滴注,2 次·d-1,每日最大用量不超過6 g。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鹽酸氨溴索口服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78,規格:100 mL:0.3 g),1-2 歲兒童:一次2.5 mL,2 次·d-1;2-6 歲兒童:一次2.5 mL,3 次·d-1;6-12 歲兒童:一次5 mL,3 次·d-1。
1.3.1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兒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等臨床癥狀的消失時間。
1.3.2 炎癥因子
于治療前、治療7 d 取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血液分析儀,測定白細胞計數,另取5 mL 以3000 r·min-1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擴散法測定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試劑盒選自上海研尊生物有限公司。
1.3.3 臨床總有效率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治愈是指經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溫降到正常范圍中,肺啰音完全消失,經X 線檢查肺部炎癥完全消除;有效是指患兒經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體溫也下降到正常范圍中,經X 線檢查肺部炎癥部分消除;無效是指患兒癥狀及肺啰音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5.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全部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n=48)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n=48)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治療后,觀察組白細胞計數、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D,n=48)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D,n=48)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觀察組治愈29(60.42%)例,有效18(37.50%)例,無效1(2.08%)例;對照組治愈15(31.25%)例,有效26(54.17%)例,無效7(14.58%)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 97.92%,明顯高于對照組85.42%(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8)
小兒支氣管炎是嬰幼兒常見的呼吸系統炎癥性疾病,多因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導致患兒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故臨床治療主要以抗菌、化痰、止咳為主。頭孢呋辛鈉是臨床抗感染治療常用藥物,抗菌譜廣,可以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等,減少炎癥反應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可抑制細菌增長繁殖,緩解炎癥狀態,從而緩解減輕炎癥反應引起的疼痛和發熱等癥狀。將其應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可有效降低呼吸道炎癥水平,改善呼吸道水腫,維持呼吸暢通[4]。氨溴索在臨床上屬于祛痰劑,可有效的抑制黏性液體分泌,降低其黏性,從而使其排除體外。氨溴索還可以增加纖毛運動,從而發揮保護呼吸道的作用。有研究結果表明,氨溴索可以刺激肺泡II 型細胞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有著清楚氧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防治肺損傷[5]。
白細胞計數是臨床評估細菌及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標;CRP 作為體內的急性反應蛋白,當細菌侵襲時,在體內有較高表達。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7 d,觀察組白細胞計數及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各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氨溴索聯合頭孢呋辛鈉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可以抑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在于氨溴索能夠潤滑呼吸道,保護支氣管黏膜,增強支氣管清除能力,抑制炎癥浸潤,減少炎癥因子的生成;且還能夠分解痰液中的粘多糖和黏蛋白,使痰液液化,粘度降低,易于咳出,改善患兒呼吸道癥狀。頭孢呋辛鈉與細胞壁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結合,干擾細胞壁粘肽的合成,使細胞壁缺損,導致菌體失去保護而溶解死亡,從而抑制細菌對機體的損害,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發熱、咳嗽癥狀。二者合用相互補充作用,發揮抗菌及排痰效果,促進患兒呼吸道癥狀的改善,縮短癥狀消失時間。
綜上所述,氨溴索聯合頭孢呋辛鈉治療可降低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機體炎癥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