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趙航 劉長生
(1.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3;2.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3)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且多數為單個癌腫。目前臨床關于結直腸癌具體病因尚未清楚,可能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消化道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約高達70%[1],逐年呈增長趨勢發展,且人群趨向年輕人。當前針對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傳統結直腸癌根治術雖可及時切除病灶,但盆腔結構復雜、操作空間不大等特點均會增加手術難度。腹腔鏡手術現已在臨床各類疾病中普及[2],與傳統結直腸癌根治術相比較,具有切口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然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均會產生明顯的應激反應,且隨患者創傷程度不同,炎癥應激反應強弱則有所不一[3]。
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療效及免疫功能與細胞因子的影響,從而為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應用推廣提供指導。
回顧性分析2020 年5 月至2022 年11 月本院收治結直腸癌患者103 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經病理確診為結直腸癌,且符合結直腸癌診斷標準[4];短期內未服用影響胃腸動力相關藥物;未發生遠處轉移;無精神、心理疾病,可無障礙交流。排除標準:具有手術忌癥;免疫功能異常者;臨床資料非完整;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根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行傳統結直腸癌根治術,n=48)和觀察組(行腹腔鏡下手術,n=55)。對照組男32 例,女16 例,年齡51-82 歲,平均年齡 58.11±11.23 歲,根據國際抗癌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3]TNM分期:I期10 例,Ⅱ期28 例,Ⅲ期10 例,疾病類型:結腸癌26 例,直腸癌22 例。觀察組55 例,其中男36 例,女19 例,年齡53-80 歲,平均年齡58.99±11.46歲,根據UICC TNM 分期:I期14 例,Ⅱ期29 例,Ⅲ期12 例,疾病類型:結腸癌29 例,直腸癌26 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對照組行傳統結直腸癌根治術,進行全身麻醉操作,經腹部行切口,依層剝開,探查結直腸情況、腹腔情況,將腸系膜動脈間斷,后間斷腸系膜。分離左側直腸、乙狀結腸系膜,然后分離右側,直至直腸和骶骨后壁之間的間隙。依據以根治術為主,盡量減少可避免的探查及擠壓,將腫瘤遠端腸管進行徹底切除,保護手術切口,清掃血管根部淋巴結組織,清除脂肪組織。腸管置留引流管,仔細縫合。
觀察組行腹腔鏡下手術,頭低足高截石位體位,消毒鋪巾,在肚臍上進行穿刺。設立CO2氣腹,且腹壓控制在10 mmHg 與15 mmHg 的范圍內,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根據具體探查情況行操作孔,后置入手術器械。依據病灶部位,采用超聲刀徹底切除原發病灶、局部淋巴結及腸系膜,切除頻率不要太高。按照手術原則進行操作。結腸邊緣至病灶部位距離至少10 cm 以上,直腸遠端切斷與病灶距離>2 cm。前提按照無腫瘤操作原則進行,結扎血管根部動靜脈,徹底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分離腫瘤,且清除腫瘤。手術過程減少接觸、擠壓等操作,輪流保護肛門括約肌功能。腸管置留引流管,仔細縫合,預防感染。
1.3.1 臨床療效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生命體征平穩,免疫功能回歸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命體征趨向平穩,免疫功能回歸正常;無效:上述描述均未達到,且病情更為嚴重。總療效=顯效率+有效率[4]。
1.3.2 免疫功能
分別于術前、術后抽取患者外周血5 mL,加入30 μL 肝素鈉溶液處理,避光孵育30 min,加入紅細胞裂解液2 mL,輕輕吹打混勻,室溫避光反應10 min,以1500 rpm 離心5 min,棄上清,加2 mL PBS 混勻后,1500 rpm 離心5 min,棄上清,細胞沉淀加入PBS 500 μL 重懸,應用賽默飛CytPix 成像型流式細胞儀器檢測 CD8+、CD4+、CD4+/CD8+細胞比值,試劑來自北京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D8+細胞數越小,CD4+細胞數越大,則說明免疫功能越好。
1.3.3 細胞因子
兩組分別于術前后抽取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1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生長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GDF-15 試劑盒購自上海廣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FGF 試劑盒購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1.0 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例或率(n(%))表示,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均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療效為 90.9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術后CD8+下降,CD4+、CD4+/CD8+上升;觀察組CD8+低于對照組,CD4+、CD4+/CD8+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D)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D)
注:兩組間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兩組術后GDF-15、b-FGF 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GDF-15、b-FGF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細胞因子比較(±SD)

表3 兩組細胞因子比較(±SD)
注:兩組間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本研究以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結果顯著其總療效為90.91%,分析原因在于,一方面腹腔鏡進入腹腔通過多方位探查,具有放大功能,為醫師提供清晰的視野,有利于及時辨別腹盆腔筋間隙,且使用超聲刀行手術操作,可加強手術安全性;另一方面,在高清的鏡頭下,可充分將腹腔暴露于視野中,手術操作更加精細,由此加強對周圍組織、器官的保護,同時腹腔鏡器械可避免常規開腹手術操作中各種器械對腫瘤的擠壓,利于減少腫瘤細胞進一步發生擴散。機體在接受任何手術中均會產生一定創傷,而創傷程度的高低與人體免疫抑制程度具有密切聯系[5]。本研究應用免疫功能指標細及胞因子評估機體應激反應程度。GDF-15 在多種腫瘤不同階段中起著不同作用,且該因子在多種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呈異常表達,可能與腫瘤增殖、分化等有著重大聯系[4]。國外有研究表示,在直腸癌中b-FGF 表達上升,能促進血管進一步生成,可能參與直腸癌轉移過程[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CD8+、GDF-15、b-FGF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低于對照組,CD4+、CD4+/CD8+高于對照組,說明兩組手術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反應及應激反應,而腹腔鏡下手術應激反應及免疫抑制反應程度更弱。推測是因為腹腔鏡下手術經設立氣腹、憑借腹腔鏡探查腫瘤病灶處,通過具體病灶位置及腹腔情況進行操作,具有創傷小、定位準確等優點,且可有效降低臟器受到機械性牽拉傷害,進而降低細胞因子表達。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結直腸癌患者具有理想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且降低細胞因子水平,臨床使用價值較高。